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安康市推进循环发展有关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10-30 08:16
发布人:安康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启方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安康以园区突破推进循环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位于陕南中部、寓意“安宁康泰”的安康,生态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全国扶贫开发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务院《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安康要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安康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但发展的要求高、任务重,肩负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双重责任,面临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必须树立生态、绿色的理念,坚持走民生为本、经济与环境相和谐的循环发展路子。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安康发展产业绝不能遍地开花、星罗棋布,必须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不断提高园区的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从企业到园区,再带动整个区域、社会多个层面,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我们把园区作为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载体,作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的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口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中心城市 “三区两园一中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创造比较优势,促进要素聚集,打造循环经济核心区和产业聚集区,以园区率先突破引领循环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经济连续五年保持15%以上增速。
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三区”重点围绕促进产业聚集、建设城市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求突破;县域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园”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壮大龙头企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一中心”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全市城镇化发展。
一是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坚持企业引领,项目支撑,集群发展,园区承载,构建富民强市的循环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壮大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工业,集中精力突破工业短板。现代农业以农产品加工、流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畜牧、茶叶、富硒食品等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把瀛湖作为全市生态旅游的龙头,提升开发建设水平,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健康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国家4A级景区,去年接待游客18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6亿元。
二是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园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目前包茂、十天、京昆三条高速,316、210两条国道,沪蓉、襄渝、西康三条铁路在安康交汇,汉江通航里程450公里,安康富强机场年内开工试验段;在建交通项目投资200亿元,未来几年还将建成和推进陕鄂安康至竹溪、安康至北海、银川至百色高速安康段以及西康二线、阳安复线、安康至张家界、西安至成都、西安至武汉、西安至重庆客运专线6条铁路以及安康富强机场和汉江高等级区域航道,将形成包括高速、高铁、动车、航空、航运,内畅外联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成与西安、重庆、武汉、成都半日经济圈。并加快汉江综合整治、引汉济渭、月河补水、城乡电网、气化安康、通讯设施、防洪保安等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保障发展的能力。同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化厂房以及路、水、电、讯、环卫等生产性设施,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配套设施,以及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高新区形成了5横3纵路网,建成数字化创业中心、国际酒店、产业孵化园、三大公园、市民广场、高新医院、高新中小学及幼儿园;恒口示范区加快省级重点镇建设,实施了十大公共配套设施,正在创建镇级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了省、市、县、镇各类示范区250个,流转土地34万亩,建成设施面积5.6万亩,完成投资45亿元。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的生命线来抓,既招大引强,又选商选资,决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把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节约集约作为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100%。近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84个,总投资约1400亿元,延长、有色、陕煤、上海复星、三一重工、大唐电力、庞大汽贸等一批企业落户园区,实施了安康火电、金属镍、白河和蜀河电站、旬阳烟厂技改、石煤综合利用、矿泉水、阳晨牧业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引导园区骨干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带动辐射一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高新区近年保持了经济30%的高速增长,瀛湖生态旅游区正在推进与陕文投的合作,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入园企业750户,每一个现代农业园区都有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把阳晨牧业培育成我市首家上市企业,扩大紫阳富硒茶产业联盟规模。在园区建设发展中,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充分减量,逐步在园区建立起产业关联、资源循环、“三废”集中处理的发展模式。
四是推进城园共建、产城结合。把园区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园区不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区,更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三区”发展和中心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按照“突出核心、重心北移、提升江南、西进东延”的思路,把中心城市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在建市政项目投资50多亿元。高新区围绕中心城市重心北移,正在规划建设西北国际物流城、空港商务区;恒口示范区规划了连接中心城区的月河快速干道;瀛湖生态旅游区按照“湖城一体”的思路,在月河生态城规划建设瀛湖游客服务中心,沿中心城市一江两岸规划布置特色景观,加快实施一江两岸滨江大道、博物馆、西城阁、汉调二黄广场、龙舟文化园、江滩公园、汉江四桥等项目,与中心城区购物、文化街区、宗教活动场所、老民居等相结合,精心策划“一江两岸”环线游,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同时,把园区发展与移民搬迁、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完成避灾扶贫移民搬迁7.5万户、28.6万人;十二五计划农民进城入镇35万人,已完成30万人,加快了9县城、10个市级重点镇和4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及60个新型社区建设,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产城结合,使移民搬迁和进城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加速。
五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责任、法治、诚信、服务、廉洁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打造公开、透明政府,主动接受监督。要求各级都要习惯和善于在监督下工作,习惯站在群众立场上做事,习惯在媒体聚焦下说话,习惯在社会监督下工作,习惯在法制轨道上用权。同时,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抓住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围绕打造投资洼地,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在管理上去行政化,按“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机构、配备人员,形成项目全程代办、一条龙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率、快节奏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招商、融资、建设方面积极创新,组建了市发展投资集团、高新产业集团公司,实现了10亿元首期企业发债;改革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机制,创新激励、用人和分配机制,将产值20亿元、税收1亿元、就业2000人以上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升格副县级设置。加强园区融资、企业孵化、创业支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平台、技术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最大限度的放权和授权,确保园区开发建设拥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增强了园区发展活力。
同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近年来实施了26个尾矿治理、54个工业污染治理和145个节能技改项目,先后关停了“两高”企业200多家,采选矿企业尾矿安全处理率100%,直接减少产值200亿元,县城和工业集中区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猪沼菜”、“种养加”循环模式,建成40个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和新型沼气16万口;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近两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3%,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1.5%、2%、3.59%。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是我们实现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非常符合安康的实际。我们通过园区的发展、示范和辐射,使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加速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带动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循环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6%,森林覆盖率达到70%,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最后,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安康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安康、宣传安康、支持安康。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