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省政府 > 新闻发布会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东大门建设进展情况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10-23 11:30

发布人:渭南市人民政府市长  奚正平

发布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渭南市委、市政府向今天与会的新闻媒体,并通过大家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渭南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陕西东大门建设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去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市发展的五个定位:即打造关天战略门户、生态田园新城、东西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国际旅游胜地。两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政府《意见》精神,制定了《渭南市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努力把渭南打造成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的关天开放合作之门

  渭南承东启西、区位优越,但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不理想。为此,两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内融西安,外联晋豫,努力成为黄河金三角与周边城市合作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我们积极推进西渭融合发展,构建西安30分钟经济圈,与西安市政府签订了《西渭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扩大科教文卫共享等十个方面确定了合作领域和方式,并计划在交通同城、信息同网、区域合作、产业联盟和要素服务5个方面,先行启动20项工程,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动一体化建设,引导西安高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产业向渭南有序转移。同时,我们面向大中原,主动加强与山西运城、临汾以及河南三门峡的合作,共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深度参与、协作发展中谋求共赢、寻求突破。目前,我们与黄河金三角城市在“一证游”、医保“一卡通”等合作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正在申报争取将黄河金三角地区纳入大中原经济区范围。同时,由我市牵头承办的黄河金三角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本月28日在渭南开幕。在开放合作、主动作为中,渭南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二、努力把渭南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态田园新城

  渭南的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整体滞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但同时渭南交通便利,人口多,是陕西唯一拥有两个县级市的地级市,完全有条件在城镇化发展上实现突破。为此,两年来,我们坚持以打造生态田园新城为目标,按照“一核五极” 的思路(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五极即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5个副中心城市),着力加快城镇化发展。

  一是建好主城区,提高首位度。中心城市以建设百万人口城市为目标,两年来累计实施建设项目286个,完成投资279.44亿元。市中心医院、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先后实施,城市“五纵六横一环”道路网络基本建成,供、排水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4%,天然气实现双气源供气。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创建达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即将迎来省上验收。随着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特别是1.8万亩河滩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地,中心城市一河两岸个性水景长廊初现雏形,渭河真正成为城中河、生态河、景观河,渭南中心城市这个曾经的“大堡子”,正在一步一步地向现代化新城迈进。

  二是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分层次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韩城、富平、蒲城、华阴、大荔等五个次核心城市初步形成,10个县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6.7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48.33万人。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累计完成投资33.16亿元,2个省级文化古镇和12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城市社区168个、农村社区971个。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田园城市特质。按照还漕建湖、集中蓄滞南山支流洪水的思路,规划总投资30.59亿元,计划用 5年时间,在二华夹槽建成53平方公里的蓄水湖面,打造关中水乡,真正变水患为水利。目前,罗敷河应急分洪利用工程建成蓄水,“太华湖”和“少华湖”工程等正在推进。按照城乡全绿化、城市森林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我们率先在全省实施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去年以来完成造林88.62万亩,中心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2.17平方米,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5%,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三、努力把渭南打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东西合作高地

  由于历史原因,渭南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布局极不合理,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格局打造渭南工业发展的升级版。

  两年来,我们更加重视科技在结构调整中的驱动作用,更加强化顶层设计在产业布局的主导作用,目前已形成了以金钼股份为代表的钼化工材料板块、以海泰电子为代表的液晶显示材料板块、以渭化、陕化等为代表的煤化工能源板块和以渭南光电、德飞能源为代表的光电能源四大板块,重点发展以利君现代中药和量子高科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中联重科、北人印机、青锋科技为代表的土方工程机械、凹版印刷机械和纺织机械潜力市场,目前正强力推动渭南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基地和3D打印产业发展的聚集地、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地。

  今年以来,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方式,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对接合作。赴京拜会10多位国家863计划专家,在渭南举办了有国内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近40位院校专家出席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研讨会,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船舶重工七二五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和北京工业大学等签订了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作共建协议,与西北工业大学就快速立体成型、低成本LED产品研发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设立了1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引导基金。10月18日,渭南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专家论证,有望在近期挂牌落地。

  目前,渭南建成了以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和渭南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的13个特色工业园区,园区建成面积110.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27户,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740亿元、增加值实现592.2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1.2%。两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户。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渭南正蓄势待发,东西合作的战略高地雏形已逐渐形成。

  四、努力把渭南打造成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基地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一二三产并重,是集生产、加工、物流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渭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耕作条件好、农产品数量多、质量高。但客观讲,我市农业大而不强,特别是品牌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偏少,加工链条不长,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为此,两年来,我们坚持以规模化提高产量、以标准化提高品质、以品牌化提高声誉、以市场化提高效益,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的菜篮子、大厨房。我们制订了《渭南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农业产值做到610亿元,把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产值做到1500亿元以上;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对每个市级以上园区奖励100万元;设立2000万畜牧业发展资金,加快陕西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设施菜果面积达到381万亩,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2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484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65家,以“白水苹果”为代表的农业品牌化建设初见成效。特别是我们全面推广“大荔模式”,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去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五、努力把渭南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旅游胜地

  华山是五岳之一,但旅游业发展与国内同类景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了5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打造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依托大山水、打造大景区、带动大产业的思路,整体推进华山、洽川、少华山、潼关古城、黄河旅游等景区建设,全面加快韩城“风追司马”项目、蒲城唐陵和富平红色旅游开发,努力实现山水同构、人文为核、板块推动、融合发展。着力优化旅游服务,在华阴全面开通了免费公交,今年国庆长假华山旅游首次实现“零投诉”。两年来,全市先后实施重点旅游建设项目13个,完成投资61.6亿元,目前已建成5A景区1个,4A景区3个,3A景区8个,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国旅游百强城市。今年1-9月,全市接待游客23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分别增长16%和35%。10月16日,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了“中国日·渭南表情”专场演出,取得了很好效果。旅游业的提升,也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去年以来全市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4家,中心城市华润超市、高新区万达城市综合体、经开区申华汽贸物流园等一批重大商业物流项目建成或开工。

  六、创新工作方式,激发渭南活力

  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意见,赋予了渭南先行先试的权利,也对我们推进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创造的经验被全国食品安全改革采纳,并得到汪洋副总理高度肯定。在简政放权方面,我们积极向下放权和向外放权,以权力的“减法”换取发展的“加法”,先后分两次下放县市区经济管理权限714项,下放和取消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41项,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职能49项,将经济、财税、民生、环境、改革等5个方面22项市级管辖权限全部移交韩城市,有效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激发了市场活力,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强化人才支撑。渭南要实现赶超发展、跨越发展,人才是核心和关键,而这么多年来人才资源一直是渭南最稀缺的资源和最致命的短板。为此,我们将人才工作上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柔性人才流动等制度,以开放包容的境界和胸怀,积极引进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来渭创新创业,着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我们制定了《渭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十百千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并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等给予资金扶持和各类补助。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高层人才赴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中长期培训,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就医、旅游等举措,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用当其时、才尽其用,为陕西东大门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去年以来,共聘请7位专家院士担任东大门建设顾问,先后引进各类人才132名,柔性引进人才128名。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预计到今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可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到1430亿元,较2011年增长56.6%;财政总收入可达到1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2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21.8%和4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5亿元,较2011年增长3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425元和7652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30.1%和37.4%;城镇化率达到39.45%,较2011年提高6.32个百分点。

  相信再经过5—8年的发展,一个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美丽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渭南,必将展现在大家面前。到时候,渭南将真正成为陕西的形象之门、开放之门、繁荣之门!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田子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