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大力培植财源增强县级财政实力若干意见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大力培植财源增强县级财政实力若干意见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3〕87号 2003年10月17日
时间: 2008-06-26 00:00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财政厅关于大力培植财源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若干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紧紧抓住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集中精力培植财源,千方百计壮大财政实力,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体系。 省财政厅关于大力培植财源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若干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切实做好培植壮大财源,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工作,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思路,把培植和壮大财源作为振兴财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1、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大力培植财源、增强县级财力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省财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目前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尤其是县级财政面临的困难更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保工资、保稳定、保平衡的压力进一步加剧,政府债务负担沉重,收支矛盾非常尖锐,其根本原因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增收的基础相当脆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培植地方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是缓解财政困难、化解财政风险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稳固、平衡、强大财政的根本出路,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举措。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壮大财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集中精力培植财源,千方百计壮大财政实力,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体系。 2、进一步明确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任务。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要紧紧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手段,发挥财政的导向和支持作用,促进社会资本与县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民营经济,积极做好劳务输出,着力扶持效益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大力节减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经济发展中抓财政增收,在财政增收中促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壮大财政实力。争取到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达到3-5个,超1亿元的县区达到 15-20个,使县级财政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千方百计培植和壮大财力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新兴财源。要多渠道筹措和吸引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信用担保、专项资金扶持等手段,着力支持特色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力做好劳务输出。支持特色经济,要以实施项目带动为切入点,把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体现到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基地建设的具体项目上,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一项一项抓出成效,逐步形成税源稳定、增长迅速的财源支柱;支持民营经济,要坚持公平待遇,健全法制保障,落实扶持政策,坚决废除各种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和规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着力做好劳务输出,围绕劳动力有序流动,通过民办公助、财政补贴等形式,在就业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保障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劳务输出人员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比率的大幅提高。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公共服务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激活现有经济资源,提升存量财源。对具有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面向国内外寻求投资伙伴,以优引优,以强联强,努力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对一般竞争性企业,要以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步伐,优化股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增加资产经营收益;对困难企业、劣势企业,要通过公开出售、出租、承债兼并等形式,使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促进企业获得再生。同时,要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采取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加强拍卖收益监督管理,确保国有土地收益不流失;要将企事业单位存量用地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收归政府管理,土地处置收益上缴财政,使土地资源逐步成为政府稳定的财源。 5、加强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开发替代财源。要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盘活非经营性资产,节约财政开支。将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的资产,统一集中管理,对有使用价值的转为经营性资产;将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宾馆、饭店、招待所以及印刷厂、修理厂、加油站等逐步向社会出让,出让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努力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党政机关编制和人员实行零增长,进人采取“减一增一”的办法;一般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逐步放开搞活,实行“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积极创收,减轻财政负担。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议费、出国考察费、车辆购置维修费等一般性支出,严禁兴建楼堂馆所和各种形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6、整顿财经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本着服务企业发展、规范行政行为的原则,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整顿财经秩序,清理财税法规,提供财税政策服务,严格依法治税;加强中介机构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各类评比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强化省市财政对财源建设的支持 7、完善财政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明确各级收入范围,理顺税收征管关系,财力分配适当向县级倾斜,提高县级财力水平,增强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能力。 8、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测算的规范性、科学性、公平性;省财政在财力逐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补助,逐步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建立上下联动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9、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要增加对产业化龙头项目、果业、畜牧业、中药材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贫困地区助学贷款贴息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疾病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农村科技、职业培训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对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将同一使用方向、分散在不同部门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机构管理的专项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 10、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再就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信贷贴息和职工就业培训;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财政贴息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四、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考核管理,把财源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1、建立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全省财政实行保工资发放、保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与财政收入增幅挂钩、与平衡目标挂钩的“两保两挂”和收入上台阶的激励奖励政策。(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发) ——与收入增幅挂钩的激励补助政策。在各市县确保当年工资发放的基础上,省财政实施与其收入增幅挂钩的激励补助政策,其中: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区,以上年转移支付补助额为基数,根据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按一定的比例给予激励补助;对未享受转移支付的县区,按收入划档,根据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和增加额,按不同比例给予激励补助。 ——与财政收支平衡挂钩的奖罚政策。各市县要努力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对做到当年收支平衡或有结余的市县本级,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补助;对当年财政赤字比上年财政赤字减少的市县本级,按赤字减少额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对全市做到当年平衡或有结余的增加奖励;对无特殊原因当年未达到财政平衡目标的,给予一定的处罚。 ——收入上台阶奖励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1亿元、2亿元、3亿元以及3亿元以上台阶的,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一次性奖励。 12、严格考核管理。各县区政府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和本实施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地2003-2006年财源建设规划和分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目标,逐级上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要确定专门机构,对各地财源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和收入目标完成情况,按照“两保两挂”的办法进行考核。考核情况,由省政府办公厅定期予以通报。 13、加强对培植壮大财源、增强财政实力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地方财源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把财源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切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