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
——陕北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调查
省委、省政府:
现将我们对陕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在人们的记忆里,陕北一直是一个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的地方。1965年,因大面积饥荒,国家曾动员18个省区突击向陕北抢运救灾粮。但如今的陕北农业却是另外一番生动景象:
——地少了,粮多了。由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2010年陕北粮田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279万亩减少到1100万亩,净减少179万亩,减少了14%。但产量却由2000年的137.5万吨增加到247.17万吨,净增109.67万吨,增长79.8%。人均占有粮食由2000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1.7公斤,到2010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7.6公斤。
——山绿了,畜多了。经过封山育林,改造沙漠,陕北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的29%提高到2010年的40.3 %。增加了11.3个百分点。2010年,陕北以猪、羊、蛋鸡为主的畜禽饲养量较2000年增长了1.2倍。
——钱多了,人富了。2010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比2000年前增加了3729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068元;榆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比2000年前增加4051元,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元。
陕北农业的巨大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是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丰硕成果。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使陕北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陕北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生态脆弱,自然条件较差。但从另一面看,陕北又有它的优势一面:地区海拔高,环境污染小;日照时数长,光合作用充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土地辽阔,土层深厚,具有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的巨大潜力。
陕北设施农业的发展,正是对本地区自然条件的扬长避短。到2010年底,陕北地区已建立以地膜覆盖、滴灌喷灌为设施的粮食面积166.6万亩;以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为设施的蔬菜、瓜果面积25万亩;以舍饲养羊、暖棚养猪、大棚养鸡为设施的养殖户已超过10万户,家畜饲养量达1440万头(只)、家禽饲养量达1130万只。可控性的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改变了靠天吃饭不利环境,创造出数倍于传统生产的经济效益,成功实现了陕北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推动了传统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转变。
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蔬菜温室栽培,羊猪舍饲圈养,鸡禽大棚饲养,果园科学管理。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成倍提高了产出效益,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延安市2010年全市只占农耕地总面积19.52%的设施面积,创造了占到农业总产值30.79%经济价值。其中占蔬菜面积44.8%的设施蔬菜,创造了占蔬菜总产值73.9%的价值。设施蔬菜亩均收入比大田蔬菜收入高出3.5倍。设施养殖的增收效果更为明显,一栋存栏2000只蛋鸡的暖棚,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一栋存栏200头猪的暖棚,年纯收入超过18万元。设施农业在少量土地上取得超过传统生产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收益。同时,由于集约经营,使大量不适宜农耕的山地获得了休养生息。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历史上靠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甘泉县,“十五”以来,按照“川种大棚,拐沟养畜,山栽苹果”的思路,重点在9.8万亩川台地上做文章。全县60.9万亩耕地,已有27.76万亩退耕还林。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23.6%,翻了一番。其中设施蔬菜2.5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8%。加上1.2亿元畜禽养殖业产值,两项合计占农业总产值66.5%。农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较“十五”末增长103.5%。也翻了一番。
(二)推动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向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的现代农业方式转变。
设施农业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水肥、气体等环境条件,从而实现了有效生产、优质生产。而这些技术已在农民中得到普及。延安市的广大菜农,对棚型改良、膜下滴灌、双膜保温、嫁接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秸秆生物反应堆、自动卷帘和大棚滑轮放风等关键技术已耳熟能详。截至2010年末,延安市推广设施蔬菜配方施肥9.54万亩,推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1.3万套;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大棚5100座。榆林市引进国内外马铃薯、玉米、蔬菜、瓜果新品种120多个,筛选推广优良品种43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靖边县大力推广玉米地膜种植技术,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5.4万亩,其中地膜玉米25.4万亩,占55.9%。地膜玉米平均亩产600公斤,较大田增产250公斤。该县席麻湾乡万亩旱作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亩产达到810.52公斤。高海则村脱毒马铃薯良种基地,配套地膜覆盖、指针式喷灌、测土配方施肥多项技术,57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4768.5公斤,最高的60亩平均亩产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
(三)推动了分散单干的小块经营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转变。
适度的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陕北设施农业园区内棚、水、路、电统筹规划,技术服务、农机服务、物流服务、市场服务综合配套,这种生产和经营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有序流转,实现规模化的集约经营。靖边县东坑镇在设施蔬菜基地的推动下,农民自愿有序地流转土地1.2万亩,重点发展30亩以上的连片大棚种植。目前,该镇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0元。
