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县域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来源: 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3-08-25 08:10
上半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7315.72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2%,服务业复苏有力,消费市场逐渐活跃,县域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一、上半年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省县域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挑战,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83个县(市、区)总体呈现经济稳定恢复、服务业较快增长态势,关中、陕北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7.64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78.35亿元,同比下降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9.73亿元,同比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为7.9∶58.5∶33.6,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5个、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9个百分点。
分区域看,关中、陕北、陕南县域完成生产总值2812.89 亿元、3036.36亿元、1466.47亿元,同比增长3.3%、2.5%、0.7%,占全省县域的比重分别为35.1%、45.1%、19.8%,关中、陕北占比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3和0.1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增速减缓。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050.63亿元,同比下降0.7%;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55.4%。实现制造业增加值1592.0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1.8%。服务业复苏有力。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59.73亿元,同比增长6.1%,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33.6%,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投资稳中趋缓。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高于全省3.0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9%,高于全省8.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2%。消费市场逐渐活跃。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7.55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
二、上半年县域经济发展运行分析
(一)经济强县支撑有力
总量稳定增加,占比提升。上半年,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县(市、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高陵区、定边县、韩城市、鄠邑区、彬州市、城固县、兴平市)共实现生产总值2919.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56亿元;县均水平达到291.93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3.3倍;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39.9%,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神木市、府谷县分别实现生产总值1035.02亿元、438亿元。平均增速高于县域平均水平,对全省县域经济增长拉动力强。上半年,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县(市、区)平均增速4.0%,高于县域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县域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工业稳步提升,占全省县域工业比重过半。上半年,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县(市、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095.65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51.7%,较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平均增速为3.1%,高于县域平均增速3.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县域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经济强县持续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全省县域经济稳定增长。
(二)2015年后撤县设区的7个区经济较快增长
增长速度快于全省县域,经济恢复加速。上半年,7个区(高陵区、鄠邑区、凤翔区、华州区、安塞区、南郑区、横山区)实现生产总值879.72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省县域增速2.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县域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省县域经济的比重12.0%,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鄠邑区、高陵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2.7%、8.9%,在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中排第3位、6位。工业带动明显。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2.76亿元,同比增长4.0%,高于全省县域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1.19亿元,同比增长5.2%,高于全省县域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9.73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工业增长5.3%,高于全省县域6.0个百分点。
(三)部分县(市、区)经济增长趋缓
经济增长低位运行,连续3个季度低于全省。上半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4%,低于全省1.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从2022年四季度以来,连续3个季度低于全省增速。部分县(市、区)经济增长承压。上半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中有18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较一季度增加3个,拉低全省县域经济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韩城市受狮山、燎原、盘龙3家企业停产,钢材产量下降及项目投资量不足影响,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6.4%,工业增速同比下降9.0%;洛川县因延炼设备检修,原油加工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9.8%,工业增速同比下降13.9%;凤县因县内最大企业东岭锌业关闭一条生产线等因素影响,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53.2%,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2.6%。此外,陇县、紫阳县、石泉县等3个县生产总值同比下降超过两位数,分别下降17.1%、15.4%、11.6%。
(四)工业生产低位运行
工业增长对全省县域经济拉动力减弱。工业是我省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县域工业下行压力较大,对全省县域经济作用下降,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050.6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42.84亿元,增速同比下降0.7%,拉低全省县域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工业占比下降。上半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5.4%,较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1.8%,较上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过半数县(市、区)工业回落。上半年,83个县(市、区)中有42个县(市、区)增速同比下降,较一季度增加15个,其中下降超过两位数的有17个县(市、区)。分地市看,10个地市中有6个地市的县域工业增速同比下降,其中,安康、商洛、宝鸡3个地市县域工业增速分别下降18.8%、12.7%、8.0%。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有进、发展基础稳固的良好态势。下阶段,要紧紧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实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精神,强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机制保障,稳工业、优结构、促平衡,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承载力,全力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县域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