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来源: 办公室   日期: 2013-12-30 16:31:04

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向区域主导产业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的调查

 

省委、省政府: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省在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同时,出现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导的以建设产业化试验站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最近我们就“西农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西农模式”的基本特点

“西农模式”的探索起始于2005年。是在国家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借鉴美国农业大学的经验,从学校实际出发搞起来的。经过7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作法。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试验示范站,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的重点农业高校,拥有2418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成果。但是,过去学校只注重教育与科研,不太重视技术成果的推广。新校组建后,他们借鉴美国农业大学的经验,将教学、科研与技术成果的推广结合起来,既检验和丰富了教学与科研的成果,又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自2005年以来,他们已先后在省内外建起一批试验示范站(基地),其中有白水苹果试验站、清涧红枣试验站、阎良甜瓜试验站、眉县猕猴桃试验站、西乡茶叶试验站、安康水产试验站、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站、阎良蔬菜试验站、海南作物育种基地、黄淮地区小麦新品种基地、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新品种示范基地等,构成了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多个试验示范平台

校地共建是西农大示范园(试验站)建设的一大特色。这包括资金投入,土地提供、人才合作、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省内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学校投入专项经费8000万元,产区县政府无偿提供土地532.4亩(学校原有土地172亩),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

西农大专家下乡,建园传授技术,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宝鸡市政府已决定将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作为宝鸡市的试验示范基地,并将每年的投资由市政府、县政府与西农大三方按323比例分摊共建。清涧县政府对西农大在该县建立的红枣基地,除无偿提供33亩土地外,还筹资900多万元建了一座3000面积的红枣研究中心大楼。榆林市政府每年也给予红枣试验站20万元的专项支持。安康市政府为支持在该市建立水产示范基地,一次划出2000亩水面作为水产科研用地。校地共建的“西农模式”,使大学的技术优势紧密地与广大农村的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使校地两个积极性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调动科教人员参与一线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从多方面采取了鼓励措施:(1)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工作;(2)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一项“推广类别”,设立了各试验示范园(站)的岗位编制,人员面向全校公开招聘;(3)在职称晋升中单列出技术推广系列,设立“技术推广教授(研究员)”岗位;(4)在“人才强校规划”中,专设“技术推广专家”,每年专列100万元经费,对入选者每人给予15万元奖励;(5)实行推广专家驻点工作津贴;(6)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这些激励政策为“西农模式”的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西农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省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隶属于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是财政拨款、行政推动的农技推广体系。“西农模式”,则是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具有更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构建了一条从科技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通道。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如何把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农民中普及,转化为现实的产业。“西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的具体作法是:(1)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将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建在产业规模化程度高的中心地带,直接与广大农民相结合。2)实施试验示范园(站)带动示范村(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村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的多层带动制度,推进科技推广进村入户。(3)建立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依托西农大和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资源优势,开设杨凌农业技术推广网,借助农林卫视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节目;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建立苹果、红枣、水产等区域产业信息网;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全省17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的农技推广电视专题讲座;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连接点的远程培训和咨询服务系统,缩短农业技术服务与产业一线的距离。

(二)使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三脱离”问题。过去在农业技术的教育、科研和推广中,长期存在着“三分离”的问题。“西农模式”通过在产区建立试验示范站的方式,使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为一体,既有效地服务于产业的农技推广,又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检验了科研的成果:(1)按照产、学、研,农、科、教“三位一体”的要求搭建平台,进行人力、设备、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使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相结合;(2)使试验示范站成为学校教学实习的基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实践的基地。2006年以来,仅省内就有104个班3200余名本科学生在试验站实习,200多名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试验站做实践研究。(3)使试验示范站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几年来西农大与67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各试验示范园(站)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专家,以及国内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多位院士专家在这里交流。目前,各试验示范站已分别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新西兰环球贸易公司及国内5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三)创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白水苹果试验站,西农大创造出“144”的结合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由西农大7位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采用抓好7个示范乡,辐射7个邻近乡,带动14个示范村和700多个示范户,使8项苹果关键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在眉县猕猴桃示范站,西农大的8名专家与眉县32名县、乡农技骨干组成8个工作组,重点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带动400个示范户,大面积推广了猕猴桃栽培新技术。在这种技术推广体系中,地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被正式纳入大学技术团队之中,统一分配任务,一起开展工作,同样发给工作补贴。真正使大学科技专家与基层农技干部融为一体,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农技推广水平。

()有效地将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的经济资源对接起来。在这三者对接中,西农大以技术项目、技术培训为抓手,市县政府则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保障为支援,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则以土地和劳力投入为条件,三者联合,建立技术推广联盟,同心协力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自2005年以来,西农大已8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民间组织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推广项目120余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10万余人。在宝鸡试验区合作育成的“线椒20015个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6个省(区、市)和印度、乌干达及南亚五国。

