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变我省能源发展方式
将陕西建成现代煤化工产业强省
省委、省政府: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当前国内外争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省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大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最近,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指采用先进、高效、清洁的现代煤转化技术和煤基多联产技术,生产替代石油、天然气洁净燃料及高端化工产品的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益的竞争优势。目前现代煤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醇醚燃料、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发展路线。
我国的能源格局是:“缺油、少气、多煤。”随着世界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和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如何实施以煤代油战略,低成本生产燃料油品与化工产品,发展三大化工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已经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当前,我省煤炭转化率太低。2009年全省煤化工产值276.93亿元,仅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70.4亿元)的3.26%。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为3.61亿吨,其中2.3亿吨原煤销往外省,省内化工用煤约1335万吨,仅占全省煤炭产量的3.7%。我省现有的煤化工主要产品除华山集团的3万吨/年1,4-丁二醇外,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精细化工发展缓慢,仅占全省能化行业的10%左右,与江苏、浙江等省的45%相比差距太大。加速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应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最佳和最迫切的选择。
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具有四大优势:
1.资源优势:我省煤炭探明储量1700亿吨,远景储量约3850亿吨,位居全国第三。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3.61亿吨,预计2015年将超过6亿吨。得天独厚的优质煤炭资源优势,为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政策优势:国家向来支持西部地区就地转化能源资源。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产业[2011]635号)中明确规定:严格控制煤炭净调入省发展煤化工产业;支持煤炭净调出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陕西就是全国7个煤炭净调出省之一。国家这一产业政策导向,十分有利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3.技术优势:我省化工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研究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丰硕。陕煤化工程中心位居全国17个企业工程中心的首位,已取得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研发成果。
4.基础优势:近几年,我省已形成了府谷、榆神、榆横、靖边、吴堡、延安、渭南、彬长、宝鸡长青等9大煤化工园区,产业主体基本确定,园区建设正在抓紧进行。这些已为我省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也有一些制约因素,突出矛盾是缺水。煤化工也是“水化工”。我省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特征,陕南富水缺煤、陕北富煤缺水、关中有煤少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水源、降水耗加以解决。
二、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点
根据国家的产业导向和陕西的实际,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应重点建设五大产业链和八大项目。
五大产业链是:
1.煤制烯烃产业链。乙烯和丙烯是化工行业消费量最大的基本有机原料。2010年,我国乙烯产量1419万吨,当量消费量达3315.3万吨,进口量1896.3万吨,对外依存度达57.2%,市场潜力很大,应作为重点发展,按百万吨级以上规划建设。以往乙烯和丙烯主要依赖石油裂解制取,目前我省拥有煤制甲醇制烯烃的世界领先技术—DMTO-Ⅱ,通过煤制甲醇深加工,沿甲醇向烯烃(乙烯、丙烯、丁烯)及其下游延伸,可生产100多种化工产品。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工程塑料以及醋酸、醋酐、草酸、聚醚多元醇、醋酸乙烯、丙烯酸及酯、丁辛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乙二酸二辛酯、二甲基酰胺(DMF)等化工产品。
2.煤制芳烃产业链。苯、甲苯、二甲苯,是基本化工原料,尤其是制造精细化工、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的基础原料。这些产品以前主要以石油为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近几年全国进口量已超过1000万吨。我省制取芳烃可采取两条路线:一是由甲醇直接制取。正拟建万吨级示范装置,成功后将扩大到100万吨规模。二是煤焦油分离制取。我省炼焦和兰碳的副产品焦油丰富,通过提制芳烃,作为化工原料,可以向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双酚A、苯胺等下游产品发展,特别可以用来制造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3.煤制乙二醇产业链。乙二醇(EG)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它可以衍生出100多种化工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聚酯塑料、防冻剂、润滑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不饱和树脂、涂料、油墨等等,用途十分广泛。近年来,由于聚酯需求强劲,乙二醇快速增长势头良好,我国每年进口500万吨以上。用煤替代石油制取乙二醇的战略意义重大。我省应在开发此产业链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乙二醇下游加工产品,同时推动乙二醇与芳烃链结合向工程塑料、涤纶等延伸。
