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全面提升陕西文化竞争力

全面提升陕西文化竞争力

时间: 2014-07-02 08:34

省文化厅厅长 刘宽忍

  文化是民族之魂、时代之维、精神之旗,它传承文明、孕育价值、启迪未来,始终引领风气之先。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省文化产业迈入高速发展期,文化消费步入快速增长期,文化体制创新进入改革深水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从这一视角来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更是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和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既是文化的思想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文化引领风尚、增强教育功能、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一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举。陕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认真汲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深入挖掘和阐发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坚持教育和实践并重。要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采取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方式,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彰显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生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在心、外化为行,融入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格局。三是坚持示范带动与舆论宣传并进。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认知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在人们的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
  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激活提升竞争力的源泉
  发展文化事业既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依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省艺术馆、省图书馆,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需对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三是举全省之力办好第十一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先进文化、服务群众生活为主题,荟萃全国艺术精品,全方位展示艺术成果,切实促进文化交流,展现我省工作亮点。四是繁荣精品文化创作。着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投融资、政策理论研究等各类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人才,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围绕为人民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突出特色、潜心创作富有民族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五是激发公益性文化单位创造活力。稳妥推进国有公益性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服务能力,切实做大做强文化事业。
  三、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提升竞争力的空间
  近年来,我省积极创新探索,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园区、深度开发等文化资源转化模式,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2013年30个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文化产业增长26%、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标志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进入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抓好五个关节。一是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打造市场主体。坚持抓大不放小,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发展壮大创新型非公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以三星电子落户西安为契机,切实加强“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发挥好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辐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一核(大西安)、三带(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四板块(宝鸡历史文化产业板块、渭南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延安红色文化产业板块、汉中生态旅游产业板块),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实施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双轮驱动。策划建设一批包括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支撑、资源共享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形成产业集聚群。挖掘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创意业等传统产业潜力,积极发展动漫、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提升竞争力的效能    
  近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已组建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演艺集团等,构建了出版、影视、会展、演艺、旅游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生产。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是构建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政府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由单一管理国有文化单位向管理整个文化行业转变。二是构建文化政策法规和投融资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文化立法工作,制定公共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提高法制化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三是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与市场接轨,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加强图书报刊、演出娱乐等文化产品市场建设,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文化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建立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立体网络。规范文化行业管理,拓宽反映诉求的渠道。以文化策划咨询、演出等为重点,引导文化经纪等中介机构规范运作。强化对文化市场的动态监管,打造覆盖全省、上下联动、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四是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规范化、系列化和常态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依托文化资源大省优势,打造既富有陕西文化特质,贴近海内外受众需求、市场认可的强势品牌。大力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支持陕西演艺集团发展,鼓励省内文化企业同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合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