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议将子洲县列为我省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县
省政府:
按照我省农业区划,榆林市的佳县、米脂、绥德、子洲、清涧、吴堡,以及延安市的宝塔区、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甘泉共计20个县属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暖温带半干旱农业区,土地总面积47931平方公里,占全省23.3%。
这片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由于土地广阔,光能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钾质,发展农业具有潜在的自然优势。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2008~2020)》中,已将榆林市南六县确定为“生态功能区”,要求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这一新的决策给这一地区旱作现代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我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陕西第二粮仓”。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建议将这片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子洲县列为我省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县,予以重点建设,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动这一大片地区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现将我们的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子洲县现代旱作农业生产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一)旱作农业区位优势突出。子洲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腹地,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427.5毫米,日照百分率59%,平均气温9.3℃,光热资源充足,且雨热同季,特别适宜秋作物的生长。全县耕地103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3.74亩,其中旱地占95.2%,且土层疏松深厚,降水入渗存储能力强,增产潜力大,是杂粮、薯类、杂果、蓖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优生区。该县又是我国独特的农牧交错区,为发展羊、猪提供了良好条件,是开展现代旱作农业示范的理想区域。同时,子洲县位于榆林南六县的中部,旱作农业示范可以辐射带动东西两侧的榆林南六县和相邻的延安市的宝塔、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甘泉等县(区)同类地区。2010年,子洲县人均粮食占有量0.68吨,居榆林市南六县之首。按照该县规划,2015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可达1吨,总产可达15万吨,届时可提供相当26万城市人口需要的商品粮。
(二)旱作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子洲县已经形成了马铃薯、大豆、羊只三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小杂果、蓖麻、黄芪四大特色产业,并形成相当规模的加工能力。其中以加工非转基因大豆油为主的三丰油脂公司在该县投资9809万元,设计日加工能力200吨,日精炼毛油100吨,油脂储备库容1.5万吨。以加工蓖麻油为主的富华油脂公司投资7754万元,年加工1.8万吨,生产成品国标一、二级蓖麻油6000吨作为工业和航天用油,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一家蓖麻油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非转基因食用油和航空工业用油两个新产业,将成为带动陕北南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龙头。
(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初步普及。多年来,子洲县与西北农大、榆林学院和榆林农科院密切合作,紧紧围绕旱作节水农业,引进多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使广大农民基本掌握了山地水平沟种植、川台地垄沟种植、玉米全膜覆盖栽培、豆类双沟覆膜栽培等旱作节水增产技术,在设施蔬菜、瓜果种植、舍饲养羊、暖棚养猪、大棚养鸡等技术普及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有4项技术成果获得省、市政府科技成果奖。特别是推广以地膜覆盖集成技术为主的旱地农业生产核心技术,实行蓄水与节水同抓、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农机与农艺融合,创造了万亩大豆平均亩产
(四)旱作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从2009年开始,子洲县在淮宁湾乡建成拥有3000亩耕地的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已投资1357万元,实施粮油高产示范、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生态养殖示范、山地苹果示范、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和优质牧草示范,建立了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旱作农业技术和经验。今年,这个示范园已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2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并给予示范经费支持,计划将示范园区扩大到1.5万亩,成为培训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重要基地,已有许多农村干部和农民自发前往参观学习。
(五)子洲县已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走出了新路子。子洲县委、县政府多年来针对该县现实,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坚持不懈地抓旱作农业的发展。县上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发改、科技、财政等多个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子洲旱作农业示范县总体规划》。从2003年到2010年,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入1104万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使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不足2万吨提升到2010年的11.8万吨。2009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二、子洲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县的目标和重点
总体目标,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建设2个玉米高产示范带、3个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3个大豆高产示范园、4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和1个科技服务中心,建设8个年出栏万头猪场、8个5000只舍饲养羊小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该县旱作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旱作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全县形成不同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到2015年,示范面积达到46万亩,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到2020年,示范面积达到75万亩,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为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20个县起到示范作用。并将其经验在这一地区大面积推广。