4.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链。精细化学品具有“工业味精”的特殊功能,附加值高、利润率高。我省发展煤基精细化工可沿着两条路线走:一是煤经甲醇向醋酐、醋酸乙烯、1,4-丁二醇、甲醇蛋白、甲醛、聚甲醛、脲醛树脂、EVA树脂、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高档涂料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延伸;1,4-丁二醇向四氢呋喃、氨纶、聚氨酯等产品延伸;EVA再向热熔粘合剂、树脂改性剂、收缩薄膜等延伸。二是煤制合成氨向三聚氰胺、甲胺、二甲基甲酰胺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延伸。
5.煤制油产业链。煤制油是能源替代战略,利润率高,市场发展空间大。目前,我省煤制油也正沿着两条路线向下发展:一是煤间接液化制油,即合成气(CO+H2)采用高/低温费托工艺生产燃料油和高端石蜡,兖矿集团、金巢公司均采取这种技术路线;二是煤焦油低温加氢制油,可以向高品质燃料油、润滑油等深加工产品延伸,这是我省典型的榆林版煤制油技术,焦油收率高、热效率高,煤炭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投资少,且不受国家政策限制,极具陕西特色。
八大项目是:
1.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以引领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高端化为目标,采用世界先进工艺技术,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煤基甲醇制低碳烯烃为主体生产26种化工产品。一期投资1171亿元,建成后年消化煤炭资源1292万吨左右,年产400万吨甲醇、151万吨烯烃,可实现产值280亿元,创造税收73亿元(地方30多亿元)左右。
2.兖矿榆林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该项目在榆横煤化工园区,总投资730亿元,建设规模500万吨/年油品及其他产品。“十二五”期间拟完成投资148亿元,建成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能力,将消化煤炭405万吨,产值将达55亿元。全部建成后产值将达275亿元。
3.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已列为国家发改委和联合国煤清洁转化示范推广项目,已开工建设,将分两期建成,总投资385亿元,可生产330万吨甲醇、200万吨烯烃及下游深加工产品,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40亿元。
4.华电榆横煤制芳烃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85亿元,一期将先行建设万吨级煤制芳烃中试装置,取得成功后,再建设规模为300万吨/年甲醇和100万吨/年芳烃,预计产值将达348亿元。该项目煤制芳烃属世界首例,是未来煤化工的发展热点。
5.陕煤化蒲城煤制烯烃项目。该项目采用陕煤化集团的DMTO-Ⅱ技术和世界先进的8.7Mpa水煤浆气化技术,以其神南矿区烟煤为原料,组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专利技术、生产工艺和装备,高效清洁地生产国内紧缺的烯烃产品。已被国家列为“十二五”煤化工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392亿元,分两期建成,生产甲醇360万吨、烯烃136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72万吨。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一期建成后,年均销售收入约为80亿元,年均利润总额19亿元,税收约12亿元。
6.大唐榆林煤电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选址在府谷县皇甫川工业集中区,预计投资约230亿元,建设210万吨甲醇、可年产60万吨丙烯、17.5万吨汽油、8.4万吨液化气,同时建设4×100万千瓦电厂。该项目采用先进的粉煤气化技术和德国鲁奇公司甲醇制丙烯(MTP)技术,安全洁净、热效率高,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环保优势,能够形成煤电化一体化“多联产”的示范效应。
7.中煤集团煤制烯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86亿元,规划建设360万吨甲醇、120万吨烯烃。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需要省、市、企抓紧做工作以获核准。该项目建成后,对我省加快煤炭深度转化和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强省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8.大型煤干馏多联产煤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布置在神木清水工业园区,总投资520亿元,一期3000万吨煤干馏、600万吨焦油加氢制油、粉煤气化多联产制100万吨油品、20亿立方米合成天然气、60万吨酚回收以及30万千瓦热电等,构成了一个煤、兰炭、油、气、化多联产的榆林模式。该项目的特点是,煤热解多联产热能利用效率可达80%,是发电的两倍,焦油收率高达18-20%,吨油投资相当于费托合成油的一半,耗水量是费托合成油的40%,CO2排放减少30%以上。项目建成后,可形成销售收入375亿元,创造税收80亿元、利润83亿元。
上述八大项目中,已有4个列入国家示范项目,有1个还被列为联合国示范项目。八大项目总投资达3714亿元,全部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2579亿元,能创造税收438.43亿元,实现利润515.8亿元,对建设西部强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八大项目中仅有靖边、蒲城两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余还未经国家最后核准,需要我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获得国家核准,尽早开工建成。
三、加速发展我省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八点建议
