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 “创新转型、推进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11-04 15:39
发布人: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 陆治原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我就科教引领,创新转型,促进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情况,向新闻媒体进行通报,并通过你们向社会发布。
一、实施“一市一策”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效
2008年,省委、省政府就榆林跨越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就榆林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五年多来,在两个《意见》的指引推动下,榆林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效。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由2008年的1172亿元达到2012年的2769亿元,年均增长16.7%;财政总收入由213亿元达到666亿元,年均增长33.7%;地方财政收入由70亿元达到249亿元,年均增长3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97元达到24140元,年均增长22.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02元达到7681元,年均增长24%;神木、靖边、府谷三县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神木县成为西北首个GDP跨过千亿元门槛的县。
——能化基地日益壮大。五年来,共建成重点能化项目90多个,完成投资1600亿元。特别是中煤煤制烯烃、延长靖边能化产业园区一期、兖矿100万吨煤制油、神华煤制烯烃、有色铝镁合金、陕煤100万吨聚氯乙烯等投资超过100亿元的15个项目已成为榆林能化基地的重要支撑。目前,榆林市已成为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国内最大的火电基地。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达到154万吨以上,实现了“九连丰”; 2012年底,全市羊子、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00万只、250万头和1100万只;建成省级农业园区20个、市级31个、县级43个,辐射带动农户20万户,实现了县区全覆盖。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采兔沟水库建成投用,王圪堵水库等一批重大水源工程稳步推进。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外运能力达到1亿吨;陕蒙、青银、榆神、榆绥、榆佳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及人均里程均居全省首位,公路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榆阳机场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2%。
——中心城市初具规模。不断加大榆林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建成效,三年大变样”思路,进一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近3年来,在建和已建成中心城区道路86条,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城镇化率达到50.36%。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五年多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0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教育、卫生、文化、社保、安居、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百姓工程”。目前,榆林新农合筹资标准为人均415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00元和每人每年2320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零收费”,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5所;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295个,共104188套,已经建成76651套;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解决了150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榆林和全国全省一样,已进入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后的换挡期、转型期,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单一,呈现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产以煤油气一次资源开采为主,高端化工业发展缓慢;二是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受宏观形势影响,工业经济遇到了比2009年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困难,特别是煤炭等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严重,近期虽然有小幅回升,但很难回到以前高价格水平,工业经济严重乏力;三是城乡、南北失衡问题较为突出。2012年,南六县生产总值只有204.21亿元,仅占全市的7.37%,为北六县生产总值的7.95%;四是受商业金融机构调高民营企业融资门槛和民间借贷风波的双重影响,民营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民营经济发展异常困难;五是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等瓶颈日益凸显,严重制约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促进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榆林市结合市情实际,研究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面向大关中、引领陕甘宁、融入环渤海,打造陕西经济增长重要极。”
预期目标是: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8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力争达到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420亿元,力争达到4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5000元和15000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力争达到60%;民营经济总量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
重点工作任务是:一是创新转型,打造经济升级版。榆林市将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模式,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国家级能化基地,特别是将重点支持神华陶氏煤制油及综合利用、中煤煤制烯烃、华电煤制芳烃等15个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且拥有世界一流先进技术的能化项目快速推进,健康发展。同时着力打造装备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基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特色轻纺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七大产业基地,全方位打造经济升级版。二是统筹城乡,推进市域一体发展。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总体部署和“新区带动、板块推进、拉大框架、组团发展、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榆横一体化进程,全力推进榆林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着力提升榆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做大县城、做美集镇”的思路,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上学难等现实问题。三是坚定信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鼓励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设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层次、扩大规模,着力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百亿元级民营骨干企业。四是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榆林市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严格落实“两个80%”投入政策,持续提高民生支出比例,确保财政投资对民生建设的主导作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上学、行路、看病、吃水、住房、社保等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广泛、更深入地惠及全市人民。五是保护生态,加快建设美丽榆林。榆林市将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林建设,推进植被和生态修复。同时,将加强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坡耕地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每年治理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六是破解瓶颈,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榆林市将加快推进黄河大泉引水、榆神工业园区供水、榆佳工业区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协调争取更多黄河引水用水指标。加快蒙西至华中、神木至瓦塘等铁路运煤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神木—佳县—米脂、绥德—清涧高速公路;启动实施榆阳机场扩建工程,推进府谷、定边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地方输配电网络和电源点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打造低电价区。
以上是我向大家通报的基本情况。
借此机会,我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媒体和各位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一如既往地支持榆林的工作、关注榆林的发展。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