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2号 关于我省“十三五”应重视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建议
来源: 办公室   日期: 2015-12-30 08:39:05

 

陕咨字[2015]22    

 

关于我省“十三五”应重视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建议

 

省委、省政府:

陕西作为内陆发展中省份,目前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十三五”,持续抓住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带来的一系列难得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全方位拓展发展思路,在新常态下继续发挥优势,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继续走在全国发展前列,对陕西顺利率先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省决咨委组织有关专家就我省“十三五”应重视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处在轻纺工业主导发展阶段,陕西形成电子信息、机械、纺织、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世纪之末,又着力建设高新技术、能源产业、国防科技、旅游、果业五大特色经济框架,为陕西长期发展积蓄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步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省在重视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现代果业、现代农业的同时,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带动陕西经济总量接连跨上5000亿、10000亿、15000亿的大台阶,连续多年增速进入全国发展第一方阵,2014年人均GDP达到7400美元,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时期,能源化工产业作为拉动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在带动全省各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014年,能源化工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已上升到53.7%,排全省第二位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还不足8%,能源化工已成为陕西工业的“擎天巨柱”。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而缓慢,国内消化产能过剩正经历阵痛期,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下行尚未见底,能源化工已由原来的旺盛需求转为平缓需求。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重大时间节点上,需要从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导向和我省资源优势角度,认真思考带动和支撑陕西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产业和增长动力。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高加工度已成为工业化后期发展的突出特征。中国正在由“工业大国”、“制造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创新强国”和“智造强国”。陕西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必将受国家发展阶段的影响和支配。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导向,中国正在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3D打印、机器人、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速发展智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力争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在综合审视我省制造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进行增长动力重构。我省既有丰富的能矿资源优势,又有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且经济增速连续十多年居于全国第一方阵,发展基础和条件十分优越。由此考虑,我省“十三五”产业和增长动力重构,应当鲜明地定位到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上。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十三五”我省产业发展如果能够主动紧贴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导向,就会争取到更多国家创新资源配置,就能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优势,从“能源领跑”转型到“创新领跑”上去。第二,依靠创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将有利于加快我省产业与科技、教育、人才、文化资源全面对接,使产业发展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特色,将会使我省的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第三,依靠创新驱动,更有利于在我省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我省占工业大头的能源化工内部结构偏重于采掘业,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有限。如果将发展重心放在包括资源深度转化在内的先进制造业上,依靠制造业的高端化、复杂化和专业化必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持久需求,两者的互动和融合发展,将会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辟巨大空间,从而可以改变我省生产性服务业长期滞后发展的格局。第四,通过创新发展,就有可能形成一批新的支柱性产业,由能源化工一业独大发展为多产业共同支撑的格局,以减少单一主导产业波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快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综合考虑我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条件,第一,应继续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放到首位,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2000年以前,四川、重庆与我省在信息产业上大体处于同一水平,现在产业规模差距已经拉大,但我省发展信息产业仍在人才、研发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毫不动摇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领头羊,持续采取超常规办法,聚集全球资源加快发展,特别是在集成电路、芯片材料、移动终端设备研发制造及相关应用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完全有可能再次走在西部前列。第二,能源化工“块头大”,应将新项目的发展重心转型到先进制造领域,加快促进从采掘业为主向前沿高端新材料和终端应用制品制造为主发展,由基础原料的规模化扩张向高端合成材料、重要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和化学制品等终端消费产品延伸,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第三,食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一直稳定增长,在我国消费持续升级的新形势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焕发产业活力,继续成为支柱产业。第四,“十三五”时期我省还应通过设立一批至少百亿级以上产业基金群,继续将航空航天、军工装备、智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打造成一批千亿级以上大体量产业集群。

总之,我省应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新一轮追赶超越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必将会为现代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十三五”时期应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互联网+”和总部经济,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推动陕西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作出应有贡献。

