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10年)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陕政发〔2006〕40号
时间: 2008-06-26 00:00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各部门在贯彻执行《规划》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序 言

陕西是我国科技教育资源相对雄厚的省份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各类民口科研机构1061所,国防军工科研院所33所,普通高等院校76所,军事院校9所。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7人。陕西学科门类齐全,共有142个专业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位居全国第四。其中工科43个,列北京之后位居全国第二;医科15个,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三。

“十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坚持“面向、依靠”、“创新、产业化”方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层次安排部署,突出新产品研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条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共登记省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913项,申请专利15666件,获授权专利8388件。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等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过去6年来全国该奖空缺的局面。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完成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持续快速发展,一批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全省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362家,在孵化企业1020家。关中星火产业带建成国家级星火密集区3个,省级星火密集区19个,实施星火项目上千项,加速了乡镇中小型企业的科技进步,培育了一批星火龙头骨干企业。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0962家,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随着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科技工作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工作环境和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科技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强。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资源集成和整合不够;科技工作和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慢,形成主导产业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递减,而技术创新的作用将明显上升。目前,我省经济已步入发展快车道。要保持全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制定《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也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发展的全面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为2006~2010年。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

2.目标任务

围绕建设创新陕西的总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立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显著增长。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前10位,累计培育400个以上陕西名牌产品、3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产品,培育出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世界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使我省从全国科技大省迈向科技强省。

“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要围绕上述目标,集中力量、集成资源、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全面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即:在10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在重点企业和行业支持建设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形成我省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重点支持建好50个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到“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基本原则

(1)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突出应用研究;

(2)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突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3)坚持重大集成创新与单项技术突破相结合,突出集成创新;

(4)坚持寓军于民和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相结合,突出军民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坚持增加人才总量与优化人才结构相结合,突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创业人才的培养。 

二、重点领域及重大科技专项

1.装备制造领域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陕西是全国三大制造业基地之一,在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省装备制造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制造过程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要通过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能力。

重大科技专项:

(1)精密数控机床。

数控磨床、镗铣机床、数控车床、大型精密复杂部件及刀具;专用数控系统开发;石油化工装备的大型化和高速化关键技术;微机械技术;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信息技术服务体系,重点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

(2)汽车与工程机械。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轿车和重型汽车,提高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平;汽车数字化及自动化关键技术,汽车电子产品;汽车及工程机械关键部件研究开发;智能化工程机械开发。

(3)特高压输变电设备。

特高压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电抗器系列产品开发;800kV直流输电换流阀、干式直流套管,6英寸晶闸管;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相关材料开发;大型壳体、机构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

(4)专用设备。

研究开发仪器仪表、电力电工、防尘除尘、数字化家电、高速平缝机、电动燃油泵、控制阀、新型半铁式空芯电抗器等。

2.能源化工领域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陕西煤、油、气储量丰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但开发利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相关人才,安全生产状况严峻。应按照国家能源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强技术与管理创新,集中力量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优势产品,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大科技专项:

(5)提高石油和煤炭采收率。 

陕北低渗超低渗油田保水开采提高采收率技术;采油、采煤污水处理及回用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油田开采中含油废水处理技术;预防采煤渗水坍塌技术。 

(6)煤油气转化及综合利用。

甲醇、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大型化工产品深加工技术;炼油厂污油泥、废渣的环保处理技术;煤焦油综合利用技术;盐气共采技术;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煤液化气化技术;炼油及化工厂污水处理回用工艺研究。

(7)可再生能源开发。 

新能源技术,太阳电池制造技术及组件,太阳电池系统技术;大型风能发电设备及技术;

生物质能技术及生物质替代燃料开发。 

3.新材料领域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技术是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交叉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技术经济价值。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省的基础,大力发展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重大科技专项: 

(8)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 

钛合金材料、镁合金材料、锆合金材料、硅材料制备及深加工技术;高性能钼金属材料及其制品;贵金属材料,微孔金属材料,耐热钕铁硼永磁材料;新型医用钛合金及其医疗器械产品。 

(9)复合材料。 

新型低密度轻质高强金属基(铝基和镁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铜基功能材料及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基复合材料;金属表面处理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和结构陶瓷材料及其产品;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高耐久性混凝土。 

(10)节能材料与技术。 

新材料成套技术及装备;新型发光材料及器件;光电材料;超导材料;新型电池材料技术;节能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生态水泥成套技术装备;节能型复合墙体材料;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 

