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9〕88号
时间: 2009-09-15 16:18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9〕35号)要求,省应急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各设区市、省级有关部门和直属机构认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经过下发通知、组建机构、会议部署、单位评估、实地调研、综合汇总、专家评审、修改完善8个阶段,完成了《“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中期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中期评估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中期评估报告》中的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仔细查找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快规划建设进度,努力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构建和谐陕西、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建设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省情、实事求是,着力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社会参与,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一)总体目标完成情况。

全省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演练工作有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监测预警系统有待完善、物资保障能力亟待增强、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相对缓慢等突出问题。

1. 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进展。

应急组织管理体系趋于健全。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截至2008年底,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均已成立了专职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全省107个县(区、市)中有62个县(区、市)成立了专职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其他各县大都明确了兼职办事机构;全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基本建立。省级涉灾部门实行定期灾情会商制度,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灾害应急体系;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均成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建立了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指导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我省结合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按照“四进”“五有”的有关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到2008年底全省基本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共编制各级各类应急预案7万余件。我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已经审议通过后全部印发。省级部门应急预案已编制印发96件,其余6件正在编印中。同时,着力强化市县两级专项应急预案的制订、修订和完善工作,增强预案的操作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市县两级预案的修订工作基本完成。

应急演练有序展开。“十一五”前期,我省按照国务院应急办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设区市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演练活动。通过演练锻炼了各级各部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水平,检验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

2. 应急管理基础项目建设工作进展。

应急预警监测系统全面强化。建立了覆盖各级各部门的反馈便捷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调整了监测指标和监测内容,有效提高了预防预警水平。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省级涉灾部门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核查灾情,开展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工作,积极开展危害辨识、风险分析、安全评价和隐患排查,制定监控方案,完善监控体系;全面实现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和早期预警工作有序开展。

应急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初步形成了快速响应、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队伍体系。成立了2支省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共360人;卫生、通信、电力、环保、国土、水利等领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33支,共2609人。在组建专业应急队伍的同时,各部门还加强了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应急工作的专家参与机制。各级信访干部队伍配备充足,人员强干。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公安机关组建了公安特警队,形成了由特警队、防暴队、巡警队等组成的应急处置机动力量,充分发挥武警部队在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作用。

(二)分类目标完成情况。

1. 自然灾害类目标。

减灾防灾、抗灾救灾有序开展。“十一五”以来,我省自然灾害频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减灾工作深入开展。

特别是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紧急动员、快速行动,及时核查灾情、紧急调拨物资,迅速安置受灾群众,合理安排救灾资金,有力、有序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保证了灾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2. 事故灾难类目标。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全省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年均下降了14.9%和9.7%,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事故总量指标和各项绝对控制指标。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较大事故同比减少。

3. 公共卫生事件类目标。

公共卫生防控有力。近年来,全省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和野生动物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炭疽等其他人畜共患病呈下降趋势。2008年更是取得了近10年来首次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突破性进展。

4. 社会安全事件类目标。

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过去三年来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和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总体上看,社会安全事件数量有所下降,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逐步减小。

(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我省森林火灾受害率目前控制在0.02‰,远远低于国家林业局 1‰的要求,超额完成了《规划》提出的0.2‰的目标;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水平超额完成了国家的规定目标;乡镇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以及省市县乡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符合国家的目标要求;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突发事件稳中有降,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基本能够应对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详见表1)。

(四)重点项目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规划》共安排了15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与国家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衔接的项目4个,争取国家支持的项目1个,国家规划要求各省必须建设的项目3个,提高我省突发公共事件综合能力的基础建设项目7个。15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8332万元,省上投资24195万元,地方投资6600万元,单位自筹5737万元。

三年来,各单位根据《规划》要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15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已编制完成,省应急办组织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专家评审。截至目前,15个项目中正按计划推动实施的有5个,占33.3%,其余项目进展相对缓慢,与《规划》进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详见表2)。

表1陕西省“十一五”前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略)

表2重点项目总体实施进展情况(略)

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从监测预警方面看,通过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开展风险排查活动,有效提高了全省监测预警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1. 初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

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隐患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抓源头,常预防”的工作原则,制定详细的排查方案,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对不稳定因素进行定期集中排查,及时发现苗头,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解决,有效化解矛盾。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2. 逐步完善监测预警网络。

