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及若干认识误区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及若干认识误区

亢振峰
时间: 2008-06-26 00:00

  一、工业化仍是我国面临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世界经济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舍工业化别无他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从“一五”时期算起,中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初步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并没有完成。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有3个最主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必须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必须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比重必须上升到60%以上。以此标准衡量自己,我们喜忧参半。 1979年,在我国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48%和24%,到了2001年,这3个数字已变为15%、51%和34%。从指标上看,我国在上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从更为重要的就业和城镇化指标上分析,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走到半途。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0%,没有达到20%以下这一国际标准;城镇人口比重为37.66%,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另外,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题,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就全国而言,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到 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比2000年翻两番;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从业人员到2020年降到30%左右。
  二、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世纪的重大发展战略
  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工业化。这种传统工业化道路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其特征是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生产。第二,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此,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第三,传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直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为代价的。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的限制,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将给国土、生态、资源、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其新意在于: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而我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我国过去的工业化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并且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样一来,工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第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瓶颈”,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
  三、不可忽视的认识误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已成为我国新世纪头几十年的发展主题,各地纷纷制订自己的规划和计划,一幅幅新的蓝图正在描绘。但是关于新型工业化的一些认识误区已经显现出来,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和调整,则有可能走弯路,甚至延缓相关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误区之一:只重视信息硬件建设,忽视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应用 
  信息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二是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信息与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以加速发展步伐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第二个方面应该是信息化更为本质的方面。如果信息产业本身发展很快,但是对其他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方面不起作用,那就根本谈不上信息化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谈信息化就是要铺多少条光缆、建多少个网络,而对信息源和应用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只是口头上承认其重要性,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大动作,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缺陷。 误区之二:强调发展信息产业,忽视传统工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作用
  发达国家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并未停顿。在20世纪下半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其传统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因此,尽管其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已低于服务业,但工业仍是经济的基础。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由于对制造业的忽视,导致一度落后于日本和德国,但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急起直追,目前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如信息设备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远远领先。因之,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我们还要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水平甚至60、70年代的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 误区之三:贬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
  如今在国内部分地方已出现了热衷于“高、新、尖”,却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屑一顾的苗头。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就业压力巨大,几十年内都不可能也不应放弃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看成是有效地扩充产业结构,而不是光想着发展高端产业,放弃发展传统产业。应该看到,劳动力资源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一方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同时又要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在全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为接续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作好准备。 误区之四:重视“有形的手”,忽视“无形的手”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但市场调节应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而提出种种“大构想”、“大手笔”,动辄随意干预经济,这种倾向应予以纠正。比如,在信息化投资方面,要注重市场需求,不要人为地盲目追求所谓的“数字城市”、“信息港”、“中国的硅谷”等等;再如在保护环境方面,除了加强行政管理,还要加大市场手段的使用。 误区之五:忽视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
  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最基本、也是最有意义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即众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众多乡村的农民变成了城市的市民。因为只有发生这样的变化,才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满足加工制造业和商贸等服务业扩张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最终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福利更广泛地惠及到大众。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摈弃“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思路,把主攻方向放在提升经济的就业结构上,实现由“产出增长为中心”向“就业增长为中心”的转变,积极推进城市化。 误区之六:忽视制度建设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发展当中,相应地发展起了一套市场机制,包括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公司制度、银行服务和资本市场,而这些都是我们仍然欠缺、有待大力发展的。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与市场化表现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现在我们搞新型工业化,决不可只在技术与经济层面去理解和推进,而应该将其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起来,以市场化促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不走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老路,从而使新型工业化既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又成为促进社会结构升级和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过程。(作者系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