4.电子信息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目前是拉动陕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主要包括金融等战略性信息应用系统、无线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技术、高效率性能计算机技术、高可信软件生产体系、智能信息处理与认识科学技术。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大科技专项: 

(11)软件开发。 

开放式操作系统和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系统软件;中间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片载操作系统等嵌入式软件产品;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教育软件、企业管理软件ERP等软件产品;软件开发工具、评测工具;软件外包平台技术。 

(12)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数模混合电路设计;ASIC/SOC核心芯片设计,微内核技术;IC卡系统集成及模具制造技术;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及检测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装备开发;晶体生长成套技术装备;单晶硅、多晶硅生产技术;射频识别系统开发,光电非接触测试技术。 

(13)通信设备。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设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交互式网络电视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音视频与多媒体技术,宽带IP应用软件及设备制造;交通智能控制、管理技术及产品。 

5.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主要包括天基信息网络与安全技术、空天载荷及其应用技术、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空间安全与防御技术。陕西是我国唯一集航空科研、设计、生产、试验、测控、试飞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航天动力主要研发生产基地。要加快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航空航天产业。 

重大科技专项: 

(14)民用飞机关键技术。 

支线飞机(ARJ21、新舟60等)、无人驾驶飞机和通用飞机的设计制造;争取大飞机国家立项和预研启动工作;新型发动机开发。 

(15)航空航天关键部件及装备。 

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载荷及其应用技术,航空、航天动力技术,卫星有效载荷,航天器控制,导航定位、民用卫星遥测遥感应用系统,计算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特种材料。

6.现代农业领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省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生态与环境矛盾严峻,严重制约农业发展,这个基本省情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重大科技专项: 

(16)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强化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体系建设和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完善良种推广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统一供种率达到95%以上。 

(17)高效畜牧业养殖。 

以肉牛、奶牛、奶山羊、白绒山羊为重点,采用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提高家畜良种选育及快速扩繁技术水平,提高不同生态区农村肉牛、奶牛适度养殖规模,并建立规范化养殖小区。加强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旱牧草新品种,提出高效栽培及综合配套技术,研制牧草加工工艺和设备。 

(18)优果工程。 

围绕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在现有品种基础上进行改良和选育,提出绿色果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指标,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果品生产综合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投入降低到30%以下。 

(19)主要农副产品深加工。 

以粮、果等农副产品为主,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 

7.生物技术领域

我省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开发生物技术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工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加强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 

重大科技专项: 

(20)特色生物资源开发。 

以蚕桑、食用菌、茶叶、干果等特色资源为主要对象,进行品种选育及栽培加工工艺、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21)主要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 

研究主要农作物、果树、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构建主要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创建适合陕西省特点的主要病虫害预报系统,提出农作物灾害预防技术对策。研究主要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建立畜禽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平台和示范区。 

(22)新型生物农药和肥料。 

提高微生物农药的研究水平,筛选新型高效杀虫、杀菌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加强植物源农药的深层次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争在仿生合成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生物转化,研制系列微生物菌剂、生物肥料制作技术及工艺,研制大田农作物以及经济植物专用肥料。 

8.现代医药领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也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省医药科技力量雄厚,但新药研发缓慢,低水平重复严重。要以创新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以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医药工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大科技专项: 

(23)重大疾病防治。 

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展人畜共患病的早期诊断试剂盒、疫苗开发及预防技术的研究;开展重大传染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出血热、生殖系统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开展食品安全和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不断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24)重大新药及生物医药材料创制。 

研究化学药和生物药新药设计以及药物大规模高效筛选、制备和成药性预测关键技术,探索药物研发新途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促进组织修复、人工器官替换、药物传递取得应用;加快生物芯片、人血代用品、脂质体技术、类人胶原蛋白等研制,并尽快应用于临床;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控释材料及基因治疗载体材料取得重大进展。 

(25)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中药新药研发。 

开展名优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与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有效解决我省在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栽培过程中品种退化、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开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9.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

我省缺水严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环境不断恶化,主要河流洪涝灾害严重。要以节水、循环用水、水土保持和防治污染为重点,优化配置水资源,留住天降水,控制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和科学用水,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重大科技专项: 

(26)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技术。 

汉江、渭河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区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高耗水企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技术与设备;节水灌溉及设备开发。 

(27)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 

重点开展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的集成系统,实现生态住宅小区、城市公园、绿化灌溉、洗车等污水利用资源化,实现高效低耗、短流程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形成分散式污水再利用新模式;城市和建设中垃圾处理利用技术及工程示范,实现垃圾分类、焚烧、生物发酵处理、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28)清洁生产。