二、充分释放现代金融发展潜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和确保我省“十三五”持续较快发展中,将依然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十三五”我省金融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已从2011年的432.1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38.5亿元,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25%,在全省GDP中占比已达4.74%,仅次于我省第二大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844.69亿元)。但是,也必须看到,我省金融业虽然增长迅速,但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出来,突出表现在庞大的金融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的发挥。与同为西部省市的重庆相比,我省金融业发展差距十分明显。2014年末,重庆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160.11亿元,贷款余额20630.69亿元,存贷比为10.82;我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288.72亿元,贷款余额19176.05亿元,存贷比仅为10.68。两者相比,重庆各项存款余额比我省低3128.61亿元,但贷款余额比我省高出1454.64亿元。重庆市金融资源不如我省雄厚,但金融业增加值2014年已达1225.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6%,分别比我省高出386.8亿元和3.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重庆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和金融产业的总体实力已远超我省,反映在区域发展上,就导致两省市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2014年重庆市GDP增速为10.9%,我省为9.7%,重庆比我省高出1.2个百分点。如果观察“十二五”前三年,可以看得更清楚(见下表),我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高出重庆3000亿元左右,但贷款余额每年都低于重庆1500亿元左右,反映在经济增长速度上,2011年、2012年、2013年重庆分别高出我省2.50.71.3个百分点。

  2011-2014年陕西与重庆贷款比与经济增长比较

主要

指标

2011

2012

2013

2014

重庆

陕西

差额

重庆

陕西

差额

重庆

陕西

差额

重庆

陕西

差额

存款余额

(亿元)

16128.87

19348.66

3219.79

19423.90

22843.39

3419.49

22789.17

25736.72

2947.55

25160.11

28288.72

3128.61

贷款余额

(亿元)

13195.16

12097.34

+1097.82

15594.18

14138.20

+1455.98

18005.69

16537.69

+1468

20630.69

19176.05

+1454.64

GDP增速

%

16.4

13.9

+2.5

13.6

12.9

+0.7

12.3

11.0

+1.3

10.9

9.7

+1.2

我省存贷比低使大量金融资源未能为我所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金融创新不足,金融生态缺乏活力。许多优质企业尽管资金十分干渴,省内也有海量金融资源,但仍“近水解不了近渴”。少数金融机构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与地方经济共同成长的意识还比较淡漠。不少企业反映,在贷款有效质押、抵押上,在重庆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扩大企业质押、抵押范围,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发展,在陕西具备同等条件的企业却无法获得银行支持。在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效率不高,房产等可质押品正式登记颁证周期过长,也对抵押贷款造成很大影响。二是产业结构偏重,一般采掘业偏大,产业链条短,可与现代金融对接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储备不足。一些地方对能矿资源开发产业依赖程度过高,推不出更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路子越走越狭窄,宝贵的金融资源在当地“无用武之地”,只能流走他乡。三是我省资源管理法规不配套,阻碍了资源向资本转化的通道,一方面资源转化缺投入、缺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不少存量资源仍处于“沉睡状态”。20048月省人大对199911月公布实施的《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虽然原则上继续规定探矿权、采矿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抵押,但删去了体现探矿权、采矿权抵押操作程序的第39条,使矿业权抵押担保无法正常进行。

“十三五”时期,我省必须大力度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充分释放被抑制的金融发展潜力,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目前,在陕的金融机构主体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推动金融改革应以政策引导为主,引导金融机构把经营重心放在企业金融上,加快创新步伐,调动起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可优选北京银行西安分行等一批主动从区域外融通资金支持本地实体经济、存贷比超过100%的银行予以表彰,并运用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等资源给予倾斜性支持;对于吸储后交回总行的“抽水机”式金融机构,应逐步减少对其优惠,通过差别化金融扶持政策重构金融生态。当前,各级政府应从防范地方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出发,高度重视,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和逃废债务,全面建立我省社会信用体系,为金融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同时,应持续谋划和推出一批能够带动引领经济上行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超过42万亿元,居全国之首,应通过资源金融化、资本化方式唤醒的“沉睡”的潜在存量资本。建议省政府法制办和国土资源厅尽快拿出恢复矿业权抵押程序性安排的法规修订方案,以省政府名义向省人大提交修改建议。据测算,如果矿业权抵押融资能够实施,每年可新增超千亿的银行融资规模,将为我省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实实在在“新鲜血液”。