全省各地和有关部门基本建立了反馈便捷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工作。关键行业和领域的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初步建立。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监测系统,重点加强了县、乡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了第二轮丘陵山区地质灾害核查工作,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截至2008年底,共完善和建立了9个危重地质灾害点的专业骨干监测点。

3. 建立了重大事件预警预测机制。

针对可能的突发重大事件,我省建立了覆盖面广、反应及时的联络员制度,强化信息报送、综合分析及预警预测机制。2008年5月至9月,全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实行奥运期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报告。2008年9月13日至12月3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全省“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下架及相关婴幼儿健康检查、治疗工作进展等事项向国家相关部门和省政府上报日报和周报,并以专题信息等形式上报和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做到了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4. 震情监督预测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运行的陕西省数字测震台网由1个台网中心、31个固定子台、7个流动台站组成。台网对全省及周邻地区可监控ML≥2.5级、关中及陕南大部分地区可监控ML≥2.0级、西安市及周邻地区可监控ML≥1.5级地震。已经建成数字强震动台30个,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强震台站产出的数据信息为我省境内地震烈度区的划分提供了重要基础参数,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5. 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系统部分建成。

全省放射源数据库项目、电磁辐射污染源申报登记项目、伴生放射性矿普查项目已实施完毕;由西安市安监局投资200万元的重大危险源远程视频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已通过专家验收,即将投入使用;城市放射性废物自动化监控系统项目已部分完成;重点核辐射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全省地热水放射性调查等项目尚未完成。

6. 监测预警能力有所提高。

我省各地、各部门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早作准备,及时完善工作预案,强化工作措施,力争将社会安全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在省应急办的积极组织协调下,省级各涉灾部门加强了工作联系,加快了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二)从信息与指挥方面看,省、市、县三级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健全,省级综合应急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综合以及专业应急指挥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成了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

1. 应急指挥系统比较完善。

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较为健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均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组织管理机构。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2008年底,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陕西省减灾委员会”和“陕西省减灾中心”。省级各部门都建立了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指导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省应急平台已初步建成并发挥作用。已经完成省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试运行,主要实现了视频图像系统、语音调度与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基础应用系统、综合保障系统、应急综合应用系统等功能;实现了与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及29个省级部门的互联互通,可以进行视频电话会议,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在应急值守、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显著成效。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三大类省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2. 专业应急信息系统趋于完善。

着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到2008年底已有61%的行政村(社区、街办)至少有一名灾害信息员。省、市、县(区)公安指挥中心都建有应急指挥支撑体系,各地依托“金盾工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网络传输体系。省、市、县、乡四级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村级设有专门的疫情信息人员。

(三)从应急队伍建设方面看,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1. 骨干队伍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公安机关均组建了公安特警队。武警总队结合地域特点,建立了关中、陕北、陕南3个处突反恐协作区。省军区着眼应急应战要求,调整优化民兵预备役部队布局结构,加强了应急和勤务保障队伍建设。

2. 应急专业队伍基本形成。

矿山救援队伍建设进展显著。我省有矿山救援队伍20支、指战员815名,担负着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任务,其中有13支队伍通过了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中央和省属非煤矿山企业均已建立了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由医疗、疾控和卫生监督专业人员组成的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建成,全省107个县市区中有98个县市区成立了医疗专家咨询委员会。交通厅完成了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整组工作,人员规模达8720人。依托省消防总队西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吸收地震结构、地震监测预报、防危险品、医疗等领域70名专家组成了陕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大大增强了地震灾害救援能力。

3. 应急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省应急委聘请了5名专家作为应急管理高级顾问。按照突发事件四个类别和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职业中毒和化学中毒等方面300多名专家的全省应急专家库,成立了陕西省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各设区市和省级有关部门按照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和行业特点,分别聘请了专家,充实了应急管理专家库,有力的促进了我省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依托省红十字会和团省委,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志愿者募集活动。全省应急志愿者队伍达2万余人,广泛参与消防、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活动。全省志愿者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从应急物资方面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趋于健全,投资力度显著加大,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储备品种相对齐全、调运快速便捷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