黄姜等生物素提取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及示范;造纸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绿色制造技术示范;制造业节材、节能技术;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 

(29)安全生产。 

交通调度系统、电力监测调度系统、煤炭安全监控系统及大型设备的在线检测系统。临床前药品的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及技术措施的标准制订;建立预防、处置、救援的决策和生产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生物技术应用规范及检测、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救灾技术体系。 

10.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

目前,我省城镇化率为30%,已进入快速城镇化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普遍展开。但城乡区域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差异悬殊,发展不平衡;城市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能耗大,污染严重,生态负荷严重超标,建筑物基础设施寿命过短,更新过快;城市运营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拥堵严重,信息化和动态监测能力不强;一批文化遗产和历史大遗址遭到破坏和威胁。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迫切需求方方面面的科技支撑。要以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规划、大遗址保护和建立数字化城市为重点,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建设卫生、节能、环保、文明的现代城镇。

重大科技专项:

(30)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规律与模式、科学布局、城镇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途径、方式、技术措施、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建筑节能、建筑业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绿色建材产业、交通发展环境和地下空间利用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通过建立试验示范区,促进传统城镇建设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变,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三、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要在继续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突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选择一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探索性强、能开辟学科新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进入国家基础研究行列,力争涌现出若干名具有国家相关领域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若干项能引领学科前沿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确立陕西在全国基础研究中的地位;鼓励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科学探索,增强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重点领域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和积累,加强我省在生物、黄土等领先领域的研究。

重点研究学科及方向: 

1.化学与化工科学

煤、油、气的综合高效利用化学机理、应用方法及污染排放控制方法;各种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各种化学物质的分析与合成;化学工业和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过程、机理、控制和处理,以及对环境的修复原理;“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 

2.材料科学

新型信息功能光电子材料、陶瓷材料、智能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以及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金属及合金材料的分析与制备;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特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高性能环保及水处理材料、新型节能材料的分析与制备。 

3.机械制造、工程科学

具有陕西优势和特色生产领域的先进装备设计理论与制造;装备模块化制造关键理论;有明显应用背景的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制造;清洁型、节能型机电产品的优化设计理论与制造;

能源安全开采和科学利用;资源循环科学理论与废弃物再资源化;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新成矿理论及与成矿、控矿有关的构造、地层等基础研究;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理论。 

4.信息科学

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关键理论;自然和谐人机交互理论;网络与移动计算;基于网络驱动的产品设计及数字制造;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交叉理论;高性能、低功耗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射频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化;系统芯片(SoC)设计与测试;信号处理及光通信、光交换;信息控制等。 

5.农业科学

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分子遗传学;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利用;植物重要病虫害成灾机理及可持续控制;新型生物农药及其与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生长、发育调节机理;主要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及疫病控制。

6.生物及医学科学

公共卫生、精神、心理性疾病的致病机理及防治;重要传染病的预警与防治;高危疾病的致病机理、防治及康复;治疗重要疾病的新型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生物芯片、生物技术疫苗;基于生物技术的陕西主产药材的品质控制及药物原创。 

7.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他科学研究与重大工程、重要经济社会活动相关的数理科学研究;与陕西主要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地理地质学研究;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重要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为对象的创新理论研究等。 

四、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创新平台建设

1.组织实施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为了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落实省委十届八次会议提出的2006年是我省项目建设年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市场的急需,以2005年全省科技项目普查征集的1290个科技项目为基础,筛选确定100个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分批启动实施,促进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支持的重点产业技术领域是我省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先支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和我省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和在重点科技产业园实施、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的项目。

遴选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原则是:

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属于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及技术领域,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具有重大影响,辐射带动作用强;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

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具备独立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技术及产业基础好,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良好,管理规范科学。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立项前科学评估与决策,实施过程中责任明确的执行监督与分层管理,项目完成后严格的绩效考核与验收管理制度。

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所需的资金,按照“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主导,多元化投融资为支撑”的原则,省上设立重大科技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努力为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

2.组建10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今后五年,在抓好两个工业研究院的同时,在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围绕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组建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推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科技项目工程化和产业化。在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要以资金、设备为要素,突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社会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把中央在陕科技资源和我省科技资源,集中到关系我省全局的高技术领域和社会公益领域,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格局。

