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2019〕22号
时间: 2020-03-18 15:36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加快形成乡村产业布局更加科学、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熟、标准体系更加健全的发展格局,促进全省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培育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27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步伐,推广旱作节水、立体种植、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打造规模连片现代粮食生产基地,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常年种植面积在4400万亩以上,产能在1200万吨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二)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苹果、奶山羊、设施农业为代表的3大优势主导产业。苹果产业围绕“调布局、提质量、增效益”,实施“北扩西进”,改造提升乔化老园,优化品种结构,发展智慧果业,强化产后整理和冷链贮藏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千亿元产业;奶山羊产业围绕“扩一产、抓良繁、上规模”,打造千阳良种繁育示范县和陇县、富平、乾县3个全产业链示范县,辐射带动11个基地县,推动羊乳产业全产业开发、全链条增值;设施农业围绕“抓板块、提标准、上水平”,以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为核心,打造6大设施板块,改造老旧设施,完善育繁体系,进一步扩规模、调结构、提产值;围绕“转方式、稳产能、保供给”,探索推广陕南生态养殖和渭北果畜结合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恢复生猪产能,实现自给有余、略有调出。(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三)做精区域特色产业。扶持猕猴桃、肉羊、茶叶、马铃薯、小杂粮、魔芋、林特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区域特色产业、百亿级农业产业强县和十亿级产业强镇。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一批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业局等负责)

(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目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分拣、冷贮、烘干、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提升入市品级;创建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强县,引导工商资本围绕二三产业,向特色农业主产区、优势区和产业园区聚集,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原料基地+产地初加工+园区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发挥国家级农产品中心市场作用,引导供销、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农垦、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改造升级重要流通节点和产区批发市场,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省邮政局等负责)

(五)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基础,依托乡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一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一批农村特色产业小镇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等负责)

(六)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条件,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关键环节,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数字乡村和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省邮政局等负责)

二、持续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七)加强规划引领。优化省级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打造渭北地区优质苹果、陕北山地苹果、六盘山片区矮砧苹果产业带和秦岭北麓、汉丹江流域猕猴桃产业带;打造陕南生态养殖、陕北肉牛肉羊和关中高端乳品产业带;加快建设关中西部设施菜菌、西咸都市设施农业、关中东部设施瓜果、延安山地日光温室、榆林大漠日光温室、陕南食用菌和棚栽蔬菜等六大设施板块,以及秦岭山区、渭北川道、陕北长城沿线三条露地冷凉蔬菜产业带。做精秦巴片区绿茶,做亮西咸片区茯茶,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负责)

(八)强化县域统筹。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县级主攻精深加工,建设产业园区;镇级突出冷链物流,配套初加工设施;村级抓好规模经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环节紧密相扣、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互联互通、普惠共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九)促进镇村联动。以镇(乡)为中心,加快产业聚集和业态创新;引导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支持农业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车间,实现精加工在县、初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负责)

三、加快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十)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发挥园区要素聚合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创建10个国家级、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5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50个农村特色产业小镇,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推动产业和资源要素向优生区、优势区聚集,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联结、多业态发展格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十一)培育多元融合主体。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社联企、企接市”,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充分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省级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00家以上。鼓励探索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元主体参与的融合发展模式。(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负责)

(十二)丰富融合业态类型。着眼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鼓励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种养结合、果畜结合、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直供直销、会员农业、创意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丰富农业业态,拓展农业功能。(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等负责)

(十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脱贫户)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将农户嵌入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增值收益。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四、深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和完善一批地方标准,分区域、分产业细化一批操作规程,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制度和生产记录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引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负责)

(十五)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建设集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为一体的陕西农产品品牌体系,集中打造苹果、猕猴桃、羊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培育茶叶、食用菌等国家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深化“三年百市”宣传营销行动,鼓励企业在主销区建立形象店、品牌店、直营店,建设陕西特色农产品网络展销馆,推广“互联网+品牌连锁店+绿色标准生产基地”模式,拓展特色农产品交易渠道。(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负责)

(十六)强化资源保护利用。支持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规模,加强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抓好秸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膜回收试点,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规模,加快推进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五、不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十七)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发挥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优势,依托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试验站、科技产业园区,建立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建设,攻克良种繁育、生物技术、农业节水、生态修复、农产品精深加工、循环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鼓励采取专利授权、委托开发、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推动技术成果快速就地转化应用。(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十八)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特点、不同类型的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办好全省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退役军人厅、团省委、省妇联等负责)

(十九)激发农村改革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好农民集体资产股权,因地制宜推进“三变”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拓展农村产权权能或抵押担保贷款,发挥县(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作用,支持权属清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林权和农业农村设施设备使用权等依法流转交易,加快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负责)

(二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梳理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经验,发掘乡村产业振兴鲜活事例,树立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典型示范县(区),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引领带动全省乡村产业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省农业农村厅、省广电局等负责)

六、切实强化政策制度保障

(二十一)强化组织保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二十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优先给予政策支持。(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税务局等负责)

(二十三)强化金融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乡村产业中长期信贷支持,提高商业银行乡村产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挥风险分担作用,支持乡村产业贷款担保。加大农业保险对产业振兴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允许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金融办、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保监局等负责)

(二十四)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工商资本到县、镇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加强工商资本跟踪监管,引导监督企业严格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权益。(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等负责)

(二十五)落实和完善用地保障政策。耕地占补平衡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省司法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负责)

(二十六)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各类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推进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深化农业农村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审支持政策。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加大科技特派员多元化选派力度,探索市场机制下利益共享机制,优化利益共享选派机制。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和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退役军人厅、团省委、省妇联等负责)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