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2024年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

汉中市市长 王建平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工作报告>设区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

汉中市市长 王建平

时间: 2024-03-11 14:18 来源: 汉中市政府办公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汉中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汉中考察,对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擘画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的美好蓝图,全市人民无比自豪、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来汉调研指示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追求发展高线、守牢风险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向优、动能集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产业稳增长,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坚持不懈优结构、建链群、强产业,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生产总值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2%。精准发力稳工业,出台工业稳增长系列政策,抓督帮解难题,强纾困稳产能,延链条促转型,落实奖补扶持资金1.1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9.04亿元,工业贷款增长39.3%,陕钢中厚板等73个新增产能项目相继投产,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等产业链群加速构建,工业投资增长30%、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4.4%。资质等级建筑业总产值增长8.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提质增效抓农业,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找回流出耕地6.7万亩,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油菜制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加快发展“五个农业”,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蔬菜产量分别增长5%、27%、15%、5%,建成1794个村级电商网点,洋县、留坝县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西乡县、宁强县、镇巴县入选全国重点产茶县域,南郑区获评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略阳县被授予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扩大消费促三产,举办促销活动850余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增速位居全省第三,限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4.7%、21.4%。培育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网络交易额达441亿元。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1处、国家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建成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汉中藤编、羌绣亮相首届中国非遗年会,新增3个3A级景区,18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全省精品线路,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7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1亿元,我市荣膺“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和“优秀旅居目的地”称号,佛坪县入选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宁强县获评全省森林旅游示范县。

(二)抓项目强支撑,加速集聚发展势能。坚持不懈抓项目、扩招商、稳投资,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修正医药健康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德容航空智能制造、烟厂技改、陕南医药电商平台等181个项目竣工投产,四〇五项目、2个抽水蓄能电站、汉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455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100.1%。稳步提升招商质效,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扬子江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延链补链项目,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86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2%。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投资占62%、民间投资占6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1%,民间投资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争取中央和我省各类财政资金466.2亿元、增长9.5%。

(三)抓创新促改革,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开放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建成19个省级科创平台,获得7项省科技奖,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37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2亿元,分别增长22%、54.3%、67%,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位居全省前列。我市创建为国家千兆城市,南郑、镇巴产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航空经开区获评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重点改革,聚焦投融资、国资国企、行政审批、“三资”管理等领域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汉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汉中农商银行挂牌营运,全市贷款余额增长12.7%、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国资在线监管平台建成运行,推出129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办理时限压减60%以上,建立市对县(区)转移支付制度,试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率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营商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汉台区、城固县获评省级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加快对外开放,新增外贸业绩企业22家,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建成投用,汉中经开区入选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西乡县被授予上合组织茶叶优选出口基地,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2.8%,实际使用外资任务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二。

(四)抓城乡补短板,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坚持不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深入推进巩固衔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3%,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汉中召开,我市获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市,城固县跻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行列,留坝县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8个县(区)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县域生产总值增长5.3%,创建2个全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省级特色专业园区。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建成投用269个城乡建设项目,创建3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我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西乡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镇巴县创建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勉县被评为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县。

(五)抓生态优环境,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坚持不懈治污、减排、扩绿,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秦巴生态保护,坚决整治秦巴“五乱”问题,创建12个国家和省级绿色矿山,我市松材线虫病防控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佛坪县大熊猫保护、留坝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案例,长青自然保护区荣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强化环境污染防治,集中整治大气污染,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02天。扎实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全市优良水体达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金属减排量位居全省第一。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建成11个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南郑区、佛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汉台区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固县获评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勉县、宁强县入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六)抓保障惠民生,持续增进群众福祉。坚持不懈办实事、优供给、保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稳定就业增收,城镇新增就业3.8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5万人,10337名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870元和15367元,增长5.4%和8%。办好民生实事,去年承诺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办成。新增学位1.64万个、住院床位2145张,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805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100公里,新建充电桩1217个,中心城区净增停车位3200余个、新建口袋公园11个,新增天然气用户5.04万户、集中供热43.6万平方米,建成老年人助餐点120个,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2%、71.2%,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7%、11.1%。优化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达标率、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满意度均位居全省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位居全省第一,建成107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勉县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成功举办陕南民歌节,创建5个省级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县(镇)、8个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建成多功能运动场地和社区健身工程50个,我市被评为全省全民健身活力市。《汉中年鉴(2022)》获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

