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咨字[2013]26号 签发人:杨永茂
关于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
研究、保护与展示的调研报告
省委、省政府:
近年来,在秦岭东部南麓洛南盆地的考古调查、发掘中,发现了规模极其宏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备受社会各界瞩目。1997年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即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和2013年,国务院又先后两次分别将洛南花石浪龙牙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及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际旧石器考古学著名学者先后对洛南旧石器遗址群进行了考察,指出其具有世界性重大意义,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史迪夫·库恩(Steve Khun)教授称这一发现,“无以伦比,令人惊异”。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该遗址群进行了系统调研,认为我省应高度重视并推动实施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研究、保护及展示工作。现将基本情况和建议依次分述于后。
一、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概况
(一)地理位置
洛南古称华阳,取其地处西岳华山之阳之意,因县治在洛水之南,故名洛南。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52'00″~34°25′58″、东经109°44′10″~110°40′06″之间。东与河南卢氏、灵宝毗邻,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南与丹凤、商州相望,北与华阴、潼关为邻,距西安市
(二)考古发现情况
早在1977年,西北大学地质系
(三)典型遗址点
龙牙洞遗址(见图1)。1995—1997年发掘,发掘面积
孟洼旧石器地点。位于洛南县城以西
张豁口旧石器地点。位于县城以西
十字路口旧石器地点。该遗址东距张豁口地点仅
郭塬旧石器地点。郭塬遗址南距洛南县城不足
(四)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的显著特点
1.洞穴、旷野类型遗址兼有,遗址群呈片状密集分布态势,分布范围较广。遗址分布区间几乎涵盖洛南盆地全境,广延二千余平方千米,世所罕见(见图4)。如此规模宏大的旧石器聚落状况,可能是由于历史进程的演变,或因环境变化及古人类不断进化、扩张所致,其遗址群落和石器类型多样,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所发现的300多处以上遗址,主要分布在洛河、县河相夹的四十里梁塬及其周边地区,但这并非最终的遗址数量,相信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定会有更多遗址及旧石器文物、生物化石被发现,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
2.石器数量巨大。遗址分布区目前已发现15万件以上的石器,这一数量在我国同时期同类遗址以往的发现中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
3.呈现石器制作新的工艺。洛南旧石器遗存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这里所发现的旧石器制品具有阿舍利石器文化的特征。所谓阿舍利石器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流行于距今约170多万年至20万年前后,该文化体系中,手斧与薄刃斧、手镐和大型石刀等器物组合在一起,其中手斧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两面打制,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呈泪滴等形状,由于它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由此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人类在直立人时期的智力进化高度和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准。洛南盆地的阿舍利类型石器,是迄今在我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器物最为集中的发现。长期从事洛南旧石器遗址发掘与研究的中科院王社江研究员认为:“洛南发现旧石器数量之多,类型及种类之完整,加工工艺之精湛,是东北亚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最佳一例。”
4.文化延续年代长远。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距今70万年至3到5万年之间,其中手斧等石器的年代距今25万年至7万年左右。如此长跨度的旧石器遗存,对于探究、复原区域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难得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文化研究中,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五)联合科考的国际合作机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六)中外学术界的评价
洛南旧石器文化的重要发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97年,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即以其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入选当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首位;2001年7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9月,洛南盆地旧石器发掘国际现场研讨会在洛南县召开,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全国20多家文博考古机构、大学的40多位中外旧石器考古界的专家参会,考察论证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应与世界著名的肯尼亚东非大裂谷、法国阿舍利、南非旧石器遗址齐名,正是基于此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史迪夫·库恩教授于2013年7月在专程考察遗址现场过程中,才会发出“洛南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无以伦比,令人惊异”的感叹;对国内而言,该遗址又是继河北泥和湾盆地、广西百色遗址之后我国旧石器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但洛南遗址密集度和石制品的巨大数量为前二者所远不能及。有专家称:在一个县的境内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地点,这是很罕见的,密度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是年11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宋新潮在洛南县考察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发掘工作后,无比激动地说:“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其意义绝不亚于陕西兵马俑的发现”。