示范县的任务,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充分利用旱地资源和发展产业特色为重点,在实现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业有机结合方面做出示范。根据子洲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着力发展粮(玉米、马铃薯)、油(黄豆油、蓖麻油)、畜(羊只、生猪)生产,人均产粮超过1000公斤。高标准、高起点、全覆盖地建设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种植业、养殖业示范园,提高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结合、林牧结合、互为支撑、循环发展方面做出示范。
(二)以坡改梯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在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方面做出示范。将坡地改为梯田,将窄幅梯田改为宽幅梯田,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是综合治理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夯实旱作农业发展基础、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子洲县情出发,结合土地整治、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争取每年完成1万亩的高标准梯田建设任务,到2015年全县高标准梯田由目前的6.8万亩建成12万亩,2020年建成 17万亩,为丘陵沟壑区在改变山旱地面貌、奠定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方面做出示范。
(三)以推广全地膜覆盖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做出示范。实践证明,旱作区的高产稳产,有赖于全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和设施农业等核心技术的推广。要针对各种不同作物,探索相应的品种选育、种植方式、工艺规程、覆盖模式、灌溉方法、机械配备等新途径,提升引进、集成、试验、示范、推广旱作综合技术的功能,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提高旱地光热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方面做出示范。
(四)以均等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为重点,在探索现代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经营方面做出示范。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市场主体的同时,对初步形成的具有西部特色的非转基因食用油和航空工业用油两个新产业,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其相互融合、联合,开展广泛合作,使之发展成为专业化、一体化经营的典范。以加工非转基因大豆油为主的三丰油脂公司,以加工蓖麻油为主的富华油脂公司,应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进一步使公司和合作社成员建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公司和合作社成员双增收。与此同时,在驰名的小杂粮和中药黄芪产品的专业化、一体化经营方面,推广“企社加盟”模式。进一步总结出适合区域特点的农业生产投入、与市场对接、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的新办法、新机制,以及破解企业贷款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新经验,在探索“企社加盟”、“农超对接”和延伸“产业链”的新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做出示范。
三、建设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县的主要措施
(一)依靠科技支撑。重点在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引进与研发并重,在抗旱优良品种上实现新突破。二是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旱作集成技术(如垄沟种植、双沟覆膜、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在覆膜机改进、地膜回收机研制和薄膜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三是创新农业产业专业化、一体化经营组织,使现代农业涵盖一、二、三产业。
(二)依靠园区推动。借鉴杨凌和外地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园区建设要实行一把手亲自挂帅、技术干部分片蹲点、开展专题技术培训,采用良种良法。要将县级的园区建设经验逐步推广到乡镇园区,以园带片,以片带乡,整体推进。
(三)依靠项目带动。充分利用国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后备县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和国家及省上给予的一批新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县的步伐。
四、支持子洲县建设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县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省市共建专项扶持。建议省政府将子洲县列为“陕西省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县”,实行与榆林市共建,每年各拿5000万元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按有关程序向农业部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争取更大的支持。
(二)享受省级产粮大县的扶持政策。鉴于子洲县粮食生产已上10万吨,建议把子洲县由原定的粮食后备县调整为省级粮食主产县,并纳入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县范围,享受有关扶持政策,促其快速提升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支持子洲县实施“四大工程”。即:(1)以建设高标准梯田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2)以地膜覆盖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技术推广工程;(3)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工程;(4)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工程。
(四)积极申请国家有关专项扶持资金。申请国家将子洲县纳入财政部和农业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范围,重点给予支持;申请将子洲县纳入全国高标准梯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县(区),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向农业部申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加大对大豆油、蓖麻油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五)在子洲县设立“现代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建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子洲县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础上,派出以院士为首席专家的现代旱作农业专家团队,同时吸纳榆林市农科院相关专家,建立“现代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辐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指导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的基地,派驻专家长期蹲点指导。对蹲点专家参与重大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予以效益分配权。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由省政府给予重奖。
课题指导:李焕政
课题组组长:史志诚、李雄梧
课题组成员:曹 钢、强文祥、郭加水、罗久序、郑双成、
许 浚、惠立峰、党文朗、陈四长、窦红新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