“十一五”以来,省级财政筹措资金700万元,用于10个设区市和23个县级救灾仓库建设,并对建设情况进行了督促落实,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储备品种相对齐全、调运快速便捷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重点加强了抗洪抢险、消防特勤、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公安出警、医疗救护等应急队伍的装备建设。2008年省防总新增价值133万元的防汛物资,使全省储备总价值达7638万元的各类防汛物资。交通部门配足了防滑沙、融雪剂、铁锨、沙袋及各类标志牌,做到物资分布合理、准备充足。省上通过政府采购,加工制作了价值650万元的救灾棉衣被,对全省救灾帐篷和棉衣被的储备进行了调整,投入370万元采购睡袋10000个、救生衣5500件、折叠床5000个、净水器1000个,使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更趋合理。加强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储备,使省级肉类储备达到4000吨,省级食糖储备达到500吨,市级肉类储备达到3475吨。

(五)从应急通信方面看,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及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和地方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公用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一是通信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公用通信网络安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事件监测手段得到改善,跟踪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各电信运营公司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应急管理工作,并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通信畅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总结抗震救灾经验的基础上,投入了一定资金完善网络装备,提升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联通公司还在地震后新增了10套VSAT设备。

二是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西安机动通信局作为专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现有员工36人,配置有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传输、短波电台、程控交换、应急发电车等各类应急通信设备66台(套)。省应急办、省防汛抗旱办、省环保局、省电视台、咸阳市公安系统及省电力、能源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已将卫星通信列为应急通信保障手段。

三是应急通信设施比较先进。公安系统初步建立了省、市两级联动的指挥通信系统及声像传输控制平台,并上连公安部、省应急办。全省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各设区市、县及周边地区的350兆集群通信网,省公安厅正在着手开展全省集群系统联网工作。新采购的“动中通”通信车正在安装调试,近期即可交付使用,与大型指挥车、卫星通信车配合,可以较好地完成应急突发现场的通信保障。省市两级已建成基于IP、专线方式的两套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声像控制管理平台,2008年初省公安厅建成了专线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依托该系统建成省市两级视频指挥通信系统。陕西电信建有30路的应急VSAT网络主站一个,配有3套VSAT移动站,并给西安机动通信局、市县电信局配有海事卫星终端。陕西联通2008年新增应急通信车一辆,车载900M6载频BTS1个、1800M12载频BTS1个、GSM移动式拖车基站31台。

(六)从紧急运输方面看,建立了应急交通运输保障体制机制,应急交通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为我省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

一是应急交通运输保障管理机构健全。交通、铁路、民航等单位分别成立了专业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形成了相关系统间的协调协作机制,应急交通运输管理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二是建立了空中紧急运输保障机制。民航西北管理局充分利用现有空中运输资源,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或突发事件,能够有效调动辖区空中运输资源,尽快组建省内空中抢险力量,保证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展开。

三是公路、铁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公路交通应急运力储备充足。全省共储备符合条件的客运车辆1636辆、座位数59858个,货运车辆12514辆,为我省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西安铁路局树立“大运输”理念,积极实施以陇海为主轴、以宁西、侯西为两翼的运输组织战略,采取一系列举措,深挖运输潜力,在搞好自身安全运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铁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同时,大力支持当地应急管理工作,积极组织救灾物资运送,协助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处置突发事件。

(七)从培训演练方面看,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省级应急预案全部演练完毕;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有效扩大了应急工作的社会参与面,提高了全社会的应急能力。

1. 积极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加强应急人员培训。

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进行各类应急预案演练2300多次,25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全部演练完毕,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及社区普遍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2008年4月组织召开了全省应急演练工作研讨会,系统总结和安排部署了应急演练工作。

同时,全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每年召开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总结、部署应急管理工作;省应急办专门组织相关机构负责同志,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培训班,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在全省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及社区全面开展了地震应急科普知识及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培训;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先后组织了《规划》编制、应急平台建设、科普宣教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 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科普宣教活动,有效增强了公众应急意识,提升了公众的应急能力。

省应急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组织编纂出版了《陕西省公众应急指南》,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作到城乡居民每户一册。二是摄制应急管理专题片《有所准备》,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三是结合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全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

