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增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矩

增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矩

——从富平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实践 看我省支农信贷供需的良性对接
时间: 2008-06-26 00:00

                  杨三省 刘 玲 王 勇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群众 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信贷 资金非农化的矛盾,是困扰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扭转这 一被动局面的有力举措,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最近我们在富平这个典型农业大县调研 时看到,农村信用社在小额农贷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需求和农贷投放有效衔接的路 子,靠辐射面广、收益稳定、风险高度分散、适应农民现实需求的小额农户贷款,避免了严 重的支付风险发生,开拓了服务“三农”的发展空间,初步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村金 融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了良好的契合机制。  
  以农村信用工程 打造金融支农新机制
  
  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农户贷款难与信用社资金闲置,表象是农业生产、农 民收入和农 村金融三者相互制约问题,而实质是信用危机问题。富平全县7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0%, 农业生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一是在于信用社偏离了服务“三农”的正确方向,农贷资金 向中小型乡镇企业转移,集中于个体工商大户求高利;二是信用危机 造成收贷收息难,不少基层信用社特别是乡村基层代办点恐贷、惜贷;同时,“官办 银行”式的坐等上门作风和“人情款”、“关系款”,也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形象和经营。
  人民银行关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增加农业贷款的政策出台后,富平县农信社深感这是一次扭转 被动局面、组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难得机遇。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仅靠简化手续还不行 ,必须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积极开展“信贷支农心连心”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 决好农村信贷难的问题。他们要求 各基层社每月至少为5户村民送贷上门,对入股社员的贷款面不低于60%,贷款需求集中的 村组以现场立据方式投放。上百 名信贷员分片包村包组,想方设法帮助农户协调关系,找技术、寻市场、跑订单,在全县建 立信贷帮扶户2480户,信贷支农示范基地32个。3年来,全县累计投放的小额信贷14亿元,70%是上门发放的。小额农贷大大融洽了社群关系,播撒下农民 脱贫致富的希望,农民群众积极入股,信用社的声誉也得以恢复。全县信用社已扩大股本金 714万元。2001年存款增加3588万元,今年一季度同比增加了1421万元;2001年累计收回小 额农贷款3500万元,收回率在96%以上,收息率100%,全年盘活不良贷款4118万元。
  “兴农卡”是富平农信社打造的一项金融新品种,其贷款起点比通常发放的千元农贷款高一 些,突出特点是授信额度根据持卡等级灵活升降。按照“一次核定,周转使 用,金额控制,利率优惠”的原则,金卡户贷款额度为8000元,银卡户为5000元。经年检信 用 提高者由银卡升为金卡,信用降低者则吊销持卡资格。农户凭卡可随时办理取款,无需重复 申请,就像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全县目前持“兴农卡”的农户共有8648户,其中持 金卡者1266户,持银卡者7382户。为了保证卡的“含金量”,在发放总量上实行严格控制, 力求保质保量地扩大覆盖面,使“兴农卡”成为科技务农的能力象征和致富路上的特 别通行证,建立起农民与农信社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信用社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紧密联合,共建“信用村”,营造经济和诚信并举的农村金融环 境。 三寨村有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菜的条件,但资金缺乏,发展步伐缓慢,为此,信用社多次进 村 召开调研会,将贷款用途、信用等级、利率政策以及放款、还款等管理程序全部张榜 公布,并吸收农民代表等加入信用等级评定小组,请群众“用意见换资金”。同时,由党 支部和村委会拿发展方案,协助信用社清收贷款。去年该村贷款 建起14亩日光温室,当年实现经济效益13万元。许多人收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还贷。该 村信贷环境明显优化,没有发现利用贷款搞赌博或用于其它非正当消费的情况。  
  以农业资金的有效投入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富平农村信用社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发 展方针,通 过落实贷款第一责任人,建立起一整套自下而上的管理制度,掌握每一笔支农资金的用 途和使用效果等情况,使该县的产业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贷出了专业村。东渠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使得 青壮劳力外流,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结构调整没法入手。2000年6月,县信用社首 批“兴农卡”发放在此试点,村里几个种养大户如鱼得水,自发联合组织起种养协会。信用社赋 予协会推荐会员信誉情况的职能,帮助协会建立起一整套贷款投入程序和收贷制度,为符合 条件的会员发放“兴农卡”。一年来投放贷款83万元,使该村产业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 改观。养鸡由起初的4000只增加到65万只,猪从不足700头增加到5000多头,牛由40来头 发展到600多头,饲养奶山羊1300只,还引进了小尾寒羊、莎能羊等品种。种养协会去 年从杨凌农博会引进优质黄豆种植,面积由开始的200亩已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高蛋白饲用苜 蓿的试种推广在这里也得到较快发展。
  二是贷出了特色优势。作为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柿乡”富平,其特产“升底尖柿”是加 工柿饼“合儿饼”的特优品种,历史上是我省的传统贡品。信用社投向柿饼、琼锅糖、粉条 等地方特产加工的贷款近2000万元。全县柿子建园4万亩,年产量2800吨,年加工柿饼能力3 000多吨,出口量约100吨,去年户均加工收入8000元;流曲琼锅糖年产量约75万斤,产值30 0多万元;花椒栽植面积已达7万亩,年产量200万公斤。信用社还重点支持奶业产业化经营 ,发放奶牛羊贷款1170万元,新购奶牛2421头,全县已形成以8万奶畜养殖户与5个共8000吨 加工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奶业生产格局,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都有了很大提升。
  三是树立致富带头人。富平农信社信贷服务加大了向新型农民倾斜的力度,他们以农民专业 协会为依托,以贷款为纽带,联合一大批种养能手,带动农村特种、特养项目发 展,对农业结构 调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留古乡三寨村“青年星火带头人”陈德院利用贷款率先引进温 室“黑美人”西瓜,一棚西瓜两茬上市,收入达8000元;曹村青年石卫华带领全村200多 户农民 建起绿秦柿业有限公司,去年得到信用社100多万元贷款支持,加工柿饼80万斤,实现经济 效益300万元;东渠村在当地几名种养大户带动下,全村70%的农户成为种养专业户,种养协 会会员由开始的50多户增加到200多户,全村当年实现经济效益400多万元。
  四是推进了规模生产。全县建成优质小麦、果业、大棚蔬菜、 畜牧业等一批示范基地,新的农业主导产业雏形基本形成。信用社3年共投向温室、大棚贷款1 910万元,新辟大棚、日光温室5640座,实现经济效益2360万元,仅留古、流曲、王寮、齐 村一带的大棚示范区,年产无公害果菜1500万公斤。为淡村、宫里等乡镇投放了奶牛贷款, 预计日 产牛奶可达2万余公斤,农户人均收入增加3000多元。农村信贷投放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注 入了强大动力,2001年该县果、菜、奶、蛋四项产值达29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50%。   
  以农贷供需的良性对接 变“两难”为“双赢”
  
