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陕咨字[2010]16号
十二五期间力争把榆林建成
我省经济增长第二极
省委、省政府:
最近几年来榆林市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依凭目前的发展势能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榆林打造成我省经济增长的第二极,对带动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将我们的调研情况和有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双极带动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都实施了双极带动的发展方式,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广东有广州和深圳,江苏有南京和苏州,山东有济南和青岛,浙江有杭州和宁波,福建有福州和厦门,辽宁有沈阳和大连,等。双极拉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加快城镇化步伐都产生了积极效应。
我省南北狭长,从南到北长达900公里,仅靠中间一个西安中心城市的带动显然力度是不够的。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提出要建设四大基地,我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在西安,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在榆林。将榆林打造成我省经济增长的第二极,构建西安—榆林双极形拉动的发展格局,应当作为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加以实施。
二、把榆林打造成为我省第二增长极的条件已经成熟
1、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省第二位。2002—2009年,榆林市生产总值已由111.4亿元增长到1302亿元,由全省第七位跃居第二位;年均增长速度接近20%,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人均生产总值由3379元增长到38906元,由全省第八位一跃升为第一位;工业增加值由30.4亿元增长到837.3亿元,由全省第六位一跃升为第一位;地方财政收入由9.7亿元增长到91.1亿元,由全省第五位一跃升为第二位。该市的神木、府谷、靖边已成为全省仅有的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三个县。
2、经济发展的后发潜力巨大。榆林能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其中煤炭资源占全省总量的86%、全国的1/5;天然气藏量占全省总量的99%;石油藏量占全省总量的40%;岩盐藏量占全省总量的95%、全国的1/4。是全国罕见的煤、气、油、盐四大资源集于一地的特大型资源富集区。全市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0万亿元,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近10亿元的地下财富。煤炭、天然气可稳产百余年,岩盐可开采上千年。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持续上升,随着“三个转化”的不断加深,榆林经济今后还将会更快地增长。据预测,“十二五”完成后榆林的经济总量将达到4000亿,十年之后将达到8000-10000亿,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1/4。
3、已初步形成国家能源化工的重要基地。目前,榆林市已形成年产原煤2亿吨、原油850万吨、天然气100亿立方米的能力,2009年产能当量占全国的6.5%,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是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产业延伸已经起步,“三个转化”步伐正在加快,初步形成了“两区六园”、“人字形”工业走廊的产业格局,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4、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60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63 公里,占全省的1/4,已形成“一纵一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十条干线公路次骨架的公路交通体系。境内神(木)延(安)铁路、神(木)朔(州)铁路总里程达388公里,年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太中银铁路、西包铁路复线正在建设,形成“两横一纵”铁路格局。榆阳
三、将榆林打造成我省第二增长极的主要目标
1、近期,建成国内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十二五”期间,要以陶氏集团的30多个能源化工项目建设为契机,到“十二五”末(2015年),使GDP总量达到40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产业结构开始优化,中心城市功能走向完善,生态环境初步改善,进入全国地市50强行列。
2、中期,建成联结关中和京津冀的枢纽城市。到“十三五”末(2020年),榆林生产总值达到8000-10000亿元,力争接近西安。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由全国第一产能大市转变为第一能源化工强市。形成“西安—榆林”双极带动发展的新构架。成为联结关中和京津的枢纽城市。
3、远期,建成为陕蒙晋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到“十四五”末(2025年),榆林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0-20000亿元(可能赶上西安),城区面积将达到4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成为陕甘宁经济区和陕蒙晋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向南接受关天经济区的带动,向北接受京津冀的辐射。
榆林市在快速发展中要特别重视解决四大问题:一是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发展问题,特别要主动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二是强化初级产品升级,以高起点、新技术,推动深度转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建立刚性的投入保障机制,坚决纠正重开发轻治理的错误倾向;四是下决心解决水资源短缺,为煤、油、气、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提供用水保障。
四、将榆林打造成第二增长极的路径
1、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坚持高技术支撑,大企业引领,循环式发展的方向,发展高端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放大带动效应,形成煤、油、气、盐、电、化、材综合开发、立体外输的新格局和引领未来的新增长点。同时,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特色农业集群。