同时,省级各工作部门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培训班、讲座、宣传画、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应急知识宣传活动。2008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利用配发的《避灾自救手册》和挂图及应急减灾系列丛书,在社区、农村和学校积极开展减灾知识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减灾意识,提高了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省国土资源厅及时下发20万份《地质灾害预防指南》宣传活页,宣传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八)从科技支撑方面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应急管理科技支撑项目按计划有序实施,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和辅助决策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配备大量实验设备。我省利用2006年、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分批次加强了市县两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装备。为10个设区市、107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分别按照每市60万元、每县市区36万元的标准配备各类实验室装备,大大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检测能力。“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省财政专门安排了2000万元用于全省县级实验室设备购置,大大提高了县级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此外,我省放射性废物库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配套实验室已经建成,库内设备设施已全部安装到位。

科技支撑项目有序实施。通过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将全省各类应急信息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同时将这些信息直观地显示在电子地图中,为应急指挥、综合协调、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等提供综合信息和辅助决策工具,并实现了与国务院以及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九)从恢复重建方面看,“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迅速启动各级救灾应急预案,处置果断、高效,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灾区重建有序推进。

作为“5.12” 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赈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大了资金和人力投入,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灾情核查及赈灾工作。2008年全省共下拨各类灾民救济款26.968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8.574亿。省级涉灾部门先后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核查灾情,开展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到2008年底,农村居民地震灾害重建户中已竣工11.1861万户,占重建任务总数的92%,剩余部分将在2009年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十)从应急管理示范方面看,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和各级政府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全省第一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已经建立,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实施效果较好。在运营初期,交通部门就制定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和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做出详细规定。设置了目前最先进的监控系统及监控室,随时观测隧道内运营情况;签订了安全保畅协议,守卫隧道安全;建立了消防应急中队,采购消防车辆,确保隧道内火灾等事故的应急到位;设立了安检站,对运送危险品的车辆进行检查、分流,从源头上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是在华县建设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约79000平方米、可安置3万人,能满足安置人员7—10天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我省其他地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树立了标准。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资金筹措与管理。

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可用财力有限,特别是县级财政大多属于“吃饭财政”,资金筹措难度较大,各级政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认真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机制,加大了本级救灾资金的投入。省级财政已将应急工作管理经费纳入了预算。

一是自然灾害应急资金保障有力。“十一五”以来,我省共下拨灾民救济款31.9272亿元,其中省本级和各市配套资金9.3404亿元,中央资金22.5868亿元,与往年相比有一定增长,使灾民救助标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安排突发灾害和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资金1220万元,渭北绿色优势果业区人工防雹增雨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资金416万元。每年安排省地震局专项经费基数200万元,用于全省防震减灾项目运行经费补助。资金及时到位,有力地保障了我省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应急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是事故灾难应急专项经费安排及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上及时安排应急资金。2006年镇安金矿“4.30”溃坝事故发生后,省财政及时安排应急资金300万元。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安排抗震救灾应急资金1.37亿元;“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及时安排应急工作经费721万元,有力地保证了突发事件得以顺利处置。

三是公共卫生应急资金大幅增加。省、市、县三级财政均加大了公共卫生应急资金,特别是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投入力度。2007年,省财政及时拨付农业厅疫苗配套经费900万元。2008年,全省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5202万元,其中省财政拨付3440万元。国家林业局陆续下拨我省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每站40万元)的建设经费400万元,目前经费到位的监测站正在积极开展招标和基本建设工作,对提高我省野生动物监测能力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宁强、洛南等80多个县建立了强制免疫反应死亡补偿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

(二)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与制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有关领导同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或亲赴应急处置一线,研究部署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应对工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连续四年召开了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要领导到会讲话,就应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应急资金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一是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用款单位均开设基本建设专户,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二是在资金拨付上,实行“按计划、按预算、按基建程序、按进度”拨款的“四按”原则;三是与省稽办、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联合,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省应急办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 “四进”“五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即应急管理要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且每个单位必须要有应急预案、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队伍、有物资保障、有科普宣教,有力地提升了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十一五”前期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相对于《规划》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而言,存在进展较慢,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缓慢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应急组织管理机构还不够健全。尚有部分市县没有成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人员编制未能落实到位,不能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还未成立,在全省市县中,只有榆林、商洛两市和志丹县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导致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指导、协调上仍然不够顺畅,削弱了事故现场抢险救援的处置能力。

二是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应急预案的编制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单位和部门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认识不够,进展较慢,部分预案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应急预案演练工作还不平衡。总体来看,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单位演练活动开展较好,效果较为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应急演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部分演练工作还存在技术含量不高,部门联动不够,与应急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四是面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事故灾难,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等没有形成共享机制。

