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 > 最新发布

凝心聚力追赶超越 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1-04-12 09:00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陕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追赶超越成效明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总量实现“追赶超越”

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2016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9045.75亿元,2017年突破两万亿大关,2020年达到26181.86亿元,年均增长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5位前移至14位。

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十七年稳定在千万吨以上,2020年达到1274.83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01.57万亩,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水果产量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达到1808.03万吨,较2015年增长20.2%,其中,苹果产量连续稳定在千万吨以上,2020年达1185.21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7,洛川苹果出口远销东南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猕猴桃产量达到115.83万吨,较2015年增长28%。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2020年,我省工业增加值达到8860.11亿元,为2015年的1.2倍,“十三五”年均增长5.6%。原煤、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67942.62万吨、527.38亿立方米和2278.30亿千瓦时,分别为2015年的1.3倍、1.3倍和1.4倍;汽车产量达62.83万辆,是2015年的1.8倍,“十三五”年均增长13%。延长石油、陕煤化连续六年进入世界500强。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随着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和消费体制机制的完善促进,我省居民消费潜力不断得到释放,消费热点不断显现。2020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05.92亿元,为2015年的1.4倍,“十三五”年均增长7%。网络消费高速增长。2020年,我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705.13亿元,较上年增长29.6%,高于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5.5个百分点。2020年,我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2866元和11376元,比2015年提高了4402元和3475元。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人均生产总值位次前移

人均生产总值稳步增加。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省人均生产总值也持续增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2019年,我省人均GDP达到66649元,比2015年提高19348元,年均增长6.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4位前移至12位。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代表就业人员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体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2019年,我省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4545元/人,比2015年提高了38035元/人,反映出我省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科技、装备、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入结构改善。“十三五”以来,我省上下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五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1800亿元,有力的激发了企业活力。“十三五”末,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77.6%,较“十二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质量持续改善。

三、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全面协调发展蹄疾步稳

三次产业结构趋优。近年来,我省下大力气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紧密衔接。2020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255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连续六年高于GDP增速,经济稳定器作用凸显。“十三五”末,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7:43.4:47.9。与“十二五”末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2个和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从投资角度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高达68.9%,是投资的最主要方向。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十三五”期间,煤制烯烃、煤油气综合利用等一批全球首套装置先后投运,煤间接液化等一批世界先进技术加快产业化,汽车、航空装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发展优势不断巩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长14.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7.4%,汽车制造业增长7.4%,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受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进等多重政策影响,陕西农业人口转移进程加快,城镇化持续推进。2019年末,我省常住人口3876万人,比2015年增加83万人;城镇化率59.43%,比2015年提高5.51个百分点,2020年突破60%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11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3.04:1下降到2020年的2.84:1,实现“十四连降”。

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十三五”以来,我省着力推进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关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六成以上,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陕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较2015年提升0.6个百分点;陕南经济总量是五年前的1.5倍。县域经济突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我省77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686.58亿元,占全省的40.8%,县均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05亿元增加到138.79亿元,有40个县(市)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

四、新动能不断涌现 创新驱动发展步履坚实

多项创新指标居全国前列。2020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68.39%,比2015年提高了2.7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位居全国第4位。连续四年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表彰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6.8%提升至2019年的59.2%。研发投入稳步增加。2015-2019年,我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393.17亿元增加到584.58亿元,年均增长10.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18%增长到2.27%,创十年来新高,位列全国第7位。

新兴及高技术产业生机显现。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2020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1.7%,比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10.2%,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技术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增长16.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1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16.4%。产业向中高端、技术型转化的步伐加快,为优化供给、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贡献了关键力量。

文化产业活力四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在文化产业扶持和文化企业培育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文化企业数量营收实现“双提升”。2019年,我省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1033.6亿元,是2015年的1.8倍;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1570个,是2015年的2.3倍。

