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6号 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 办公室   日期: 2015-12-30 08:34:05

 

陕咨字[2015]16    

 

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

 

省委、省政府:

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为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省决咨委组织专家深入延安、咸阳、渭南、宝鸡、安康等地进行调研,并与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座谈,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政策引领力度不断加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城镇向乡村的转移、从量到质的跨越、从设施到服务的转变。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把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文化民生和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11年的31.85元达到2013年的50.95元,全国排名由15位上升到11位;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明确提出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不低于2%,确保文化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并设立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艺术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三项基金共计10 亿元,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改善

我省以政府为主导,以设施建设、设备配送为依托,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家书屋等一系列文化民生项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面貌显著改善,逐步构建起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以固定文化阵地为主,数字阵地、流动文化阵地为辅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省目前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14个、文化馆(站)177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省乡镇、街道、社区的覆盖率达到50%;建设标准农家书屋27364个,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初步搭建起了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五级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完成了180万户“户户通”、102个县级广播电视服务站、1000个乡镇级广播电视户户通服务站和全省101个县区、1581个乡镇、26752个行政村的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建设;建起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70个,为400个书屋配备了农家书屋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104个市、县级剧团配送了灯光、音响设备和流动舞台车,为43个连片特困县图书馆、文化馆配送流动文化服务车,逐步解决了基层及偏远山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难题。

(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我省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文化单位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多样、丰富,更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我省各类文化品牌、各地特色文化活动,如“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农民文化节”、“陕西省少儿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校园戏剧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社区文化节”、“红五月音乐会”、“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天天有秦腔”、“陕图大讲堂”、“三秦书院”、“周末送欢乐”、“陕北民歌大舞台”、“渭南一元剧场”、“安康汉江龙舟节”、“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民歌大赛”、“锣鼓大赛”等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广电部门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原则,持续实施农村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电影放映工程,为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力量加强

按照中宣部六部委《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我省通过县聘、乡管、村用的方式充实了村(社区)文化宣传队伍;通过成立社会文化人才培训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专门规划、举办示范培训和远程培训,培训专职、兼职各类基层文化人才30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文化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公共文化机构基本落实了人员和编制,通过免费开放、专项补助和少量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为群众提供阅读、讲座、培训等服务。目前我省已拥有宝鸡、渭南两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51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其中24个全国文化先进县),“星海合唱团”、“松园合唱团”、“老三届艺术团”、“小天鹅艺术团”、“农二哥诗社”等2100多个业余文艺团体,近9万名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力量日益充实和加强。

(五)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起,我省公共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部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广大基层群众可以免费读书、看报、上网、听讲座;省图书馆在全国省级图书馆中率先引进了RFID自动化管理系统,方便了群众借阅;文化共享工程省分中心设计研发的VPN专网解决方案,促进了优质文化资源、数字资源和技术力量的共享,降低了基层文化服务成本,提高了文化服务水平和系统保障能力;铜川市“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宝鸡市“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渭南市“四进零距项目”、高陵县的公共文化服务“110”等项目建设,彰显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残疾人、农民工、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和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畴,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薄弱、投入不足,设施建设与标准化要求有差距

我省属西部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弱、底子薄、欠账多,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标准指标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致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政府责任、资源配置、财政投入等方面缺少刚性约束,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全省文化投入总体水平较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备、存在建设空白点、文化服务缺位的问题突出,与国家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全省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0.795元,在全国排名19位,在西北排名倒数第二;文化馆人均活动经费1.05元,在全国排名13位,在西北排名倒数第二;公共图书馆每万人建筑面积在全国排名24位,西北排名倒数第一;群众文化馆每万人建筑面积全国排名18位,西北排名倒数第一。有限的文化投入中人员经费占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更多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展。同时,基础设施存在空白点,全省三个市仍没有市级图书馆。

(二)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群体之间的配置不均衡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尚未根本改观,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在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配置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城乡看,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依然十分匮乏。此次随机问卷调查显示,55%的城市居民表示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公益性文化演出或展览活动,而46%的农村群众表示只是偶尔有机会接触到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甚至有29%的农村群众从未接触过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从群体看,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搬迁移民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仍严重不足,文化供给盲点和空白点较多。调查显示,76.8%的农民工表示很少参与文化消费和文化活动。我省现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都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据统计,我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还不到30%。现有文化从业人员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心、一职多专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养闲人与专业人员不足现象并存,很多农家书屋管理不善,严重影响书屋的正常运转。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完全契合

我省一些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项目的供给上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仍存在不对接的现象。调研发现,虽然几乎处处喊缺钱,但有限的文化资金投入并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在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上“严重匮乏”与“大量闲置”的问题同时存在。一些新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壳化”,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参与的人少,场面冷清。一些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短,时间不固定,甚至经常大门紧锁。一些文化站、图书室里摆放着许多新书,但农民青睐的乡土风格类和农村实用的科普类书籍却很少。由于缺乏群众真正喜爱的农村题材影片、地方戏曲影片以及适合当地农业的科教影片等,电影下乡活动,观众人数较少。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猖獗,“三俗”演出屡禁不止,思想文化阵地谁来占领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也反映出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与群众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方面作用不足