(二)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全省多数市县尚未将卫生应急经费、食品安全应急经费、动物疫源疫病监控经费等列入政府年度预算。受资金未能落实等原因制约,15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0个进展缓慢,部分市县迟迟不能建立专职应急管理机构,个别应急队伍人员不足、装备不够、手段不强,特别是专业处置力量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应急救援能力较为薄弱。应急通信装备滞后于公用通信网的发展,更新改造资金匮乏;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结构和品种有待优化。

五、“十一五”后期面临的形势及推进《规划》顺利实施的建议

(一)我省应急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复杂多变,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应急管理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1. 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增大。

我省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南北跨度大,气候变化多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上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易损性,使我省成为一个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中强地震呈活跃态势,旱灾、低温冷冻、洪涝、风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森林火灾、沙尘暴、雷电、地质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频发,给我省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2. 安全生产仍存在众多隐患。

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能源、资源、运输供给长期偏紧,受利益驱动,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比较严重,地方和企业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安全事故灾难发生的风险较大。煤矿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引发的污染事故有所增加;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矛盾加深,环境事故隐患增多;城市生命线工程日趋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公共设施和特种设备事故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较多。

3. 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

随着人口以及食品药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重大疫病流行以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对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及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重特大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突发动物疫情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传染性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出现的甲型流感、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其他中毒案件未能杜绝,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中市场秩序混乱、源头污染严重、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仍有发生,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增加群众的心理忧虑与社会恐慌。强化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特别是避免重大疫病爆发、有效应对和防止“三鹿奶粉”之类事件,已成当务之急。

4. 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下滑与就业困难加剧,加之我省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矛盾、摩擦和冲突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是农民工返乡和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相当突出。截至2008年底,我省外出农民工提前返乡者已经超过62万(不含正常回乡过春节者),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4.0%。全省2009年有24万毕业生,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近6万名,加起来约30万名,而同期在西安人才市场注册招聘的单位却较上年减少了6%,发布的职位信息减少了14%,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二是群体性事件高发,社会不稳定隐患增多。由企业改组改制破产、工资福利养老金、农村征地城市拆迁、非法集资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上升,加之群众维权意识增强,各类信息通过网络不断扩散、传播,甚至扩大,导致政府信访任务不断加大,社会不稳定隐患增多。

三是刑事案件总量高位徘徊,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侵财类犯罪案件比重加大,绑架、劫持人质等严重暴力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低龄化、低文化程度犯罪趋势明显,流动犯罪日趋增多;涉外突发事件虽有所减少,但引发的原因错综复杂,处理难度增加;金融突发事件虽整体呈平稳下降趋势,但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重大经济犯罪屡有发生,处置不当易演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失业者急于寻求工作和投资机会的信息,大肆开展非法传销活动和非法集资活动;受国际恐怖主义日趋活跃的影响,恐怖活动对我省公共安全的现实威胁依然存在。此外,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若有不慎,极易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快《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要求,全面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组建设,人员编制要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

二是加快建设协调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重点是健全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机制。

三是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重点是提高应急预案的覆盖率,强化应急预案管理,通过深入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来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是重点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全面落实10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大力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形成物资统一调配相互协商协调的长效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重视科技支撑和应急产业发展。

五是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公众应急指南》应做到每户一册,利用电视台、电台和相关网络、报刊等媒体开展应急知识宣教活动,全面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培训,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以“四进”“五有”为基本要求,建立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体系。

2. 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应急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物资配备,争取在年内尽快实现所有市一级应急工作机构的专职化,调整充实各级应急队伍,不断提高各级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

二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除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投资外,可吸引企业、民间机构投资,利用社会捐助和银行贷款,还可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尽快启动未开工项目,加快在建项目进度。

三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行业、单位的资金扶持力度。财政困难地区和经费严重短缺的部分单位应急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依靠其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只有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行业、困难单位的资金支持力度,或在安排重点项目时向其倾斜,减少甚至免除其自筹经费比例,才能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保障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

3. 建立健全督办制度,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针对“十一五”前期存在的机构不健全、资金落实难、项目进展慢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各相关部门和市县要对照检查,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省应急办作为《规划》落实工作的督办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督办制度。对于工作得力,《规划》落实较好的部门和地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确因工作人员或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工作受到影响的要通报批评,并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