金融既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又有自身做大做强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我省应把金融产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继续保持金融业快速发展态势,使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再提高23个百分点。着眼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陕西金融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不仅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服务,也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服务,谋划跨省、跨境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合作、大宗贸易增长、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发挥金融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独特作用。建议尽快通过资产重组做大长安银行或联合丝路沿线省区成立丝路银行,尽快在全国和丝路沿线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陕西金融在西部和全国的影响力,为陕西企业走出去和陕西人在省外境外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我省开发区建设起步于1991年,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基本形成了开发区发展体系。目前,省级以上开发区27个,其中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6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覆盖全省11个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区从成立开始就成为全省经济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带头区域,2014年工业增加值、引资总量、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全省的19%37%80%,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方面发挥着领航作用,是全省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我省开发区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传统开发区模式影响,进一步快速发展已遇到瓶颈制约。一是相当一部分开发区尚未进入创新驱动轨道,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晰,忽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发展,导致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区别不出特色。二是开发区升级缓慢,全省的市县工业园区有100多家,但晋档升级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动力不强。目前我省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排第4位,大约4个县(区)有1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而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山东、江苏和浙江,分别达到171125116家,平均每个县(区)1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三是相当一部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配套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导致一些市场前景巨大的项目无法落地。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畅,有的开发区职能授权不到位,有的没有独立财政,大部分开发区没有自主用人权,还有的开发区与当地政府在利益和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摩擦,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这些突出问题不仅制约着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和增长质量,也影响着开发区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省应把开发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第一,应使开发区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战略定位。在这方面,重庆的经验值得借鉴。重庆将市级以上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推动投资项目向开发区聚集,市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我省大量的投资项目未向省以上开发区集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还达不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0%。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国家期望我省建设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应当把开发区作为建设开放开发高地的主要载体和实现经济追赶超越的主战场。今后应将新的产业类投资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以开发区“改革红利”、“创新红利”、“人才红利”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第二,实行提升质量和规模发展并举,增强开发区体系的总体实力。研究制定开发区体系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市县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及时将特色鲜明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争取有一半的县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各市拥有2家左右的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一个规模强大的国家级开发区引领、省级开发区奋飞、省级以下园区跟进的“雁阵型”开发区体系,使开发区总体实力在“十三五”期间走在西部前列。

第三,加大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可借鉴广东支持粤北、粤西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加快发展的经验,由省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吸引保险、银行参与,形成一个300亿元的开发区投资基金,以股权投入形式向基础条件好、发展动力强的开发区投入,见效后择机退出,滚动发展,主要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重大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在土地供给方面应进一步向开发区倾斜,努力将各市县产业项目用地集中配置在开发区,并建立国家级开发区向省国土资源部门直接申请用地新机制。

第四,从政策上鼓励开发区向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发展。引导开发区根据战略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集聚资源。对缺乏特色、产业趋同化严重的开发区,应积极引导兼并重组,形成开发区特色化发展新的动力机制。

第五,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思路,“十三五”应高起点在政局稳定、投资相对安全、发展环境较好的国家,合作设立一批“中国制造业园区”和“陕西制造业园区”,同时,在大西安地区或全省有条件的市,规划建设国际化高端制造业合作园区和国际化特色商品展销街区,打造国际化城市板块,吸引外国企业、商户、个人到陕西创业,支持外国人到陕西高起点合作建设和运营一批高度国际化的研发设计、医疗养老、职教幼教、文化旅游等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与我省大学和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建立特色化学校。在高起建设好中俄合作园区的同时,重点加强与欧洲发达国家在研发设计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合作,着力构建吸引全球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西安和全省的对外开放水平。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

“十二五”以来,我省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生产总值持续保持年均增加1000亿元的水平。2014年底,县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53.5%县均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3.98亿元。59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6个县(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看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把县域经济放到全国县域经济大格局中审视,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一是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偏弱。全省2014年县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2013年全国县均水平的76.7%,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2013年全国县均水平的56.4%二是县域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我省很多县还未完全步入工业化中期,县域工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县(市),工业占比超过60%18个县(市),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主要以煤油气和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冶炼为主,对资源高度依赖,产业单一,发展大起大落。这18个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平均仅为23.7%,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发展明显滞后。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201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932元,在全国排名由上年的第26位降到第27位。上述问题表明,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依然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十三五”期间,我省应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抓手,突出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一是着力推进“一县一业”。形成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应科学定位县域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吸引国内外要素资源向县域聚集,围绕城镇、移民集中安置区就业,着力谋划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努力形成一批“块状”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崛起。