  我省各地农村信用社近3年投入小额信贷1227亿元,占全省农业贷款总额的7 5%。全省 农村信用村组达到3188个,信用户103万户,一般户41万户,目前推广的全省范围农 户小额信贷,今年预计投入140亿元,重点支持农户优化种养结构,发展龙 头企业和订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
  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在我国告别短缺经济、供给相对过剩,农业发展由资源制约转向市场 制约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调整的内涵不再是简单限定粮经比例和面积增减的适应性、被动性 调整,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 含量,提升农业产业组织竞争力,全面增强农业效益,实现向现代化农业跨越的战略性转轨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中还存在着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 民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难题。农户小额信贷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 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事情。投放好支农贷款,得靠利益联系而不是靠行政捏合,把有 限的资金用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刀刃上,需要各方协同,多管齐下,保证农贷资金供需的有效 对接。富平农信社放贷前提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坚持农户自愿申请、自主使 用、自觉按期偿还的原则,从而防止和避免了村委会统筹、以物抵贷,以贷抵交税款、抵扣 欠款或强令农户借贷兴办合股项目等现象的发生,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信用社的希望在农村。只有全力支持农民增收,才能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成为农村金 融的 主力军。既要抓住支农再贷款的良好政策机遇,扩大农业信贷投入,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 以市场为导向把握信贷杠杆,改进并完善服务方式和利率操作办法,切实用足用好支农再贷 款;还要继续稳步推进建立信用村、信用户的试点工作,把信用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建立在“双赢”基础之上。同时,建议国家及时出台包括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准入条 件和税 收优惠政策,对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从农村吸收上划的存款,通过一定渠道全部返回农村,理顺省级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支持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应倾力支持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工作,加强协调,为信用社创造一个宽松的支农 经营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经济布局,引导农民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村 土地适度 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信息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为增加农贷投入铺平道路;要遵 循产业递进规律,因地制宜,把握结构调整方向;防止刮“信贷风”,避免以行政手段盲目 追求“信用村”覆盖面、打造所谓“形象工程”问题的发生;要广泛运用舆论、宣传、法律 等手段,帮助信用社组织资金,清收旧贷,维护信用社的金融债权,推进社会信用与公平 竞争;要及时推广各地农村信用社、站发放支农贷款的新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上夯实信用 社服务“三农”的基础,以加快我省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作 者单位:省政府研究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