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贯彻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贯彻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7〕28号
时间: 2008-06-26 00:00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科技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商务厅、省信息产业厅等六部门提出的《陕西省贯彻〈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实施细则》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陕西省贯彻《关于推进县(市)
科技进步的意见》实施细则

省科技厅 省编办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商务厅 省信息产业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4号)精神,进一步做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我省的实施工作,提高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发挥科技进步在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细则。

一、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

1、县(市)科技工作是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把科教兴陕战略落实到基层的重大举措。全面推进县(市)科技进步,对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县(市)科技工作要以富民强县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为主线,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带动,支持企业开发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二是通过试验示范,积极为企业和农村引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科学技术;三是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机制,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体系,培养技术人才、科技示范户,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意识和务工技能;五是培训科技管理人员,提高基层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二、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3、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继续做好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保产增产技术研究的同时,县(市)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来。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引导省、市、县三级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参与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以资金、技术入股;重点扶持“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型科技示范企业,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通过星火计划以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与保障技术研究、装备制造业等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计划,绿色果品与食品安全、高效畜牧业、主要粮食丰产技术工程等重大科技产业培育专项计划,积极组织产学研力量,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为县域农业产业化提供成熟、实用的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积极支持县(市)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县(市)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县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组织技术、管理专家为企业提供诊断咨询,解决疑难问题。协助企业组织科技项目,争取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项目招商引资和科技交流活动,增强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合作能力。实施科技兴贸和“走出去”战略,扩大县(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综合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对县(市)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出口企业自主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各县(市)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5、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组织条件成熟的县(市)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对列入国家计划的县(市),省市给予配套支持;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资金,采取奖补结合等方式,重点支持10个左右县(市)实施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优势特色的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实现民“富”县“强”。

6、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市场机制建设适合当地产业特点的专业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县域技术市场、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鼓励这些组织与省内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金融投资机构、各类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县(市)企业提供技术集成、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合作交流等服务。在全省推广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科技服务110等成功模式和经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省科技、财政部门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各设区市要给予相应支持。

7、加强县(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切实加快县(市)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省上每年重点选择20个左右县(市),通过政府采购,为县(市)提供信息化必需的设备,各设区市也要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县(市)要整合、开发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实现县(市)与国家、省、市科技信息网和技术数据库的联通,发挥技术信息“中转站”、“二传手”的作用,提高为企业、农村科技服务的水平。

8、开展科技培训,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从农村知识青年、复转军人、基层干部中选拔培养一批能起示范和技术指导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省科技厅在实施“科技培训计划”中要按照服务产业、注重实效、部门联合、分类实施的原则开展科技培训,一方面加强对县(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借鉴县(市)管理工作成熟的经验和科学可行的模式。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时需要开展培训工作。县(市)科技管理部门要有科技培训专项计划,聘请专家对技术带头人、示范户等开展培训。

9、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和社会教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教育,吸引科技专家投身于科普事业,大力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通过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对伪科学的辨别力,提高广大群众接受实用新技术的能力,引导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走上富裕之路。

10、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小城镇和社区建设中规划与管理的科技水平,促进各种生产与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中的新技术应用。促进各种减轻自然灾害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小城镇的综合功能。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减少并充分控制各种污染。加强生态建设中新技术成果的应用,遏制生态恶化,不断改善生态与环境状况。依靠科技提高公众的卫生与健康保障水平,搞好流行性疾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围绕“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成果,提高新农村建设中的技术水平。

三、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保障措施

11、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保障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各县(市)要把科技投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予以保证,必须把科技研究与应用发展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科技研究与应用发展费用数额达到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其增长幅度不能低于同级年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鼓励有条件的县(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逐步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每年增加的幅度要高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省科技厅在实施区域科技能力建设专项计划时,集中力量,每年重点扶持一批县(市),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各县(市)要从经费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要规范县(市)科技经费的使用范围,科技项目经费不得挤占和挪用,管好、用好科技资金,确保科技投入的安全、高效。

12、建立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按照“健全机构、加强队伍、转变职能、提高能力”的要求,提高县(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要把懂科技、善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员配备到科技管理部门任职,充实科技管理队伍,做到机构稳定,人员精干。乡镇要高度重视科技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市)科技工作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类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和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结合。

13、切实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予以重视和支持,真抓实干,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科技工作。充分发挥县(市)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县(市)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定期研究科技工作。切实做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把科技研究与应用发展费用的落实情况作为县(市)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