二、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群为人类进化史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带来重大信息
前已述及,阿舍利文化类型器物在洛南盆地密集出现,出土器物距今25万年至7.5万年左右,而在西方大约距今20万年前后阿舍利文化就逐步消失了,中国缘何在7.5万年前后还有此类器物?据推测,这可能与自然环境等条件有关。这一发现,对认识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面貌、东西方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与现代人类起源有关的环境变迁与技术行为关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来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只触及四到五千年来的考古遗存和文化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应往更为古远的时期追溯。诸如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由于农业的起源,引发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改变,以及晚更新世东西方、南北方人类群体的迁移和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碰撞等等,蕴藏着破解中华文明起源命题的重大机遇与潜力。此外,洛南盆地以“仓颉造字”、“河图洛书”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河洛文化(属广义黄帝文化范畴),为以易经符号体系及其文化系统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核心因子的孕育织就“历史素地”,从而折射出新石器时代文字萌芽、天人观念生成的文明曙光。诸如此类,在洛南盆地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存中得到深而广地呈现,特别是洛南旧石器文化,作为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机遇中的重大信息,必将成为探寻人类演化进程、追溯中华文化深厚根系的珍贵载体。
(二)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群为深化大秦岭研究、保护、开发提供了全新而珍贵的文化内涵
秦岭山脉是中国大陆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山脉主体东西横贯陕西境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地方立法,出台《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践行这一保护条例,首先需对秦岭的地理、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作全面、深入研究。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为深化秦岭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文化内涵,而洛南旧石器文化的保护和展示,必将成为“民族父亲山”秦岭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的新亮点。
(三)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将进一步提升华山品牌影响力,对环华山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
华山南麓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存的问世,更是为这种印证带来历时数十万年的物质基础,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华山的文化内涵,并使其品牌影响力的外延得以极度拓展。在此基础上,整合华山南北两麓文化、生态资源,打造环华山旅游景区,必将全面推助环华山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四)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将进一步扩大陕西对外影响力
作为文明源头的旧石器文化,以其全人类的属性和意义,往往能引得世界范围内的关切,是人们兴趣浓厚的看点。
陕西旧石器文化遗存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括“蓝田人”、“大荔人”、汉中龙岗寺、洛南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群等。在毗邻洛南盆地之北的蓝田县境内,“蓝田人”以1964年发现于蓝田县公王岭而名世,其年代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在洛南盆地以西的汉水上游汉中南郑县龙岗寺一带,1943年以来发现数以千计的旧石器,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以及伴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遗址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之一。此外,秦岭之北旧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为1978年发现于渭南大荔县的“大荔人”,科考人员当年于该县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地的砾石层中获得一较为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人类学者多方考证,判定该化石对应较早类型的早期智人,具体时间距今约2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末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智人过渡的一个典型代表物。凡此种种,加以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的重大发现,已初步构成颇具世界影响的旧石器文化谱系,我们理应对此深入研究、广泛宣传,藉以推助陕西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对外文化影响力。