(四)推动了互不联系的种植养殖的传统方式,向相互关联循环发展的方式转变。
推进立体种养开发,实行多品种结合发展,是陕北设施农业的一个亮点。榆林市榆阳区是我省设施养猪第一大县,该区种植的40万亩高产玉米为设施养猪提供了稳定的优质饲料;而设施养殖的137万头生猪又为40万亩玉米以及25万亩脱毒马铃薯、6万亩蔬菜、15万亩优质小杂粮提供了可靠的有机肥料。全区利用猪粪修建的7000余口沼气池又为设施蔬菜、设施养殖和群众生活提供清洁燃料,形成粮畜菜沼互为支撑的产业链。使全区设施养猪产业在这种循环中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417.41万头(只),总产值12.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5元,其中64.2%来自养殖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陕北的农业,同时也改变了陕北的农村环境和农民观念。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凡是设施农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村就繁荣,就有生气,就能留住人才。那里非但没有“空壳村”现象,而且因为户户有主导产业,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村里的年轻人不稀罕出外打工,已经在外的人也纷纷返乡务农。
二、陕北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经验
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的发展受资金投入、人才素质、服务水平及市场化程度的影响。陕北设施农业的较快发展,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
(一)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多渠道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
最近几年,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发展,延安、榆林两市的地方财力增长很快。2010年,延安市地方财政收入105.19亿元,较10年前增长11.8倍;榆林市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125.54亿元,较10年前增长20倍。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两市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两市三农总投入377.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3倍。这种投入使农村的水利、电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优良品种普及、农机装备水平提高,都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一亩设施蔬菜日光温室,需投资6万元左右,建一亩蔬菜拱棚,需投资2-3万元,许多群众一次性拿不出这些钱,针对这一困难,榆林市决定:每新建1亩日光温室,省市补助6000元,县区配套1.2万元;新建1亩塑料大棚,省市补助1000元,县区配套3000元。定边县采取4︰3︰3的补贴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滩区连片50亩以上、山区连片10亩以上的新建大棚,财政补贴总造价的40%,农户自筹30%,金融机构支持贷款30%,财政贴息2年。安塞县对安装一套自动卷帘机补贴1900元,农户实际只拿1000元。除建棚补贴,延安、榆林市县政府还对生产过程中的育种、农机具购置、节水灌溉设施、防病防疫等项进行补贴,从而帮助更多农户解决了资金困难,推动了设施农业迅速发展。
除了政府补贴外,榆林、延安市县政府还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现代农业。延安市目前已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注册合作社866个,全市40%的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联合经营。宝塔区张新庄民营企业家张平,投资1500万元打造陕北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鲜蛋肉鸡生产基地,存栏世界名种正大褐种鸡5000套,年提供种苗40万羽,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村养鸡业的发展。
(二)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基地,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设施农业创业之初,多数农民不掌握生产技术,不敢大胆搞。针对这一问题,延安、榆林两市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基地,广泛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两市先后建立起27个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和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先后培训种植户、养殖户农民技术员上百万人次。安塞县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该县李家湾生态农业示范园,从山东寿光蔬菜县和杨凌农业示范区请来蔬菜专家,给菜农技术员讲课。他们以国内外引进的新品种为教材,现场教授栽培技术;实施工厂化育苗,供给受训农民种苗回去种植。用这种办法先后培训菜农技术员18000余人,使从国内外引进的10多个蔬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很快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三)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陕北地域辽阔,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发展多种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主要模式有4种:(1)示范园区引导模式。这种模式以示范项目为带动形成规模。比如甘泉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每年为全县43个蔬菜基地、2200多户菜农提供200万株优质菜苗,形成了种苗联结型的规模经营。(2)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比如延安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与劳山乡164户养鸡户建立了订单式合作关系,带动这批养鸡专业户年设施养鸡19万只。受其辐射带动,劳山乡一个乡的养鸡量占到甘泉县全部养鸡量的44.4%。(3)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即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资金)量化入股,合作经营,形成适度规模。比如米脂县沙家店益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机制,有效解决了分散养殖与标准化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合作社生产的“牧康牌”饲料、“绿源佳”禽蛋,成为市场欢迎的名牌产品。2010年年底,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80多户,年产值2670万元,户均收入3.7万元。(4)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靖边县红墩界镇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户均20多亩耕地。镇政府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庭院经济,实现户均8亩蔬菜(其中大棚种植1.5亩)、设施养殖30只羊、20头猪。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0元。