3.建设50个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产业园区是产业和技术、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在以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领头雁和辐射源的作用。今后要围绕我省三大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在现有高新区的基础上,通过改建和新建,在全省建设50个科技产业园。通过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关中率先发展的要求,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加快咸阳、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铜川新区和22个星火密集区的建设。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新的产业群,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把关中“一线两带”建成全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培育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

根据陕北跨越发展的要求,以能源化工、循环经济、退耕还林还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园或示范基地。

根据陕南突破发展的要求,以中药现代化、茶叶等名优特产品开发、蚕丝及丝织品开发、生态旅游、再生能源、军民融合开发民用产品为重点,组建一批科技产业园。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做大做强。这些产业科技园,要不断疏通对外交流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陕南经济尽快融入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圈,实现突破发展。

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人才、资本,促进创业的支撑,是我省科技优势的重要体现。要实现本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构筑国内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支持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发挥其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围绕10个重点领域,抓好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我省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提供工作平台。依托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支持兴办各类专业协会,形成有机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科学数据、实验动物等为主,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平台。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专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行业技术协会等的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建设以提供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技术交易、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人力资源等服务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五、科技体制改革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加大科研院所改革力度。大力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高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整合科技资源。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创新为支撑,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要素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调整省上各类科技计划实施机制,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省上有关科技计划要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项目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参与,鼓励企业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重大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特别是鼓励大型企业或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促进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重视和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适应中小型企业创新需要的投融资机制,营造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构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整体推进技术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技术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和要求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通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转制科研院所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推动转制科研院所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主要是从调整科技力量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入手,通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社会公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队伍,使公益类科研机构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自身得到较快发展。通过政府调整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改变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结合。在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前沿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基地。

3.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利益创新机制,形成军民两大研发体系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以军民两用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项目为突破口,实现军民优势集成。

4.发挥地区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省内区域创新体系制订省内区域科技发展规划,促进省、市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指导和协调建立以地方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坚持以优势项目、特色基地、支柱产业为龙头,通过技术指导、创业孵化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示范,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六、市县科技工作

市县科技工作是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县科技工作得到了显著加强,在推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县科技工作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促进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积极组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服务和各类人才培训;建立健全技术经济协作网;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市县科技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市县科技进步、创新的考核制度和统计、监测体系,做好科技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科技先进市县活动。省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全省科技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做好市县科技工作的指导协调,加大对市县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开展县(市、区)党政领导履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省市县联动,凝聚全社会科技力量,形成全省科技工作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创新型陕西团结奋进的新局面。 

七、政策措施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实施“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领军作用,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优越、特殊的环境。加大对两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新世纪“三五人才”等拔尖人才的政策配套和资金资源投入,为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为拔尖人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健康保障环境,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结合我省人才特点、项目需要和使用目标,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对人才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和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创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地输送各类人才到发达国家接受高层次的专业培训。着力调整人才结构。根据全省经济布局和专业构成,加强和稳定第一产业人才队伍,改善第二产业人才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人才数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积极推进与科技人员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激励分配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各单位主导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将人才的贡献与收入挂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进一步树立“人才强省”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已经发布的关于吸引、培养人才的有关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省创业。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把陕西建设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集聚高地。

2.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新机制和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鼓励高新区和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采取多种形式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创业基金(风险基金)或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加速制订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类投资主体,在我省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境内外上市直接融资;充分利用西部产权交易所已经形成的区域性产权市场优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产权转让、项目融资、投资策划等专业服务,同时创造条件进行非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交易试点工作。有条件的行业可以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建立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扩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

对于综合性的高技术重大工程项目,争取国家政策银行增加科技信贷规模,给予重点支持。

利用兴办合资企业、争取国际政府间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国外投资资金等方式吸引国外资本。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

3.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制订完善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和执法监督检查,全面推进科技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国家和我省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实际需求,适时研究制订地方科技进步条例,贯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完善科普条例、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研究制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创新人才成长、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顺应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把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发展纲要。认真落实专利保护条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加对专利工作的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专利申请,增加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先进标准的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省高新技术及产业的标准化水平。

4.大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制订并落实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未成年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加强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县、区、乡镇建设较高水平的专业科普设施,面向全社会开展广泛、深入、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景点及社会广告等的科学技术传播作用,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科普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群众化、社会化,使公民的综合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5.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是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政治保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将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焕发出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创新创业、勇攀高峰,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加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创业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科技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各级领导、管理干部、科技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开拓创新,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准确贯彻党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增强对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驾驭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工作制度,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科技活动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提高科技管理效能,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