三、“西农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有力地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引导果农大力发展海沃德等适生优良品种;在果园管理中全面推行人工授粉、配方施肥、果园生草、合理负载等8项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全县优良品种占比达60%以上。2011年,全县猕猴桃产量32万吨,产值12亿元,分别较建站前的2005年提高了1.9倍和2.8倍。全县农民人均从猕猴桃增收4600元。西农大在安康建立的水产试验站,从引进美国滤食性鱼类新品种匙吻鲟入手,在汉江库区推广网箱生态养殖,先后培训技术干部和农民8100多人,使汉江安康库区网箱养鱼从2006年的200多口发展到2011年的24000多口,水产养殖总产量由建站前的4300吨提高到20543吨,提高了3.8倍,使水产养殖成为陕南沿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二)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白水是我省渭北苹果优生区。以前由于果园群体结构不合理、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严重、优果率低。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成立后,围绕“果品升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三大目标,重点推广“以间伐为主的苹果树改形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旱地果园肥水调控技术,以果品质量安全为主的生物、物理防虫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推广“金世纪”、秦阳”、女士”等一批新优品种(系)和矮化密植实用先进技术,使优果率由建站前的35%提高到80%以上。全县52万亩苹果,30万亩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万亩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2011年,全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2005年的5.25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增长两倍。核桃,是山阳县的特色产业,但长期处于“鸟种、天管、人收”的自然状态,全县90%以上的核桃为自生自长实生苗,七八年才顶芽挂果,品质良莠不齐,市场商品率低。西农大在山阳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后,推广高接换优、标准修剪、疏雄授粉等先进技术,使全县200余万株核桃嫁接了“西扶1号”、“香玲”、“西林3号”等核桃优良品种,亩产较原来提高了6倍,品质也大大提高,原来一斤核桃只卖七八元,现在的新品种一斤卖到20多元。单核桃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就增收300元。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由建站前的20万亩发展到30万亩

(三)强化了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大学专家长期蹲驻产业一线,能够及时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数据采集、资料积累和技术研发,这也大大丰富了他们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使之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西安阎良的甜瓜生产中,过去瓜农普遍采用火炕营养土钵育苗的落后方式,成苗率低、苗子弱、缓苗慢。西农大的专家在这里建站后,进行穴盘基质育苗的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工厂化甜瓜穴盘基质育苗的新技术。获得了成活率高,不缓苗,雌花多,上市早的显著效果。目前阎良区已新建起11个工厂化育苗中心,新的育苗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该技术2010通过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鉴定,已在我省瓜菜产区大面积推广。清涧县是我省“红枣第一县”,全县枣林面积70余万亩,年产红枣15万吨左右。但红枣成熟期常发生遭受霪雨后裂果霉变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农大清涧红枣试验站专家,先后从几十个红枣品系中选育出抗裂果的“方木枣”和“长木枣”新品种。采用冬枣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使冬枣的成熟期提前20天以上。有效减轻了鲜枣的裂果损失。在示范、试验的实践中,西农大的专家们也收获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大自建站以来,已先后引进、展示国内外优良品种688个,选育审定新的良种18个。开展各项试验研究150多项,其中21项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8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

四、推广“西农模式”的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就推广“西农模式”作出相应决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人才众多,科技力量雄厚。他们主动走出院校,与农民结合,与实际结合,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这种作法值得肯定和称赞,建议省政府就推广“西农模式”,构建我省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作出相应的决定,鼓励和支持农林类学校和有涉农专业的大学,推广“西农模式”,因地制宜地在产区一线建立自己的试验示范基地。各主导产业所在市、县政府,要为大学,科研院所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创造条件,为产学研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支持。

(二)对我省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根据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需要,现有的试验示范园(站)数量偏少,辐射力度不够;布局结构也不尽合理,大多为经济类作物示范,小麦、玉米等关乎粮食安全的科技示范基地偏少。需要对我省农业科技示范进行整体部署,着重围绕陕北旱作农业技术研究,关中小麦、玉米良种良法推广,陕南特色养殖业、种植业技术示范建一批试验示范园(站)。建议由省农业厅牵头,科技厅、教育厅、林业厅、杨凌管委会、西农大参与,对我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点,做到重要产业全涵盖。

(三)设立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专项经费,支持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建议省财政单列一项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专项经费,支持大专院校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参与我省农业技术推广。

(四)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我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创新机制。要整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样主动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同时,加强我省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下决心解决非专业人员占用农业技术人员编制的问题,推动县、乡农技推广人员与大专院校的专教授结合,共同为我省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

 

 

承担专家组:特色经济组

课题组顾问:李焕政  陈嘉桢

课题组组长:陈四长

课题组副组长:韩明玉

课题组成员:李雄梧  史志诚  党文朗  刘谦光

邹志荣  郭加水  张正新

 

 

 

                    二○一二年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