三、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保护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至今日,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研究、保护工作尚处初级阶段,缺乏科学规划,相关保护、展示举措亟待实施,研究工作也有待深化。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保护主体尚未明确
专门负责该遗址全域文物保护的管理机构,迄今尚未建立,致使系列保护措施无法启动,各遗址地点群湮没在耕地和蔓草之中。
(二)保护规划尚未完成,保护措施乏力
受洛南县政府委托,自2011年9月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着手编制洛南旧石器遗址总体规划,去年底规划大纲完成,但由于相关政策及技术层面问题未获批准,致使相关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诸多障碍,几乎陷入困境。
(三)保护展示资金匮乏
由于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研究展示相关工作过于专业化,又不注重宣传,故而难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兴趣,加之以上“两个缺失”的局面,致使除过文物部门和专业研究人员外,各级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对该遗址不甚了解,关注程度也自然有限,没有保护展示工程项目规划,资金投入更是无从谈起。商洛市和洛南县主要领导和文管部门,对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群是重视的,态度是积极的,认识到这是一重大文化资源,应当保护利用。但是对于这一需大量资金注入的重大遗址的保护展示,若仅凭文物部门和洛南县以至商洛市层面的努力,而无省政府以至国家层面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助力,实施遗址的总体保护展示工程,便是不现实的。
(四)破坏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上述遗址保护工作的疏失,致使一系列自然、人为因素对遗址持续施加破坏作用,突出问题有:
1.洛南县发展规划及相关城市建设工程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据了解,由于遗址群保护没有科学的规划指导,该县前期所制定的城市建设规划,未能合理体现与处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洛南旧石器遗址群主要附着体的四十里梁塬地带的大部,列为城市建设用地。目前在逐步展开建筑施工。2011年至2012年所发掘的孟洼、张豁口、十字路口和郭塬等多处重要旧石器遗址点,就是在修建公路过程中发现的,而此路两侧的多数地段已与开发商签约,这就意味着,作为洛南旧石器遗址密集分布区的数十平方千米的文化遗址空间,将成为城市开发的新区。同时,该县现在的县域总体发展规划的平面布置、功能设施、居民住宅、园林格局、道路、农业发展、国土利用等,未能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纳入通盘考虑。
2.平整土地等种植业活动对遗址群已产生较大破坏。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的珍贵石制器物大量散落在洛南盆地四十里梁塬地带的山脊及地表,许多特别重要文物如手斧、薄刃斧等器物大有作为农田地界标识或成为陇头废石而弃置者,如此的文物遗存状况,其先天的脆弱性不言而喻。更有甚者,随着近年来洛南县烤烟生产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该县烟草公司每年冬斥资千万元以上在四十里梁塬地带修造梯田,逐次改造梁脊周围坡地,以满足烟草产业发展之需,更使遗址群面临倾覆之忧。
这种忧困,在张豁口点址的岗地顶部于上世纪90年代被削为台地,张豁口点址以西约
3.种植业以外的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本体的破坏。当地居民在遗址区的取土、烧砖、建筑等活动,是常见的遗址破坏因素,遗址保护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以来,洛南盆地纪录在册的300余处旧石器遗址中,已有10处以上因砖厂取土而消失。
4.自然灾害对遗址的威胁。洛南县属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下的山间盆地,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对遗址本体构成较大威胁。
四、洛南盆地古人类文化遗址群研究、保护、展示的对策建议
对于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应充分认识到,它是我省又一难得的重大文化资源,该遗址的研究、保护、展示,必将成为扩大陕西对外影响力的一个新亮点,必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抓手,应予以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我省一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提上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
(一)基本思路
1.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应与国家及我省文化建设相结合
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这一至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其在人类演化进程中的世界意义而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极为重大的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珍贵遗产。该文化遗址保护展示与文物保护事业、文化建设事业全局的结合,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在人类文化发祥地的具体践行,应将其提升到我省乃至我国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高度。
2.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应与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相结合
2007年,《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使得秦岭生态保护有法可依。为挖掘秦岭动植物天然宝库资源优势,秦岭国家植物园、西安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周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等系列园区相继建成,极大改善了秦岭北麓环境保护状况,提升了秦岭生态建设水准,为大秦岭的总体保护作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示范。