(一)加快技术创新,抢占发展高地。建议由陕煤化和延长石油等大型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以下5项煤化工技术的联合攻关:(1)开展甲醇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醋酐联产醋酸技术产业化、水煤浆添加剂等技术创新攻关;(2)开展甲醇与C4/C5耦合反应制烯烃的DMTO三代技术研发、甲醇催化转化生产芳烃催化剂及其工艺研发、煤基多联产转化过程中电石清洁低耗生产新工艺等技术创新攻关;(3)开展中低温煤焦油改质及其综合利用技术、长焰煤催化热解提高煤焦油收率工艺、侏罗系煤高效清洁梯级综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4)延长石油集团开展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工程化实施过程中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技术攻关;(5)节水节能减排和三废利用的技术创新攻关。力争拿出一批技术创新成果。
(二)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建议借鉴山西经验,积极申请开征建立我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并将重大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以及技术改造等纳入基金支持范围,解决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问题。省金融办要积极主动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沟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现代煤化工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价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要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力度。要有效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培育与推进一批煤化企业改制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募集更多资金。
(三)实施企业联盟,合作开发项目。建议引进大型央企与我省企业建立合作联盟,通过央企途径争取上一批大项目。同时,加强与科技部、工程院和科学院建立省部(院)合作联盟,充分利用科技主管部门与权威研究机构渠道在陕布局煤化示范大项目。
(四)加快水源建设,解决瓶颈制约。水资源是我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瓶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缺水问题。(1)就近从黄河干流调水。据专题研究从东线内蒙龙口取水至府谷、神木、榆阳,年可取水6.1亿立方米,这个取水方案相对简单。建议抓紧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将其作为国家能源基地供水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尽早立项建设。(2)加快“引汉济渭”工程进度。既可解决关中用水问题,又可用水权置换的方式,开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从黄河干流取水的来源。(3)积极开发陕北沿黄岩溶水资源。黄河沿岸有大量奥陶纪灰岩岩溶水和傍河漫滩地可供开发利用,也是基地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水源之一。
(五)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错位发展。要从全省资源统筹的高度,系统分析煤、油、气、盐、水、有色金属等资源条件,做好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力求能源资源综合开发的最优化、深度化、循环化,以达效益最大化。建议我省在现有煤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在陕南适当布局一些重大煤转化项目特别是煤基精细化工项目,充分利用陕南丰富的水资源,同时带动陕南经济加快发展。要着力优化化工园区建设,发展热电联供、余热利用、污水处理、废物利用体系,以节约投资和成本;要依据化工产品链的特点,将符合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企业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关联企业之间产品、辅料等互换互供,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六)培育煤化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议省政府支持有实力的煤化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型产业集团。(1)支持陕煤化集团大力发展煤化电多联产,使之成为集煤炭开采、煤化电一体化、深度转化的资产、销售双超千亿级的大型产业集团;(2)支持延长石油集团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点,建设规模大、水平高的煤、油、气、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支持该集团实施“走出去”,到省外国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3)支持以陕西煤田地质集团公司为骨干,组建一家集探煤+产煤+煤层气+煤化电一体化的大型煤化产业集团,支持该集团在新疆等省及国外开拓新的发展空间;(4)建议对煤、化、电一体化的重大项目优先审批,并在规划、信贷、土地、环保、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七)实施煤基替代战略,大力推广甲醇汽油。甲醇是典型的低碳高含氧燃料(含氧50%),也是典型的环保燃料(尾气排放NOx少)。我省应建议国家将陕西定为国家醇醚燃料和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示范省。大力推广用甲醇替代汽油,将宝贵的石油资源省出来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
(八)引进技术人才,实施人才兴业。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培养和招聘大批技术人才。建议采取“长期短期并举、聘用合作双行、在职退休皆可”的办法,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我省现代煤化工产业需要的学科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煤化工产业的领军人才。对这些技术人才实行激励政策,支持企业采取期权、技术入股、特殊津贴等灵活办法加以鼓励。对在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并相应配套建设良好的住宅、教育、医疗、培训等设施,让煤化工领域的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好,为我省现代煤化工产业快速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课题组顾问:李焕政
课题组组长:苗金祥
课题组副组长:贺永德 高新民 张贵孝
课题组成员:李树元 王瑜彦 胡海峰 郭卫东
王海燕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