新产品增势迅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反映工业发展新动能的工业新产品产量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我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3.21万吨,比上年增长14.6倍,智能电视19.18万台,增长10.9倍,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分别增长48.9%和65.6%。新产品销售占比提升。2019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9.7%,较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不断释放。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陕西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民间投资占比提升。2020年,我省民间投资增长6.9%,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8%,比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实现翻番。“十三五”末,全省实有市场主体442.17万户、企业108.11万户,较“十二五”末均实现翻番,年均分别增长17.7%和16.0%。“五上”企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末,全省“五上”企业数量达到26564户,是“十二五”末的1.6倍,经济发展“蓄水池”作用日趋明显。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以来,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7.4%,高于投资7.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1.7%,较2015年提高4.8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4404.39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等一批事关全局、群众期盼的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突破进展,三星芯片、中兴智能终端、吉利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陕西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陕西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5年累计建成高速公路107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61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重大突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958公里,先后建成投运宝兰、西成、西银3条高速铁路;首条城际铁路西安北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运营。201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7位,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全国十大机场之首。以西安为中心的陆上“米”字型和空中放射状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陕西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能力不断增强。

六、绿色集约发展持续加码 “美丽陕西”建设迈出新步伐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我省坚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价值的工业行业,加快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建设,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为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承载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5.8%,比2015年降低0.9个百分点。2016-2019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58%。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十三五”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铁腕治霾取得实效。2020年,全省10个国考城市PM2.5平均浓度41.27微克/立方米,完成较2015年下降15%的目标;平均优良天数295.3天,创近年最好水平;重污染天数6.1天,较2015年下降48%,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蓝天”。水环境不断改善。5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2%,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27个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纪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造林绿化步伐加快。“十三五”以来,全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累计营造林面积突破1800千公顷;截至2019年末,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39.84千公顷,比2015年增长10.3%。截至“十三五”末,全省10个设区城市、杨凌示范区及韩城市已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园林城市,覆盖率达100%,陕西的绿色版图正在由“浅绿”向“深绿”渐进。

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对外开放发展活力显现

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十三五”以来,陕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活力日趋增强。2020年,我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772.1亿元,较2015年实现翻番,“十三五”年均增长14.8%,其中,进口年均增长16%;外贸依存度达到14.4%,五年累计提高3.8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4.43亿美元,是2015年的1.8倍。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我省充分发挥科教、人文与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一带一路”经济和文化的门户。进出口增势喜人。2020年,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30.4亿元,同比增长26.7%,高于全国增速25.7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表现亮眼。我省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七成以上,已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新亮点和增长极。“长安号”三项指标全国居首。中欧班列“长安号”年开行数达到3720列,“十三五”期间累计开行数量较“十二五”期间增长约52倍,运输货物总量增长约29倍,开行量、重载率和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均居全国第一,集结效应日益凸显。

八、成果共享发展提质扩面 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业物价稳中向好。“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稳定就业放在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的突出位置,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突破220万人,2016-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3%左右,2020年为3.63%,始终保持低位运行。物价涨势温和。2015-2017年,我省物价涨幅均保持在2%以下,2018年上涨2.1%,2019-2020年继续保持在3%以内的温和可控区间,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居民收入位次前移。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居民收入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持续缩小。2020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26元,居全国第19位,比2015年前移2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68元,较“十二五”末增加了1144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4%,五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6元,较“十二五”末增加了462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7%,提高1.6个百分点。收入占GDP比重不断提升。2020年,我省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9.6%,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反映出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成果。

消费水平提档升级。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消费层次逐步提升,更加注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2020年,我省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11.4%和13.1%,比2015年分别提高1.7个和1个百分点。2019年,全省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汽车28.8辆,比2015年增加了13辆。

住房条件持续改善。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陕西居民更注重居住环境品质,改善性购房需求持续增加。2019年,我省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3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了3.3平方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8平方米,增加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8平方米。

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省委省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民生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十三五”末,与民生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卫生健康、住房保障、节能环保、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重点领域财政支出合计达3329.13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24.8%。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志扶智,巩固脱贫成果,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全省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93万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由88.5%提高到93.8%,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三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建设力度,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80%,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列全国第4。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十三五”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27.25万张,比“十二五”末增加了6.0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6.36万人,增加9.82万人;2019年末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28人,增加7人。

回顾“十三五”,全面小康如期实现,丰硕成果令人鼓舞;展望“十四五”,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追赶超越仍在路上。“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陕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人民定将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征程上,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向前,再创辉煌!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