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馆概况>> 正文

鲁迅图书馆简介
发布时间:2018-07-17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鲁迅图书馆的前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是在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324月在江西瑞金叶坪村成立。193610月,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弘扬以鲁迅先生为标志的民族精神,改名为鲁迅图书馆。19495月,随陕甘宁边区政府迁址西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政府图书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具有光荣历史的图书馆。

鲁迅图书馆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诞生,经历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馆址几经迁徙,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见证了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鲁迅图书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教育扫盲,破除封建迷信和陋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根据地武装斗争,文化教育和资政辅政,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其建立和发展,始终凝聚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鲁迅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鲁迅图书馆以服务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党政机关领导决策、服务广大干部职工阅读学习为根本宗旨,以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开发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范围,大力进行数字化建设,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扩展远程服务渠道,积极探索新时期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

目前,鲁迅图书馆为面向陕西省党政机关干部职工服务,是陕西省党政机关重要的学习阵地,优良传统教育基地,学习型机关建设园地,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成果的交流平台和行政机关特色文献的宝库。

鲁迅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近10万余册,各类杂志合订本5万余册,报纸合订本1280册,数字图书3万套(册)。馆藏文献具有综合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特征。

一、 初生瑞金

1931117日~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召开,大会庄严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对文化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在他的关怀和倡导下, 苏区的宣传文化事逐步兴起。1931年春筹建了闽西列宁书局,同年冬,办起了苏区印刷厂,印刷发行党政军机关的《斗争》《红色中华》 《红星报》等刊物。面对当时苏区文化落后,各类民间陋习流行的实际,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希望加强文化建设,移风易俗。创办图书馆,用马列主义和先进文化来教育武装干部群众,成为当时的迫切需要。19324月,红军取得了漳州战役的胜利,缴获了数千册图书,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馆址设在瑞金叶坪村一间叫“熬厅子”的屋子里,图书馆属于中央政府的附属机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

漳州战役胜利纪念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遗址——熬厅子

漳州战役缴获图书

当时图书馆条件简陋,一间20平方米的房屋里排着三排简易书架,馆内收集了中央苏区出版的34种报纸外,还有《马克思选集》和列宁、斯大林著作等图书两千多册,藏书总量约有五、六千册。藏书主要来自战斗中收缴的图书,中央机关、团体及个人捐赠的图书,以及采购的图书。图书盖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椭圆形红色印章,种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文化、教育、科技、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及综合类等多个方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图书专用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为了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制定了《图书阅览规则》《图书出借规则》等制度,选派工作人员管理报纸、杂志和图书,每天定时开放,向领导干部、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提供借阅服务。当时,藏书没有严格的分类,仅有流水式的编目序号,每年分批次刊登在《红色中华报》上以知晓读者。

19963月,瑞金中央图书馆根据地纪念馆钟久传先生的回忆文稿 

摘自《赣州通讯》198304

二、 铸魂延安

1933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随中华苏维共和国政府迁往瑞金沙洲坝下肖村。19347月又迁往云石山。   

1933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瑞金沙洲坝下肖村旧址

瑞金沙洲坝革命旧址下肖村现貌

19347月,中华苏维埃共各国中央图书馆云石山旧址

1934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随中央红军一起离开中央苏区,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沿途各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宣传工具。长征路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馆藏的珍贵图书资料,得到了妥善保护。19351019日,随同红军长征胜利到达赤安县(原保安县,今志丹县)吴起镇(今吴起县)。193673日,中共中央移驻保安,馆址随中共中央迁入保安城中,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714日到达陕北采访,期间曾借阅过图书馆的报刊图书,并在图书馆门前为一位红小鬼照相纪念,题名“山西娃娃”,后收录其名著《西行漫记》之中。

长征出发照片(来源于瑞金叶坪镇纪念馆)

延安志丹县中央机关旧址

1936年,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图书馆门前拍摄‘’山西娃娃“(来源于《西行漫记》)

1936年,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抵御外侮,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825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提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张。同年1019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为纪念鲁迅先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于1022 日致电国民党中央和南京政府,“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

1939126日,《红色中华》第三版刊登图书馆更名报道(来源于中央档案馆)

19361024日,《红色中华》刊发图书馆更名报道(来源于中央档案馆)

198238日,中央档案馆馆出具三张资料图片的说明文稿

1943224日,《解放日报》报道图情况手抄稿(来源于中央档案馆)

1937年初,鲁迅图书馆随党中央迁往延安。美国著名作家、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到延安访问,向鲁迅图书馆赠送了大批外文图书、报纸。为此,鲁迅图书馆单设了“外文部”,史沫特莱亲自担任管理员。19379月,鲁迅图书馆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成为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图书馆,董必武任馆长,馆址迁至延安南门外。当时,鲁迅图书馆规模较小,图书数量也不多。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1939年边区教育厅决定修建新馆址,并划拨经费购买新书。毛泽东、林伯渠等共捐助大洋590元,林伯渠题写了馆名。扩建后的图书馆设有五间平房、三孔窑洞,还修建了一座花园。