二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资源依赖度过高的县应进一步放宽视野延伸产业链,从“采掘经济”向“加工经济”延伸;MTOMTPPVC、金属镁、电解铝、电解锌、电解锰等原材料生产大县,应在“十三五”集中建设一批深加工产业集中区,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在下游复合材料、改性材料、型材异型材、管板及丝带材,适应3D打印的合成树脂及合金类粉体材料,各类专用材料领域,在用途广泛的制品、制造、加工领域,抓紧谋划出一大批深加工项目,支持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沿海资本和中小企业到这些原材料大县发展和创业。积极培植城乡居民可广泛参与的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群。要在非资源县大力推广高陵、兴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经验,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主导产业扩张,构建规模化、终端化的现代产业集群,使更多的非资源县进入“十强县”,引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坚定推进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引入创意设计和互联网+,全面改造提升县域各类资源转化、资源加工等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建议在做好“十强县”考评的同时,新辟“十大特色县”考评项目,以产业特色化、特色品牌化、品牌规模化作为考评依据,引导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围绕做大县域经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各县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就业、创业、创新政策,重点建设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村旅游和乡村养老度假示范园区,扩大就业再就业担保资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规模,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全民创业积极性,为富民强县打造新舞台,开辟新空间。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十三五”应继续支持西农大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全省特色农业发展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撑,为农村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示范。支持西农大继续在全省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园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现代种业生产基地、现代种养产业示范村和示范企业。支持西农大将更多博士点建在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企业。适应我省大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创新体制机制,利用全新思路,高起点、高水平恢复重建“陕西农林科学院”。

六是现代农业已成为新常态下的黄金产业。“十三五”应通过设立农林水利产业基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产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我省有机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特色茶产业、特色果业、特色养殖、林产和林下经济、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应重点支持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围绕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农业新业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支持大农业加速向三次产业融合方向发展。

五、高起点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为我省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十三五”时期,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促转型,都需要持续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为此,建议在以下领域,应集中策划和发展一批大项目。

1、在先进制造业领域

——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加强与世界前五名的集成电路制造商合作,争取引进两条12吋以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新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上游应重点抓住国家每年进口2300亿美元以上芯片的市场机遇,支持天宏硅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形成电子级单晶硅和芯片材料产业链。在下游要强化终端应用,发展年产1亿部智能手机产业集群。

——航空产业:整合省内材料制造和加工制造资源,突破航空新材料瓶颈和加工制造能力不足制约,重点发展大型货运机、通用飞机、支线飞机、无人机等。发挥西工大无人机研发优势,尽快帮助解决征地及生产基地建设问题,争取5年内形成200亿元左右的无人机产业规模;组建飞机研发生产联盟和百亿元产业基金,力争使航空产业在“十三五”形成千亿元规模。

——汽车产业:抓住汽车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特种汽车、专用汽车,配套发展汽车材料、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汽车衍生品产业和汽车后服务市场,力争新形成双千亿产业集群。

——能源化工产业:化工原料和下游终端产品产值之比一般为130。为此,在我省应着力促进能源化工产业沿产业链向前沿高端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在继续支持榆林、延安、彬长、渭北发展一批大型煤制烯芳烃、煤制油气项目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新一代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重要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和化学制品,从严控制合传统煤化工产能,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成氨产能。在终端化上,应重点围绕发展化学合成的高性能飞机制造材料、汽车制造材料、医用材料、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纺织材料、电子电器和家电外壳、高档塑料制成品等延伸产业链,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新形成20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2、在大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机场:抓住国家低空开放的机遇,加快规划建设华山、太白、商洛、韩城等支线机场,在全省旅游重点县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形成新的通用飞机、支线飞机航空网络,争取投资达到200亿元。针对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改造项目刚一建成就达到设计旅客流量的情况,应在“十三五”以年旅客流量1亿人次和50年不落后的标准对西安机场进行三期扩建改造,确保西安咸阳机场在全国八大机场的枢纽地位,力争10年内迈入全球20大机场行列。同时,着力做好户县机场搬迁工作,为西安机场扩建创造良好空域条件。