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所在洛南盆地,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西安不过一百余公里,其间有G40高速公路连接,车程仅一个半小时,在加快推进遗址保护展示事业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相应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把遗址园区定位为大秦岭南麓明珠、大西安文化旅游新亮点。同时,将遗址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融入大关中、大西安的发展框架之中,以全面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种落实,可为遗址园区建设插上生态文明的翅膀,为园区的运营带来持续的内生动力,也为把大秦岭建设成为中国中央公园的目标增添坚实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支撑,使秦岭这座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美洲落基山齐名的山脉,成为名至实归的世界名山,名至实归的世界文化名山。
3.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应与国家及我省“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深化落实相结合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秦巴规划”),是国务院对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所在的商洛市所辖7县区,已全部列入连片特困地区中,相应的是,“秦巴规划”为之设置了六大类共六百多个项目,总投资近七千亿元。项目类别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这一规划及其相关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助商洛地区持续发展。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展示事业,应紧密切合“秦巴规划”在我省商洛的部署,把遗址保护展示融入商洛市“秦巴规划”的总体实施工作之中,为遗址园区建设争取相关政策及项目专项资金支持,为“秦巴规划”在陕西的落实提供不竭的生态及文化资源支撑。
4.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洛南旧石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及珍贵性,为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国家、省市相关落实规划实施中,深度策划并全力打造以洛南世界古人类文化核心展示区建设项目为龙头的区域旅游文化项目谱系,整合洛水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及自然风光资源,并不失时机地融入旅游胜地华山的旅游产业链条,分享客流,互相补充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推进商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关天规划”商洛部署的实施,加装文化产业的引擎。而融汇了林业、生态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的遗址园区的布局、建设及运营,必将促进区域相关基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收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之效。
(二)政策措施建议
1.建议省委、省政府对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群的研究、保护、展示予以高度关注,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应早日将该遗址申报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创造一定条件后,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该遗址的重大价值与其实际影响力和受保护程度相契。其次,该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也应在国家及我省文物保护事业全局、文化建设全局中得以凸显。据悉,国家文物局对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极其重视,建议省政府协调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将这一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工程,给予大力扶持。
2.明确管理体制。鉴于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且两度荣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群,其保护、展示工程,涉及面宽,工作难度大,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加以统筹,建议省政府成立遗址保护协调小组,由一名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组织协调重大事项。此外,建议省政府批准设立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管理机构,由商洛市主要领导兼任主要负责人,洛南县主要领导负责日常工作,该机构可设于洛南县,与洛南县政府合署,但要抽调、配备独立、精干的工作人员,包括文物保护、工程建设、策划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以负责日常工作。
3.制定实施性保护规划。作为基础性工作的实施性保护规划和相关策划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务必先行。
(1)建议省上有关部门组织专业力量,会同商洛市完成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展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该规划应确定文物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重点解决重点保护与一般性保护关系,明确核心保护区与重要遗址点,制定保护区综合性工程设计,为遗址保护、展示提供依据和科学指导。