2、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在榆林建设大型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及维修配套服务基地,配套发展与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精细化工产品。建设以榆阳为中心,神木、靖边、绥德和六大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构筑陕西重要的物流节点和陕北的物流中心。努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3、加快城镇化建设进度。抓好榆林中心城市建设,建议省政府报经国家批准,将横山、米脂、佳县三县撤县改区,形成一市四区的新格局,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抓好神木、府谷、靖边、绥德等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撤县设市步伐,在榆林周围形成新的城市群体;抓好县城、大镇、大村一体化建设,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各大金融保险机构在榆林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榆林组建塞北银行;选择一批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统筹民间资本支持榆林加快发展。要加快设立榆林海关,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全国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榆林。要以榆林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中介服务业,增强市场经济中的服务功能。
五、将榆林建成第二增长极的主要措施
1、省上要大力支持世界最大的能源化工企业陶氏集团等企业的高端项目在榆林落地生根。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使其发挥园区集聚、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战略作用,带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迈上高端深加工新台阶。同时,省上要扶持榆林在化工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合金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产业等方面突破发展,深化煤、气、油、盐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利用和多联产利用,提高附加值,实现多元发展。
2、组织专门力量对解决榆林水资源瓶颈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一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以无定河王圪堵水利枢纽为中心,建设李家梁、朱盖沟、采免沟等大中型水源工程。二是开发府谷黄河岩溶水及弧山川傍河地下水水源,满足神府矿区整体发展的需要。三是充分利用尚未利用的黄河水,开发黄河干流水源。国家分配给我省黄河干流用水指标为9.88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每年仅利用了3.6亿立方米,还可开发利用6.28亿立方米。建议开工建设西线黄河—大柳树、东线碛口—绥米盐化工区、北线黄河龙口—神府矿引水工程,以解决中长期需水缺口。四是加快引嘉济汉—引汉济渭—黄河水置换进程,为榆林长远发展解决资源性缺水问题。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榆府、榆清、榆佳高速,实现高速路网和县乡路网的快速转换。提升境内干线公路等级,完善矿区专线公路建设,完善高速路网与县乡路网的衔接与转换,缩短中心市区与各县区的时空距离。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加快出境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形成以榆林为中心、连接周边城市、放射状的交通网络。省上应加强与山西、宁夏合作,利用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优势,共同向国家争取打通西安—榆林—北京和银川—榆林—朔州—北京大通道,争取将西安—榆林—北京、银川—榆林—朔州—北京的高速铁路列入“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升榆林的交通枢纽地位。
4、请求中央将榆林列为能源开发和生态治理试验区。争取先行先试权和若干特殊政策。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由实施矿区及时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办矿山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开展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的调研,研究制定治理措施。对确难恢复的区域,可采取建设相应的补偿工程保持区域生态整体平衡。所有新、改、扩建的工厂、矿山都必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实行“三同时”,坚持区域环评。合理划定鼓励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严把矿业规划环评关,分析、预测和评估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要加快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抓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实施城镇生态治理工程,对城区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将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与环境美化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保护、环城生态防护林带等工程,恢复治理一批特殊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
5、主动参与陕甘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省应该主动与国家有关部门和陇东、宁东有关地区以及中石油股份长庆油田分公司联系,抓紧陕甘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研工作,争取把榆林建成该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
6、积极争取将榆林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榆林经济开发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99年2月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载体。目前,已经引进项目150多个,初步打造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煤化工、盐化工、科技教育、生态文化五大园区,形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物流传输中心。预计2010年将实现科工贸总收入2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为了促进该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议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将榆林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建成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创新型循环经济开发区,以带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榆林中心城市现代化。
二○一○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