(七)抓治理防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持不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狠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0%、66.7%,有效应对19轮强降雨,食品安全社会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狠抓风险防控,全力推进债务化解,扎实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实现“双降”。超额完成年度“保交楼”任务。狠抓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欠薪治理、信访维稳、治安防控等工作,进京赴省访批次分别下降46%、61%,平安建设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我市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外事、侨务、供销、住房公积金、气象、档案、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市政府扎实推进自身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04件、政协提案441件。从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整改各类巡视、督察、审计等反馈问题,着力转作风、优服务、提效能,务实干事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一年,多重困难交织叠加,我们在科学应变中求实创新、在锐意攻坚中砥砺前行、在担当实干中勇开新局,各项事业难中求成。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汉单位和驻汉部队官兵、消防指战员,向关心支持参与汉中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提质增速,创新资源还不够丰富,园区承载集聚功能还不够强。基础设施仍需提升,经济外向度偏低。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公共服务体系仍需完善。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压力仍然较大,污染防治、防灾减灾、基层治理等方面仍需强化。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24年总体目标思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化“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和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构建生态城市发展新格局、打造生态城市优美环境、增强生态城市新动能、拓展生态城市新空间、打造生态城市幸福园上树立新标杆,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左右和7.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左右,“十四五”以来累计降低1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贯穿始终。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汉中的光荣使命,也是汉中发展的崭新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打造生态城市“五个新标杆”,统筹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西汉蓉”航空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汉中擘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二是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转型发展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抓高质量项目建设,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把增进民生福祉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是把守牢安全发展底线贯穿始终。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多为发展想办法、多为企业解难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缓释和化解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风险主动仗,守牢生态环境、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债务风险、安全稳定等底线,在防范化解风险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三、今年重点工作

(一)聚焦创新引领推进转型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聚力打造产业链群。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链长+链主”协同牵引机制,着力推动产业链群建设,集中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加快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陕飞公司等龙头企业,推进航空产业园建设,统筹发展飞机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航电设备生产、无人机研制等产业,做强航空产业链群。加快机床工具、输变电装备等产业创新提质,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现代材料产业集群,统筹推进钢铁、有色、非金属材料产业延链转型,发展中厚板、特种钢、锌合金、钒钛、硅基等现代材料,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链条配套的专业园区,引领现代材料产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3+4+N”农业产业集群和“汉”字号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聚焦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文旅+”业态,集中打造“三大旅游环线”,谋划建设旅游集散区和旅游消费中心,构建全域全季文旅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推进镇巴、南郑页岩气勘探开发,布局发展抽水蓄能、光伏、水电、核能、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争取陕南大型外送能源基地项目落地,构建绿色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统筹规划医药健康产业,抓好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养殖,布局建设中药材集散基地、中医药研发平台、中医药产业大数据平台,推进中药材加工提取、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研发生产,统筹发展药食同源、医养结合、健康养生等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链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传感器产业链群,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发展增材制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研发设计、中试装置、检验检测、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统筹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提质扩容,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汇聚创新资源,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科创孵化平台15个以上,动态更新科技成果资源库、投行投资基金库、科技创新人才库、产业技术需求库,强化产学研对接,着力引入创新资源。加速优化创新生态,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瞪羚企业45家以上,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0家以上。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多渠道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壮大秦创原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队伍。加速转化创新成果,推进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实施省市级重点科创项目70个以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12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聚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搭建数字平台,加快5G、千兆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用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平台,推进数据归集和开发利用。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推动工业软件联合开发和资源共享,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布局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引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发展电商、数据标注、平台企业客服外包、软件开发、电竞等产业,培育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新业态。加快数字治理,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效能。