——铁路:发挥国家地理中心区位优势和世界级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联手沿线省区市争取国家尽快将包头至海口高铁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形成纵贯陕西南北新的高铁“脊梁”。尽快开工建设西安经商洛至武汉高铁工程,争取“十三五”末建成运营。积极争取将神木、靖边经陇东、彬长、宝鸡通往四川、重庆的运煤铁路专线,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公路:联手山西争取国家规划建设沿黄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为晋陕黄河大峡谷扶贫开发和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在渭河北岸、西安咸阳机场、北客站、长途客运站附近,选址建设一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城际铁路、地铁、长途客运衔接起来,方便旅客换乘。建议由省交通厅商西安市、西咸新区、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力争将西安建成全国第一或第二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天然气、页岩气、煤制气外送通道:在榆林、彬长建设两条通往东部地区的天然气、页岩气、煤制天然气外送通道。

——电力外送通道:全力支持规划和开工建设陕北至湘南、彬长至徐州特高压直流电力外送通道,全面提升从榆林、延安、彬长等省内大型火电基地通往东南部省份的电力外送能力。

——液体化工输送通道: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设一条从榆林至关中的液体化工输送通道,在关中建设深加工基地。

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高标准提升改造西安城市交通设施,将二环、三环高架起来,环城路建设地下通道环线,形成快速交通系统,解决目前“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进城”的尴尬状况。

——围绕西咸一体化、西渭一体化目标,在西安地铁东、西两端规划建设地铁延伸线,东端连接临潼区兵马俑、临渭区,西端连接咸阳主城区、纺织工业园、兴平市。

——按百年不落后标准建设大城市、中心城市排水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及地下管廊系统。

——加快推进城市空中电网、通讯线路和管道落地工程建设,全面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程。

4、在民生建设领域

——针对老龄化社会来临,在城市社区、县城、重点镇,重点规划建设养老基础设施,在全省县以上医院建设一批股份制医养病区,在全省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大型景区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医养度假结合的养老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我省养老产业。

——针对看病难,在集中支持改造提升县级以上医院的同时,大力支持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全省高起点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和专业性医院,支持设立医疗产业基金和医疗投资基金,鼓励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支持医院兼并重组,扩大对外开放步伐,按照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一批外资医院,允许外国医生在我省从业;支持建设一批龙头型医疗集团和医疗卫生连锁集团。支持在牙科、美容、体检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品牌。

5、适应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需要,重点培育我省产业投资基金集群

为了保证我省“十三五”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有效推进,必须发展一批大的投融资平台,重点打造一批千亿或500亿级的产业投资基金。应坚持以靠专业化、职业化团队管理运营产业投资基金,坚决去行政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需要政府拿出一块引导资金,吸引保险、银行和其他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组建,基金可作为大项目的资本金去投入。

——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按千亿元规模设立,主要投向集成电路及芯片材料、智能手机、航空航天、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

——能源化工产业基金:按千亿元规模设立,重点投向以先进煤气化、煤干馏技术为基础的煤基多联产重大项目和下游的清洁能源、高端合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重要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化学制品等领域。

——大交通投资基金:按千亿元规模设立,主要投入机场、高速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电力通道、液体通道、天然管道等项目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按千亿元规模设立,重点用于支持城市道路、地下地上立体停车场、地下管廊、“天网”落地、城市防涝及雨洪利用、中水利用管网等项目建设。

——养老医疗产业投资基金:500亿元规模设立,重点支持养老及医疗产业发展。

——农业水利产业投资基金:500亿元规模设立,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

——环保产业投资基金:200亿元规模设立,重点用于县城以上大城市和重点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分类集运及分类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废油及油泥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城乡废旧资源的大型拆解及分类回收利用园区建设;工业“三废”回收处理及资源化利用;CO2的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泄漏工程服务外包等项目建设。

课题组顾问:张光强

课题组组长:刘西建

课题组副组长:马雨桑

课题组成员:余    王海燕       

二○一五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