我省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多姿多彩,但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千村一面、一刀切现象,忽略了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未能依据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设置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开发相应的文化产品,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49%的群众认为当前提供的文化服务和当地特色文化关系不大,64.88%的群众希望增加地方性的节庆活动,72.93%的群众表示,更愿意参加有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彰显不足,或将导致部分地区传承千百年的特色文化后继乏人,逐步萎缩乃至失传。

(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评价工作有待加强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由政府专门部门和主体供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多元供给主体结构。但实际上社会主体发展艰难,面临生存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个县区均有近100家各类民办文化团体,成为政府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其中大多数仍处于散、弱、小的生存状态,缺乏良好的孵化环境;而政府主体存在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管理中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并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不高。目前我省还未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尚未构建组织协调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还没有真正纳入地方发展的总体规划,没有进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文化自觉,公共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实现“四个转变”、“两个纳入”

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在陕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民生文化的根本意识,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四个转变”、“两个纳入”:从粗放、非均衡发展为主向标准化、均等化协调发展转变,从设施建设为主向完善网络、丰富内容并重转变,从行政推动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联动转变,从娱乐身心为主向文化享受、铸魂塑形共进转变,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总体规划、纳入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二)科学制定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并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建议省上和各地、各有关部门从我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出发,深入进行政策研究和制度设计,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意见》,以现代化为导向、以均等化为目标、以标准化为工具,体现差异化,科学制定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和实施办法;编制涵盖我省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制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加快推动文化立法,建议将《陕西省公共文化保障条例》列入2016年人大立法审议计划,从法制层面,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三)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形成合力、加大投入

建议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由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改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协调推进,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使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合理划分各级财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应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财政项目资金配套比例,对特别困难的地区可取消配套资金,由省级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重视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规范等。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补齐空白、夯实平台

建议我省各地、各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尽快补齐硬件设施空白点,尤其是三市的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结合当地群众需求和文化特色,加大对城市新区、社区、农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的新建、改扩建力度,如群众文化活动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采取“多馆合一”的方式建立特色博物馆、史志馆、非遗馆等传统文化基地;结合全省扶贫移民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小城镇建设、旅游文化名镇建设,坚持标准、突出特色,认真规划和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

(五)加快数字电子平台建设,占领文化传播高地

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将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电影放映“五位一体”的新型综合文化服务阵地;加强网络建设,打造“公共文化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各县(区)应有专门人员及时编写县(区)情通报,利用智能手机、PC电脑、数字电视等多种平台,实行动态播报,使基层群众及时获取信息、掌握实情。

(六)加强精神产品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内容

建议设立陕西“文化种子”基金,由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制定中长期创作规划,深度挖掘我省文化资源和潜力,实施精品工程、大力繁荣创作,源源不断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出版物、科普读物等文化产品,解决群众“不想看、不爱看、不愿看”的问题,用优秀精神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审慎考虑传承性地方戏曲院团的改革问题,对我省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地方剧种,比如秦腔、同州梆子、老腔、线腔、碗碗腔、阿宫腔、商洛花鼓、道情戏、陕北二人台等30多个剧种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单位,如果实行“一刀切”,简单将其推向市场,结果很可能使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基因濒临灭绝。建议省上将承担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任务的戏曲团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定编制,列入财政供养范围。根据省委、省政府《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建议将我省连片扶贫开发区、移民搬迁区农村群众收看的有线电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制定补贴标准,分期分阶段予以实施。建议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力度,加强对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文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奖励和管理,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和日常化。

(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方式,如“送电影”、“送戏”、“送图书”、“送器材”等,转变为“供需互动”的双向供给方式,由“送”文化向“种”文化方式转变,吸引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形成项目运行程序和监督办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发放“文化惠民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借鉴安康石泉县做法,以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参与各类活动,将群众吸引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生活之中。

(八)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

建议各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家风家训、乡规民约)、地方特色文化(如长安鼓乐、安塞腰鼓、紫阳民歌、定边剪纸、华县皮影等)引入中小学课堂,组织专家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培养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乡土教材的编写经费和相应的课本经费可由各级财政负责解决。各市县可依托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展示和宣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扩大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应广泛组织城乡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举办富有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节”、“农民运动会”、“广场舞大赛”、“书画摄影展”、“秧歌社火表演”等节庆、假日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鼓励和引导群众自组文化团队、自办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如“社区合唱团”、“乡村业余剧团”、“校园艺术社”、“微电影创作室”等,丰富和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

 

课题组组长:占绍文

课题组成员:秦天行  金青梅  杜晓芬

        张小刚

 

 

 

 

                        二○一五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