(二)聚焦供需协同推进经济增长,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树牢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鲜明导向,把项目谋划、招引、建设贯穿全年,强化“四个一批”项目动态管理,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抓谋划,坚持以规划引领项目,明晰产业链条、产业体系、产业生态,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实打实谋划支撑性项目、补短板项目、建链群项目,着力提升储备项目质量。创新方式抓招引,完善重点产业招商规划和招商图谱,引入产投、创投、风投等招商资源,探索“政府经纪人”模式,建立领导带头抓招商“月晾晒”机制,以优势资源对接优质项目,新签约合同项目600个以上、省际项目实际使用内资增长10%以上。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办法,强化招引项目入库管理,推进“四张清单”贯通衔接,量身定制重大项目“政策包”,着力提高招商项目转化为建设项目率、到位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率。做实前期抓开工,把项目前期作为关键环节,协同推进手续办理等工作,确保282个新开工项目一、二季度开工率分别达到70%、100%。持续跟进红岩坪和金水河抽水蓄能电站、玉带河水库、略康高速、宁青高速、镇巴长岭至巴山高速、G5京昆高速汉中段扩容改造、汉巴南高铁汉中至巴中段、阳安至兰渝铁路连接线等重大前期项目,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链保障抓建设,健全领导包抓、专班推进、定期调度、观摩考评、实地督查等机制,统筹推进494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善要素统筹配置机制,强化全过程服务保障,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四〇五项目、抽水蓄能电站、汉中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焦岩水库、洋镇高速、国家储备林等重大项目。优化结构抓投资,加快建设陕飞公司技改扩能、扬子江中医药大健康、汉中锌业“6+N”项目、陕钢中厚板深加工等315个产业项目,制造业投资增长8%以上。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扩大高速公路、大型水利设施、电网充电桩、燃气热力、数字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增长6%以上,产业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占比均保持60%以上。拓宽渠道抓争跑,由市政府领导驻点协调衔接,推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速提效。设立争取政府投资类和国家审批类项目专班、争取财政资金专班,全力争取中央和我省预算内资金及专项资金。设立争取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来汉投资专班,争取更多中央和省属国企投资项目落地汉中。

着力稳定工业运行。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以上。持续稳存量,延续工业稳增长系列政策,完善工业稳增长清单,加强重点县(区)、重点企业驻点督帮,“一企一策”强化支持保障,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协作配套,力促企业稳产增效。持续扩增量,实施朝阳航空零部件生产扩能等80个工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修正医药健康城等40个新增产能项目,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持续提质量,实施陕钢提钒转炉和无机人造石、高纯硅、新型石膏生产等项目,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打造,促进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4%以上。用好用活“陕企通”平台,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协同服务体系,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效果评估等机制,常态化办好政企恳谈会,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千企示范、万企转型”工程,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深入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资源要素,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群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推动消费持续扩大。提振大宗消费,鼓励引导生产和服务设备更新,支持消费品下乡和以旧换新,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抓好瑞达石化智慧仓储等项目,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产品、成品油等大宗消费。加快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积极开发高品质商品住房,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扩大文旅消费,实施44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重点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和5A级景区创建,推进天坑群保护开发,深化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试点,统筹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文旅消费集聚区,错峰举办品牌节会,精心策划四季旅游产品,丰富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增强旅游消费拉动力。发展服务消费,开展“汉家菜”体验店评选,举办“汉中味道”系列活动,打造餐饮消费热点。布局打造一批便民生活圈,促进养老、健康、文娱、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培育数字消费、智能家居、赛事经济、国货“潮品”等新的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实施43个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激发城乡消费活力。

