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空气污染改善不明显,有地理位置原因,但也有一定的内部因素,建议政府加大治理力度,京津冀近几年关停或搬迁了所有污染企业,空气才能持续改善,陕西现阶段应该放慢追求GDP,在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煤改气、新能源车补贴力度方面投入资金,并加大督查力度,向先进地区取经,加大考核力度,对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区县领导制定强有力的奖励惩罚措施,才能形成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有效治理环保腐败,县区街道定期洒水,包括高空喷洒等措施。现在京津冀地区有轻度污染就会发布环保预警,关停各类污染企业和工地施工并严格检查落实,公交免费出行,而反观西安,不到重污染几天基本不会发布预警,公交免费更是很少,所以每次污染持续时间都长。希望政府吸取其他地区经验,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
您好:关于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议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关于污染企业搬迁关停工作,近年来西安市推动了20余家“两高”企业改造、搬迁或退出,整治1.2万余户“散乱污”企业,推进149家企业实施环保绩效水平升级,同时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腾笼换鸟。2023年持续开展高排放企业提标改造,加快推进39家重点涉气企业退城搬迁,有序推进21家砖瓦窑企业全部关停。关于空气质量预警工作,坚持秋冬季到春季防PM2.5,夏季防臭氧,全年防扬尘,将4千多家工业源、2千多家扬尘源、420余万辆移动源纳入应急减排,根据生产线和产污环节精确制定差异化减排措施,达到削峰值、降污染的目的;为有效应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我市每年修订“西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在预案中设置紧急管控措施相关内容,提前5—7天强化事前管控措施,尽可能降低重霾天气峰值浓度。建立落实了24小时应急值守、空气质量会商研判、应急管控信息调度等制度,着力应对重污染天气。为有效管控臭氧污染,突出日间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夜间控制氮氧化物减排,协同发力减少夏季臭氧生成。实施臭氧分级管控,根据污染预测依次启动常态化、加严和应急管控,在生产生活不受较大影响的基础上,达到削峰降污的目的,全力争取边缘天保良、避免重度污染。每五分钟跟踪全市国控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每小时研判关中区域气象条件,每日开展全市空气质量分析预报,每周开展分析研判和监测会商,实时跟踪各项污染指标的历史数据并分析预测,及时对污染高浓度区域发布调度指令。 关于督导考核工作,持续保持大气污染防治高压态势,坚持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以移送单、督办单等形式向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市级部门进行交办并督促整改,并实施“一单两罚”,在移交给执法部门处罚违法企业的同时,由市级财政对相关区县(开发区)实施财政扣缴处罚,进一步传导了压力,夯实了责任。同时,不断创新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机制,在每月考核区县、开发区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基础上,将考核触角延伸到街镇一级。对区县、开发区空气质量进行考核排名,对排名后三位的区县、开发区实施财政资金扣缴。对镇街(片区)空气质量实施月度考核约谈,督促区县、镇街切实履行大气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近年来总体看,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增劣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主要指标不断改善。2020年PM2.5平均浓度51微克每立方米,顺利完成“十三五”收官考核指标任务;优良天数达到250天。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年最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5,PM2.5浓度为41微克每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至8天;优良天数265天,其中优级天数达到62天。但受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
下一步,我们将会认真贯彻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始终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持续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提升,争优保良、惠泽于民。持续以《西安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为总抓手,通过加力推动能源供热结构调整、加速启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加快开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大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力度、加强农村清洁取暖及生物质焚烧管控等,着力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感谢对西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我们今后会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技治霾、精准治霾水平,力争让西安大气环境持续转好、让全体市民享受绿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