(2)打破遗址保护展示传统的单体化、局部化模式,构建遗址广阔展示平台。坚持科学规划,开拓思路,本着“既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宗旨,在遗址规划大纲框架内,实施洛南盆地全域性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3)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应与洛南盆地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居民住宅和旅游设施建设等科学有机融合,整体考量。具体需在三个层面着手,即洛南县域总体发展规划应与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总体规划相契合,洛南城市建设规划应与遗址密集区的四十里粱塬的保护展示规划相契合,洛南县城东花石浪工业园区规划应与遗址博物馆等规划相契合,使洛南城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重点地区遗址保护园区专项功能相互协调,打造区域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的示范区,为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夯实基础,开创区域转型发展新格局。力争把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文物研究、保护、展示基地、建设洛南特色农业、园林、城镇示范园,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大秦岭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托区。
4.建立、健全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一体化的研究机制,着力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为深入挖掘、全面揭示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价值,彰显其在人类起源研究方面的世界性、唯一性,需着力培养专业研究人员,建立、健全科研、教学、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研究机制与平台,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切入:
(1)积极组建洛南国际古人类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接纳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国内有关方面的参与。该研究交流中心具体可以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为主导,参与发掘的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为协同发起方,相关古地质、古生物与人类考古学者为研究成员,为遗址科研工作深入推进及遗址园区的保护展示提供智力支撑。
(2)设立我省首个旧石器考古专业。建议省教委、教育厅支持、指导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设立全省首个旧石器考古专业教学点,具体可依托并整合省内现有旧石器文化研究力量,充分借鉴兄弟院校及国际知名大学旧石器专业设置的成功经验,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考古院等研究单位协同办学、集成创新,高起点推动师资队伍及教学平台建设,以期为洛南旧石器文化研究工作乃至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领域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为我省文物考古事业做出无愧于大发现、无愧于大时代的应有贡献。
(3)创建旨在服务于洛南古人类文化保护展示园区建设方案、运营模式策划、设计的研究院或具有研究院性质的基金会。该院可由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组建,主要承担遗址园区文物保护展示规划与城市经济建设规划协调衔接的研究工作,探索并利用前沿设计理念、现代科技手段以深度策划园区各项建设规划,面向学术界和全社会,适时组织多层次的专题论坛,广泛宣传洛南古人类文化和园区产业愿景,增进社会各界的人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为园区建设的招商引资、资金筹措事宜发挥一定的纽带作用。
5.资金筹措及运作模式
(1)资金筹措。 如何筹集建设资金,是洛南古人类文化保护展示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遗址保护展示园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进行,建设、整治、改造任务较重,资金需求量较大,应分类型、分阶段投放。资金来源,可从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省上配套支持资金、市县筹措资金、社会投入资金入手。区域发展、环境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可重点依靠招商和社会力量投入。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惠商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园区投资、开发。
(2)运作模式。目前国内大遗址保护展示可划分为国家遗址园、市民公园、企业集团运作、民营建设、退耕还林等五种模式。对于遗址保护展示资金除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外,也应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并鼓励、扶持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遗址保护展示的各项工作,为遗址园区建设、运营获取足够资金支持和永续发展动力。这就意味着,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园区将采纳民营建设与国家公园合体的保护展示模式;同时,遗址的生态化建设格局,也与退耕还林模式相契合;而遗址园区又与城市规划的旅游休闲板块相依托,表现为市民公园模式;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模式,应是国内迄今所见最为多样化的特例,而这一模式在未来的确立,一方面,为遗址园区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也为园区建设带来多重政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
6.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整合遗址园区毗邻华山南麓地带的旅游文化和生态资源,与华山景区共建大华山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尽快启动榆商高速公路华阴至洛南段的建设,为构筑大华山旅游区提供支撑。