(三)聚焦“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实行耕地保护“两平衡一冻结”制度,实施3.2万亩新增耕地项目,稳妥有序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深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实好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建成百万亩优质稻油基地,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09万吨以上。抓好蔬菜稳产保供,蔬菜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强化产业就业分类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化“通汉协作”和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镇、村发展,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统筹发展“五个农业”,一体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交易平台等服务设施,有机农业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新发展设施蔬菜6500亩以上,打造100个智能化种养基地、6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统筹规划林下产业,支持发展林下种养、森林康养等产业,向林下经济要空间、扩面积、增产值、富百姓,确保林下经济产值实现倍增。做优做强茶产业,完善茶产业支持政策,推进茶叶深加工、提品质,加强茶制品研发生产,延伸茶产业链条,叫响做实“汉中仙毫”品牌,改造低产低效茶园6万亩,改扩建茶叶初制厂60家,培育规模以上茶企22家,在大中城市开设汉茶直营店70家以上,茶叶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

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立抓“千万工程”的现场会机制,分县(区)分类型压茬推进,打造50个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和数字乡村建设,启动“四好农村路”国家示范市创建。深化“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完善村容村貌提升导则,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抓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新建和改建卫生厕所2.3万座以上,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自然村达到95%以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壮大联农带农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盘活整合资源资产,推广“以镇带村、联村共建、村企合作”模式,稳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共同增收致富。

(四)聚焦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县域经济作为汉中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统筹更多政策、资金、力量向县域倾斜下沉,大力支持优质项目、特色产业、专业园区,推动各县(区)在稳增长上实现预期、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县域财力和群众收入。支持县(区)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生态经济、旅游休闲等产业,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统筹用好陕南发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苏陕协作、生态补偿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区)丰富产业业态,打造创新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全力推进317个县域首位产业项目,新培育1—2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县域首位产业,引领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强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加快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修编供水供气供热等专项规划,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金平衡,有序推进片区综合开发,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充换电试点,抓好“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和运行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细化城市管理网格,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着力提高城市品质和颜值。

持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实施207个县城建设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设施提级扩能。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搭建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农民进城落户,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吸纳各类人才走进汉中,不断提升城镇人口聚集度。

(五)聚焦生态建设推进减污降碳,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上实现新突破

坚决筑牢秦巴生态安全屏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健全秦巴生态长效保护机制,完善林(山)长制责任体系,常态化排查整治秦巴“五乱”问题。加快矿山生态修复、硫铁矿整治、尾矿库综合治理,推进矿产开发综合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秦岭国家公园汉中片区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巡查监管,全年实施营造林35万亩,守牢秦巴生态本底。

坚决守好水生态环境。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完善湿地资源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规划,顺应自然打造生态公园,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实施65个河湖保护治理项目,加快建设4个县(区)备用水源地,抓好4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1441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确保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II类标准。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冬病夏治”,加快气化汉中建设,扩大清洁能源替代覆盖面,推进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抓好扬尘治理和禁燃禁放管控,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用地结构,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不少于315天,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36微克/立方米。抓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土壤资源安全永续利用。