(四)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
陕北的设施农业,在发展中建立了一套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融资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销售网络体系、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农产品质检认证体系8个方面。完善的服务体系,为设施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安市制定了苹果、蔬菜、绿色杂粮无公害生产的21项技术标准和3个规范,全市还建立了13个土壤肥料化验室、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9个县级检测站,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按标准进入市场。安塞县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点211个,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定边县大力构建市场网络体系,全县已形成8个批发市场,培育了2个省级和12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有127个总库容2600余吨的气调库。打造出“定边马铃薯”、“一定牌辣椒”、“白泥井牌绿色蔬菜”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县有120多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3000多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使定边农产品进入西安、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高端市场。
三、对陕北设施农业再上台阶的几点建议
陕北的设施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放眼未来,还有新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呼包鄂榆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其周边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为陕北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市场。“十二五”期间,榆林将建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延安及毗连的铜川将建成50万以上人口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绥德、神木、靖边、洛川也将发展成为20万—30万人口的城市。同时,根据国家规划,环绕呼包鄂榆、关中—天水、兰州—西宁的城市群将快速发展。这批城市将对肉蛋奶及蔬菜、瓜果、花卉农产品提出巨大需求,这将给陕北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第二,延安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和榆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必将推动陕北设施农业迈上新的台阶。农业部拟将延安确定为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将有大的资金和项目投入,这为延安设施农业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了难得机遇。省政府已决定在陕北定靖高速公路沿线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区面积1120平方公里,省里每年投资2个亿,市、县各配套2个亿,连续三年共投入18个亿,这也将拉动陕北设施农业的跨越发展。
第三,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对发展设施农业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决定启动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榆林、延安各4个县的39.2万人,总投资139.77亿元,其中产业开发投资27.81亿元,生态建设投资12.2亿元。并明确提出“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有1.5—2亩设施农业大棚”,以实现移民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这对陕北设施农业发展无疑又是一个巨大促进。
面对以上的发展机遇,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两个基地”一齐抓的指导思想。陕北地区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在经济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工农并重,一手抓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一手抓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坚决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大力推进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在工业强市的同时实现产业富农的目标。同时为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实施三个结合的发展方针。陕北设施农业的发展要与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白于山区移民安置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旱作农业发展相结合,以300万亩设施种植、6000万只(头)设施养殖为目标,制定陕北地区的未来十年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三)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陕北能源资源开发中,积累了相当雄厚的民间资本,但这些资本大多流入西安和外省。建议省市政府制定鼓励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兴办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利用陕北优质的农产品,大力开拓出像我省苹果一样的著名品牌,占领全国农产品市场。
(四)加强市场基地建设。建议在洛川、宝塔、安塞、靖边、定边、榆阳6县区建设省一级乃至面向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其成为连接大中城市及国外市场的农产品集散地,成为标准化、品牌化优质农产品的展销地。
(五)强化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基层农技干部奇缺是一个突出问题。建议有重点的引导农业科技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投身陕北设施农业,充实加强陕北基层农技队伍,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农技推广站,每站要有2-3名专职农业技术员。同时建议出台支持科技下乡的政策,鼓励农林水牧等专业人才带项目到农村创业,在农民中传播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课题组顾问:李焕政
课题组组长:陈四长
课题组副组长:邹志荣
课题组成员:李雄梧 霍世昌 卢智德 孙志明
党文朗 郭加水 李向前 刘占和
二○一一年六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