华山所在的大关中之所以成其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其渊源便是她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这使得洛南古人类文化与华山历史文化的整合展示,无形中获得了历史潮流的浸润,而这种整合,更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义无所避的现实抉择。目前,华山之南的洛南盆地,已建立起以老君山、华严寺等为代表的诸多风景度假区,与华山景区成辅车相依之势。即将实施的遗址园区工程,必将为这种依存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凝聚力。
(三)遗址保护展示区布局及内容
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以其不同于聚合性、实体性强的宫殿、城池等遗址,观赏性相对较弱,对其保护、展示应打破传统方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借鉴希腊等国石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用前沿理念和高新技术,全面实施遗址园区规划建设。遗址园区的规划建设,应本着创建世界级的古人类文化核心展示区、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宗旨,着力解决重点展示与一般性展示、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充分凸显古人类文化展示的知识性、可观赏性,因时、因地、因势稳健推进。为此,我们对洛南古人类文化保护展示区规划建设作如下初步构想:
1.洛南古人类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展示区。该区为横贯洛南盆地四十里梁塬地带,占地面积约50平方千米(见图4)。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洛南世界古人类文化博物馆、洛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秦岭地质博物馆、洛南旧石器文化国际研究交流中心、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中心、安居工程暨历史文化街区、CBD模块、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等,总建设周期约需五到七年。其中,洛南世界古人类文化博物馆、洛南旧石器文化国际研究交流中心、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中心建设周期约需三年;洛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秦岭地质博物馆建设周期为五年,安居工程暨历史文化街区、CBD模块、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周期为五年。
(1)洛南世界古人类文化博物馆。该馆由实体文物展区、文物地理信息虚拟展区、公众体验区构成。实体文物展区包括石器文物陈列馆、古人类及动物化石陈列馆,前者主要展陈薄刃斧、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石球等重型石制器物,以及刮削器、尖状器等轻型石制品,后者主要展陈各种动物化石、人骨化石等;文物地理信息虚拟展区以媒体演示大厅为载体,以现代声光电技术(如4D等)为主要技术手段,既全景式展示包括非洲、欧洲、中国等世界不同地区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及各项生业活动场景,世界范围内的人类演化进程、迁徙路线,又多方位演示洛南盆地古人类狩猎、采摘、打制石器、聚会等生产、生活画面,使观者漫步其中,身临其境,移步换景,观感受触;公众体验区为公众参与性较高的文化板块。
(2)洛南国际旧石器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该中心系国内外学者科研和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古人类文化研究室、古地质暨古地理研究室、动物考古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学者办公区及食宿区等。
(3)洛南旧石器文化遗址保护中心。该中心包括遗址园区全域动态监控室、办公区、会议厅等,其中,园区全域动态监控室可对遗址实施全天候观测,与布散在遗址园区的所有监控摄像装置一道构成遗址保护的电子预警屏障。
此上三个项目,可集中设立于园区东部毗邻洛南县城地带。
(4)洛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项目设立于园区四至范围以内的遗址密集区,建设内容包括旷野遗址保护群落(如张豁口、孟洼等),洞穴保护群落(如龙牙洞等),远古生态林区,林间、洞穴古人类生业环境复原展示区,古人类狩猎、采摘、刀耕火种、聚会活动塑像展示群落,园区功能分区及遗址地点的标识设施等项目,占地面积约50平方千米。
(5)大秦岭地质博物馆。该馆设立于考古遗址公园中,建设内容包括矿物岩石厅、史前生物厅、秦岭地貌及微缩秦岭展示厅、秦岭矿藏分布展示厅、秦岭山脉动态生成演示厅、洛南盆地生成及洛河发育史演示厅等。
(6)安居工程暨历史文化街区。该区位于核心遗址区建设控制地带,为遗址园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村民安置房、历史文化旅游商业街及相关配套设施,占地面积约三至五平方千米。
(7)CBD模块。该项目位于核心遗址区环境协调区,建设内容包括金融中心、商务中心、购物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星级宾馆、特色美食城等,占地面积约五平方千米。
(8)配套基础设施。该项目包括道路、通讯、水网、电网、光纤网络等,分布于园区全境。
2.洛南盆地生态建设区。为确保洛南古人类文化保护展示区周边环境的生态安全及文物安全,进而全面保护广泛分布于洛南盆地全境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群,在遗址保护展示区及其四至,设立生态建设区。该区呈环拱遗址公园之势,区域布局从遗址园区50平方千米的核心地带向外逐层辐射,总占地约2000平方千米,可逐年分期投资建设。
循着核心保护区、建控地带、环境协调区的自内向外延展,逐次构建生态林带、经济林带、山地观光农业区,使绿色海洋成为园区的主框架,辐射带动整个洛南盆地的生态建设,进而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经济。遗址核心保护区应在原生林区基础上,加大松、槲、栗、栎、棒、山毛榉、橡、桦、杨、漆、苦、槭等树种及女贞、蔷薇等本土灌木的量化种植,构筑具有史前风标的原生态林地,使遗址各保护点址掩映其中,并在其中设立洞穴聚会、野外采摘、狩猎等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塑像群落,顾盼远古,俯仰撷趣,使人有返朴归真、穿越时空之感官享受。遗址建控地带可规模化培植以核桃、柿、板栗和桃、杏、李、樱桃等为主的经济林带,环境协调区可发展山地观光农业。
课题组组长:崔林涛
课题组副组长:赵丛苍 秦天行
课题组成员:赵丛苍 孙兴华 张 伟 张 波
杨利平 张小兵 张园媛
学术评估专家:石兴邦 方光华 王炜林 王社江
执 笔:孙兴华 赵丛苍
二○一三年十
附图
图1 花石浪龙牙洞遗址
图2 旷野石器点发掘场景一瞥
图3 洛南盆地出土的阿舍利类型手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