坚决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市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抓好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89%。实施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谋划实施EOD项目,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业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积极推动碳汇交易,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六)聚焦要素配置推进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靶向施策,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园区管理运行体制,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创新运营模式,加快政企分离,有效管控债务风险,用市场化方式盘活资源。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优化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优质企业进园集聚,加快发展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园区,争创2个省级经开区、1个省级高新区,市、县园区工业产值增长7%以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国有企业内控和国资监管体系。加快市属国有公司市场化转型,全力盘活资源资产,不断提升运营效益。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用,有效化解金融债务。持续推进农信社改制。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服务扩面、提质、降本。完善企业上市支持政策,推动汉王药业、陕西赛柯瑞思公司上市。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完善亩均效益评价和要素差异化配置机制,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交地即交证”改革,持续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增强土地要素对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深化特许经营权改革,清理规范特许经营权事项,健全特许经营权动态监管、评估评级、公平竞争等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财政、供销社等领域改革,稳妥推进机构改革。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海关“两仓”作用,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打造中欧班列“长安号”汉中分拨中心。举办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系列活动,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和海外仓,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市场,拓展“汉西欧”班列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茶叶、植物提取物、精密电子等优势产品出口,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深化稳外资专项行动,支持外商投资高端装备、基础元器件等制造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以上。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新培育“五上”企业200家以上。深入推进“一窗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等集成服务改革,实行项目审批协同市县一体化运行。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水电气暖网”等要素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供给,完善仓储、物流、交易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营造便利价优的要素环境。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权责清单和行政执法负面清单,倾力倾情服务企业发展,坚决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七)聚焦群众关切推进民生改善,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稳就业促增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发展,拓宽产业带动、园区吸纳、以工代赈、劳务协作等就业渠道,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强化欠薪治理,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高校毕业生融入汉中行动,吸纳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汉发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行动,通过“三业联动”“三变改革”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巩固在92%以上。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盘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巩固提升“双减”成效,深入实施强校引领行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抓好高考综合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培养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支持陕西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双高计划”。

深化健康汉中建设。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城市医疗集团、互联网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圈。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强化重点专科和医护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实施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计划,构建多层次中医理疗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全面开展健康家庭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托位数达到3.8个。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700张。

加快打造文化强市。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加快6个省市级重点文保项目建设,推进文物及历史文化遗存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工程,抓好非遗工坊和非遗产业园建设,强化非遗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非遗产品创意开发,壮大汉中藤编、羌绣、架花等特色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一县一精品”文艺创优工程,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次以上。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办好办实精品体育赛事。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造,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努力创建文明城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抓好保障性住房供给管理,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低保、临时救助等政策,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民生实事。①实施20个燃气项目,中心城区、平川县、山区县平均城镇气化率分别达92%、75%、40%以上。②新建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8公里,建成20个农村供水改造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改善提升15万城乡居民饮水质量。③实施741个电网基建和技改大修项目,新开工35千伏以上线路815公里,改造24条频繁停电线路、107个自然村电网。④新建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4000个、5G基站1000座,全市行政村千兆光网通达率100%、5G网络通达率95%以上。⑤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20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000公里,新建智能充电设施1500个。⑥开展技能培训3.5万人次以上,提供本地就业岗位12万个,扶持创业实体2000个以上。⑦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扩优提质项目55个,实现中小学校内午餐午休全覆盖。⑧改造提升10个市、县级医院,远程医疗覆盖193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分别突破600个、20类,新增121种药品纳入医保报销、平均降价60%以上。⑨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1380户,为6—24个月龄儿童免费发放营养包20万份。⑩中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地20个。这些民生实事,我们一定全力推进、办实办好!

(八)聚焦安全稳定推进风险化解,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持续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全力化解政府债务,巩固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成果,确保完成年度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双降”任务。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融资行为,分级实施债务总量管控,严禁超越财力铺摊子上项目,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持续做好“保交楼”“保回迁”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纵深推进依法统计。

持续提升公共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责任、措施、机制穿透到“最后一米”。以排查整治隐患为抓手,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矿山、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统筹抓好防汛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灭火等工作,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严管食品药品安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健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风险预警、联防联控、一键启动、应急处置体系,抓好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全流程闭环机制,着力提高诉求回复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强化信访积案化解和重复访治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坚决维护政治、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等领域安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汉中。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落实力。严抓法治建设,健全重大事项行政决策机制,讲程序、守规矩、明底线,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用权。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方面监督,持续强化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行政执法监督。严抓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化“三个年”活动,治衙门做派、兴调查研究,治庸懒散慢、兴雷厉风行,治躺平摆烂、兴敢作善为,治铺张浪费、兴勤俭节约,持续提升能力本领,着力增进群众感情,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服务于民、造福于民。严抓廉政建设,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扎实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范和纠治“新形象工程”,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从严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市本级运转类支出压减20%。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资金、公共资源、国资国企、项目工程等重点领域监管,着力营造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