1937年,延安南门外图书馆旧址的现貌

扩建后不久,为了贯彻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方针,健全管理制度、精简机构、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改进工作,于194110月,闭馆集中整理馆藏图书。在闭馆期间,应读者的要求,将部分图书提前开放阅览。194267日,鲁迅图书馆重新开放,当时馆藏图书已达1万多册。整顿后的鲁迅图书馆组织机构有所调整,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借阅时间也由过去的一周两次增加到一周三次。毛泽东、林伯渠、谢觉哉、李鼎铭等经常到鲁迅图书馆借阅书刊资料,谢觉哉曾逐本借阅过全套的《鲁迅全集》。从19424月到当年年底,共增加读者近500人,借阅量达4104册,有力地配合了边区文化教育、文化普及工作及整风运动的开展,达到了1942年中共西北文委第二次会议中提出的“图书馆要以帮助边区一级的在职干部学习为目的,成为边区政府系统干部的文化源泉”的要求。陕西省文联原主席李若冰曾深情地回忆说:“这座图书馆给了我最初的启蒙,我从心底感激这座以现代中国圣人鲁迅命名的图书馆。”

李若冰先生(省文联原主席)《赞鲁迅图书馆》手稿

19473月,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鲁迅图书馆随陕甘宁边区政府撤离延安。当时的藏书,一部分贵重文献随军带过黄河;一部分随边区政府的其他物品被转移到安塞县的真武洞;一部分就地埋藏。1948年,这些图书又随部队回到延安。

194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转战陕北,保存图书的安塞县真武洞

19495月,西安解放,鲁迅图书馆随迁西安市南院门。当时,为了更好保存和展示鲁迅图书馆的珍贵馆藏书籍和资料,西北军政委员会将馆藏的我党各个历史时期印制的图书、报刊、资料和领导人的手稿,经整理后大部分移送中央档案馆保管,少部分交给西安地区有关单位作为内部资料或以革命文物公开展出。

图书馆从延安迁至西安的第一个馆址,原西北军政委员会院内(现西安市碑林区政府办公址)

19501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由南院门迁入西安新城大院,鲁迅图书馆也迁入了新城大院的黄楼东侧(西安事变旧址),用三孔窑洞作为图书馆的馆址。

新城大院馆址一 ───西安事变旧址黄楼东窑洞

西安事变旧址黄楼

195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改称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并接管鲁迅图书馆,将原省政府的图书室并入其中,又补充一些新图书。此后每年拨款3000元用于购置图书。到“文革”前,鲁迅图书馆的藏书已达2.7万余册,报刊杂志1.5万余册。馆舍12间,面积共210平方米,承担着为省人委领导收集信息资料,配合机关干部学习,活跃机关文化生活等职责。

文革”初期,为使图书馆藏书资料免遭损坏,省人委办公厅选出珍贵图书2000余册,随文书档案等一并移交省档案馆保管。随后,在“左”倾思潮影响下,鲁迅图书馆闭馆,工作人员被遣散,馆内四万余册图书报刊被变卖损毁,鲁迅图书馆遭受到严重破坏。

三、 根植秦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机关干部职工学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知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恢复鲁迅图书馆的要求日益强烈。1980年,省政府办公厅提出恢复省政府机关鲁迅图书馆的意见,将鲁迅图书馆复建工作摆上重要议程。1981715日,指派专人负责,开始整修馆址,添置设备,购置、收集图书资料。省领导对筹建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拨出专款用于图书馆建设。省直各单位也大力支持,为图书馆移交图书3500余册。一些老同志也主动向图书馆捐赠图书资料。

1981年,图书馆复馆印章

19811013日,《陕西日报》第三版报道图书馆复馆消息

图书馆复馆对外办公文件

1981817日,鲁迅图书馆正式恢复并对外开放,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馆址设在新城大院南中部原邮局亭(现新城大院雨水收集循环利用水池北侧),有馆舍4间,2间为阅览室,2间为书库,馆舍面积90平方米。图书馆作为办公厅内设机构,面向省直机关开放,并提供借阅服务。至1985年初,馆藏图书1.3万余册。

新城大院馆址二─── 原邮局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机关建设和干部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原有的书库、阅览室和藏书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19858月,省政府决定将鲁迅图书图书馆迁至修葺一新的西安事变指挥部旧址,面积约150平方米。

新城大院馆址三───西安事变指挥部旧址

1986年,又迁至省政府办公大楼2层,面积近300平方米,增添了四十多个阅览席,增加了10个书柜,并编发“图书资料信息”、“新编书目”等二次文献资料。

新城大院馆址四───省政府办公大楼(在其中二层)

1989年,为满足省直机关干部职工学习需求,图书馆增加了代购代销业务,为机关提供学习材料6000余册。同时提高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水平,购制了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图书分编打卡、储存、查询系统,大大方便了读者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027日,《陕西日报》的报道

