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融合

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融合

刘西建 刘松华
时间: 2008-06-26 00:00

  科学教育与经济的融合,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分析两者融合的条件,选择融合的路径,创新融合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当代世界经济竞争中具 有决定性作用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曾经讲过,“马克思首先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 成是最高意义 上的革命力量”。这句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的名言,至今仍震撼人心。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进一步 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在“七一”讲话中强调 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论述丰 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理论基础,也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正在进入以信息、知识、人才为核心要素的新经济 。在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上世纪末,世界科技投入引起的增长比重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已超过60%。进入21世纪,以更加深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也必将 推动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本质,准确分 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重视科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作用,使科技第一生产力转 化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二、陕西科技实力雄厚,教育发达,但与经济发展形成明显反差,原因在于科 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低
  陕西科技实力和知识创新指数均位居全国第3位,大院大所密集,集中了一批国 家级的工程 中心,从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医药,到机械、机床、农业等领域,都拥有前沿技术和精英人才,技术研发能力很强,科研成果累累。陕西的教育也走在全国前列,每年毕业的大学工科学生近2万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民办高校占了全国10大民办高校的一半。可以说,陕西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和人才链。北京大学的新经济研究评价中心据此将陕 西的新经济指数排在全国第8位。但是,陕西的经济发展却长期徘徊在全国第20~22位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上海的1/8,这种差距 还在继续拉大。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科技、教育之光未在陕西经济 发展中产生辉煌?为什么科技第一生产力未能转化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其根本原因,在于陕西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低。科学技术人才固然是现代经济发展 的核心要素,但他们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属于流动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需 要他们,适宜他们,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他们就向哪里流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二是他们不能自发地、孤立地发生作用,必须与资本、市场、企业家和外部环境等 要素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集成,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催化新技术,创造新产业,造就新经济 。如果当地缺乏要素集成的条件,他们必然要流动。因此,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陕西虽 然科技、教育实力强,但技术链和人才链未能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只是在技术的孕育 上强,在人才的培养上强。现实说明,陕西科技教育强,强在形态上,没有强在现实的经济创造力上;强在孕育、 培养的初期阶段,没有强在转化运用阶段;强在单项要素的成长上,没有强在要素的综合集 成上。
  三、认识现实,寻找对策,创新求变,大力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是陕 西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实质上是促进生产要素的综合与集成。必须 从体制、机制 上入手,形成融合的基础条件和内在机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改 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科技教育与 经济融合指明了方向。从陕西的实际出发,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引进大型科技企业,加快培育产业链,使陕西的技术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全 方位对接。科学技术、人才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流动和集聚的载体是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 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高科技企业。我省高科技企业数量不少,但缺乏上规模、上层次的大 企业。以西安高新区为例,虽拥有3000多家科技型企业,但没有一家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大企 业,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这种状况,使其所能容纳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规模、质量必然 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首先要在大力引进世界大型科技企业上下功夫。目前,沿海省市和内 地一些大城市在这方面占了先机,构筑了吸纳科技和人才的优势。我们要敢于后来居上,依 托科技研发强、人才成本低的相对优势,大胆吸引国内外大型科技企业来陕落户,形成具有 竞争力的产业链,使科技、人才和企业有效地互动和集成,从而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成果真 正融入经济、植根经济,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向企 业化转制;高校研发机构创办高科技企业。陕西科技开发机构密集、高校研发机构位于全国 前列,但由于旧体制的烙印太深,使得其向企业转化的步伐慢,兴企创业的动力不足。我们必须借 鉴国际经验,将吃“皇粮”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推向市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 范发展。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都是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企业科技 投入往往占到国家科技总投入的80%左右,形成了高投入——高工资——高技术——高回 报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 体系。从政府角度,应当对转制的科研机构给予较长时间的优惠政策,使其做大 、做强,提高他们的自我积累、发展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大力支持高校研发机构创办高科技企业。 美国〖CM(19〗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之所以如雨后春笋,就是因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几所“常青藤”高校的 教授和研发人员创办或派生了一批又一批拥有前沿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我们完全有条件去仿 效。
  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企业家,使科技和人才得到归属,生产要素实现综合集成。在生产要 素中,企业家是要素中的要素,是吸引和集成其他要素的关键。科技、人才要素是流动的, 流动到哪里?流动到企业家的旗帜下面。换言之,科技、人才都是追随企业家的,因为企业 家代表着资本、市场和管理,是现实生产力的凝聚者、推动者和主导者。陕西科技强、教育 强,但缺乏企业家这个关键要素。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最奇缺的资源,即使是大型跨国公司,一旦失去最优秀的企业家,庞然大物也会顷刻倒塌,再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前沿的技术成果,也会星散无余。因此,我们应当把培养和引进企业家作为当务之急,抓紧建立健全市场评 价、选择企业家的机制。同时,陕西大多数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企业领导以科技人员居多,缺乏企业家的素养,这也是许多科技型企业无法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首先应当 加大培养力度,给这些企业领导人“补课”,使其掌握现代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养;其次是 积极引进管理人才,配置到企业做经营性工作,对引进的企业家政府可以考虑给予补贴,使 其收入与东部的同类人才平均收入基本持平。
  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从宏观上高度重视,微观上具体操作, 实现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作者:刘西建系省政府研 究室副主任;刘松华系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