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时间: 2008-06-26 00:00

 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雷生辉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 扶贫开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项改变落后生产力和落后文化,造福千千万万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从本质上讲,扶贫开发的宗旨和“三个代表” 的要求是一致的,搞好新世纪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
  (一) 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是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目的正是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就是实践江总书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且还表现为科学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而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标志。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首先要缩小科学技术差距。加快发展就是运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原理,充分利用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快速传播的机遇,实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提 高生产力水平,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从而实现扶贫开发的目标。 
  (二) 代表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扶贫开发的全部任务和责任。要真正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贫困地区,最根本的就是要代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认真坚持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察民之所患,知民之所想,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才能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中进行锐意创新和科学决策,圆满完成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分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坚持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分析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
  (一) 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双轨并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广大农民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合理地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利于提高收入,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远离经济中心,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弱。所有这些,都使贫困地区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 扶贫开发必须适应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的总体特征是供给不足,产品全面短缺。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追求数量增长。经过20年持续强劲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产品极大丰富,我国终于历史性地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必然带来深刻影响。首先,产品的极大丰富为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创造了条件,政府有条件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也有利于贫困人口通过市场获得生活必需品。但与此同时,产品相对剩余,商品化受阻,会直接影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商品生产。尽管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看,短缺仍然是主要矛盾,但在发育的统一市场的调节下,这种局部的短缺对本地生产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加之这些地区和人民主要是提供初级产品,在交换中本来就处于劣势。因此,要完成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其难度越来越大。
  (三) 扶贫开发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西部大开发是国家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也是一项宏大的扶贫开发工程,是通过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几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西部交通、通讯、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培训人才,都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
  (四) 扶贫开发必须适应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问题发生很大变化的形势。80年代中期扶贫开发的初始阶段,我国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达1亿以上,其分布是区域性的,也是大面积集中连片的。从贫困特征看,有资源制约的,也有开发不足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从分布看,其区域性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但相对来说,已经不是连片集中分布。在“八七计划”执行之初,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72%分布在贫困县,但到2000年,分布在贫困县的贫困人口有50%左右。贫困人口越来越向小的地域单位集中。总起来讲,进入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以下特征:
  1、人口总量减少。根据2000年统计,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8000万下降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8%下降到3%左右。就陕西全省来讲,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500万下降到18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18%下降到6%。
  2、从全国讲,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深山区、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地区,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而我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和渭北旱源地区。
  3、贫困表现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多重因素约束。任何单方面突破都不能完全解决贫困问题。
  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决定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是维护改革、开放、稳定大局的需要,也是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扶持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改善 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
  (二)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取得成功,在继续坚持扶贫攻坚时期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同时,还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和 方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是解决温饱,走向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小额信贷扶贫到户模式,是扶贫到户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三是移民扶贫是解决边远高寒地区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爱民工程”,要进一步摸清底子,搞好规划。四是贫困村综合治理,全面发展是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按照先易后难、集中投资、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贫困村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开发、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工作等为重点,把开发自然资源同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 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对外开放步伐。我省扶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既为贫困地区引进了经济建设急需的资金,也引进了人才、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了贫困地区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江苏对口帮扶我省,是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贫困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自我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今后要借鉴苏陕对口协作的经验,制定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
  (四) 动员全社会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总体战。实践证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既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又锻炼了机关干部,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积极投身扶贫开发大潮之中,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 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实践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扶贫开发、改变贫穷面貌的决定因素,是我们战胜困难、应对挑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农村的贫困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消除贫困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完成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这一方针。我们要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结合时代特征,把延安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扶贫开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 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特别注意代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利益,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发展为主题,一心一意地把贫困地区经济搞上去,把群众的收入搞上去,这是解决贫困地区所有问题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带着感情了解农民群众的疾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研究当地脱贫致富的具体办法,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具体指导。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扎扎实实地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完成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