《机关党的工作》1991年第11期刊登

1991年,常务副省长徐山林为纪念图书馆五十五周年作诗,省书协副主席宫葆诚书写

1991年,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卫俊秀为纪念图书馆成立五十五周年书写。

19926月,与相关单位开展了互赠、互换、互购图书资料业务,获赠书籍4000余册。同年,为配合在我省举办的“首届西北五省经济技术洽谈会”,图书馆收集了6部反映兄弟省市区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新措施、新经验的书籍和图册,为我省 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199310月,鲁迅图书馆邀请著名作家京夫来新城院内签名售书,提高机关干部的读书热情,推动多读书、读好书风气的形成。

19957月,鲁迅图书馆迁至新城大院新建的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现新城大院6号楼),面积达700余平方米,新增组合式钢书架70余付,组合式钢报架16付。2000年,图书馆建成了馆内局域网,采用博菲特文献 管理集成系统,对馆藏书刊进行回朔建库,录入数据、加磁条、条码等工作,提高了现代化、自动化水平。

1996417日,《陕西日报》第一版报道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视察图书馆消息

1996926日,《陕西日报》文稿

2003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鲁迅图书馆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大力发展图书数字化建设,坚持传统服务和信息化服务并重的思路,开发和引进数字化阅览设备,开通互联网域名(http://lt.shaanxi.gov.cn)挖掘数字资源,配备电子图书10万余册,将图书馆网并入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新途径。同时在新城大院配备两台Apabi电子阅读系统,开通手机终端阅读服务器,为机关干部职工提供电子阅读服务。

2002年,在纪念建馆七十周年之际馆长张世新在《陕西政报》撰文

200612月,图书馆开通电子图书网页通知

2015年,又与CNKI中国知网合作,逐年升级《党政网信息库》数据,为省直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图书馆还依托自身优势和条件,配合省直机关工委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读书竞赛和“图书漂流”活动,打造机关干部学习交流平台,同时,还将图书馆作为宣传阵地,配合开展“公民走进省政府”活 动,向各界群众和海内外同胞、宣传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鲁迅精神,推介陕西改革开放成果和经验,发挥了学习阵地和宣传阵地的作用。

图书馆馆址五───新城大院6号楼

图书馆书库现貌

19959月,副省长范肖梅来图书馆检查工作,馆长张世新陪同

19959月,常务副省长徐山林来图书馆检查工作

19968月,副省长巩德顺(二排左起三)来图书馆 检查指导工作并与工作人员合影(二排右一为馆长张世新、右三为省政府副秘书长蔡肇发)

19969月,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原中顾委委员常黎夫在图书馆阅读并题字

19961022日,图书馆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合影(前排左起,省图书馆原馆长武复兴,省政府原秘书长张振西,省国画院院长苗重安,西北人民艺术学院教授徐人伯,常务副省长徐山林,省政协原副主席、原中顾委委员常黎夫,省副省长范肖梅,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光强,西安交大电脑公司董事长王伟,原馆长李瑛、离休干部马世英,王黎青)

代表签名册

1996年,西北人民艺术学院教授徐人伯创作的鲁迅雕塑

20099月,八路军战士齐心同志为鲁迅图书馆题字

鲁迅图书馆80多年风风雨雨的光辉历程,折射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陕西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史,是一幅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画卷。

在未来的日子里,鲁迅图书馆将在传承和保护珍贵革命文化遗产的同时,将秉承八路军战士齐心老人的嘱托,“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鲁迅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书香机关营造更加良好的机关文化氛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

鲁迅生平简介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9月25—19 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 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 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 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 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 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 《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 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 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 《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 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 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 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附件2

共产党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

为追悼鲁迅

致国民党中央南京政府电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南京国民党政府公鉴:

噩耗传来鲁迅先生病殒于上海,我国文学革命的导师思想界的权威文坛上最灿烂光辉的巨星竟尔殒落,此乃我中华民族之大损失,尤其当前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损失,鲁迅先生华生以其犀利的文章伟大的人格、救国的主张、正直的言论,为国华民族解放而奋斗。其对于我中华民族功绩之伟大,不亚于高尔基之于苏联。今溘然长逝予以身后之殊荣,以慰死者而赤来兹,敝党敝政府已决定在全苏区内实行:(一)下半旗致哀并在各地方与红军部队中举行追悼大会。(二)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基金十万元。(三)改苏维埃中央图书馆为鲁迅图书馆。(四)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设立鲁迅纪念碑。(五)搜集鲁迅遗著翻印鲁迅著作。(六)募集鲁迅号飞机基金贵党与贵政府为中国最大部分领土的统治 。敝党敝政府敬向贵党贵政府要求:(一)鲁迅先生遗体举行国葬,亟付国史馆立传。(二)改浙江省绍兴县为鲁迅县。(三)改北平大学为鲁迅大学。(四)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奖励 文学。(五)设立鲁迅研究院搜集鲁迅遗著出版鲁迅全集。(六)在上海北平南京广州杭州建立鲁迅铜像。(七)鲁迅家氏与先烈家属同样待遇。(八)止鲁迅先生前贵党贵政府所颁布的一切禁止言论出版自由等法令。表扬鲁迅先生正所以表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敝党敝政府的要求想必能获得贵党贵政府的同意待此电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十月二十二日               

(摘抄自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八日红色中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