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立足于创新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立足于创新

时间: 2008-06-26 00:00
蔡理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 志站在当今时 代高度审时度势做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同古老社会相比较,我们正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一天 等于二十年的时期”,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企业,能把 握住大势,创新能力强,它的发展就快,就能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在近 10年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是如此,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20年来也是如此,青岛“ 海尔”、四川“长虹”等一批名牌企业经历几多艰辛站稳脚跟更是如此。西部大开发是在我 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轮新开发,与昔日的沿海开发相比,时间、空间、条件、环 境等因素都不尽相同,如果一味地寻求现成模式,步人后尘,西部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大的突 破,不会有新的跨越,只能和东部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立足于 创新。创新,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  一、思想观念创新,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  思想观念创新,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遵循社会前进的规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部省区同全国各地一样,一直重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推 进改革开放的20年成为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但是,在20世纪末开始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伟大壮举中,毋庸讳言,仍然存在认识的偏颇和观念的滞后,比如等、靠、要的思 想,比如企盼沿海发展模式翻版的思想,比如悲观消极、再努力也赶不上发达地区的思想。 这些认识如果不及时转变,就会阻碍我们的行动,使西部大开发的航船搁浅。因此,我们要 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最强 音。   一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沿海地区 ,政策、资金、 项目向沿海地区倾斜,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20世纪末,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高瞻远瞩,总揽 全局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也不是非均衡战略向均衡战 略的转变,而是通过加快西部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因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的投资和扶 植的重点仍然在东部地区,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不断 拉 近与发达国家距离的需要。所以,我们西部大开发的基点应该是既靠“上”又不靠“上”, 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蕴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抢抓机遇,打破常 规,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  二是树立新的政策观念。 与20年前沿海办经济特区一样,中央对西部大开发 也出台了相应的 优惠政策措施。客观地讲,这些优惠政策措施的“含金量”是远不如当年启动沿海经济特区 的优惠政策措施的,更多的成分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其内涵主要在于它 的指导性。因此,我们决不能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中央的优惠政策措施。 坐享其成,而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政策,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进而用好、用足、 用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度的创新上来,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  三是树立新的开发主体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对西部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几乎 都采用国家推动 型开发的形式,这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而这次西部大开发是在市场经 济环境中进行的。从总体上讲,中央政府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启动者,地方政府是西部大开发 的组织者,而非开发的主体。如果我们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一切寄希望国家给钱、给政 策、给项目,那就走入了误区。今天的开发主体已逐渐 由国家向民间转变,具体说,企业才是真正的开发主体。作为各级政府,其作用:第一是加 大基础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硬环境;其次是提供必要 的优惠政策,增强西部对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第三是创新各项制 度,努力创造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  四是树立新的开发导向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决定 一个地区产业选 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产业开发的物质基础,但如果只把 目光盯在资源上,进而认为西部产业开发就是开发西部资源,则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资源依 赖型产业大都有成本递增的特点,当资源开发利用到一定深度后,没有突破性技术创新就难 以提高效益,特别是哪些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呈现枯竭之势就会导致矿尽城衰,产业凋零。 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地区 的资源优势在相对丧失。因此,西部产业开发要从“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思路转变到“ 利用资源优势,遵循市场导向”这一思路上来。另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西部开发实际 上是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为此,应该把生态环境视为产业开发的硬约束,再不能走“先 破坏、先污染,后治理、后恢复”的路子。从一开始,就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 态效益的关系,以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   二、开发思路创新,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 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什么是开发的新思路,首先就 是发展战略应该创新。发展战略是以维护和促进发展为基本取向的综合性决策准则与策划。 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如何确定,我认为,就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 力,使经济发展从单纯依赖开发自然资源逐步转变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信 息、知识、科技、资本等各生产要素的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思路的核心,就是不失时机地对 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结 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西部地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没有统一的和一成 不变的模式,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  一是优先强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国家在西部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能 源、交通、通信 、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上,西部各省区应以此为契机,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 再推出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标志性工程项目,特别是以山川秀美为目标的工程项目,要全面 规划,抓紧实施,力争在“十五”期间有大的成效,使西部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较强的支撑 点和良好的基础之上。   二是在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与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上实施重点突破战略。〖HT 〗尽管西部地区 总体经济、科技实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西部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成都、重 庆、西安、兰州等,区域创新系统已初具规模,拥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科学家和工程 师队伍庞大,其中一大批人能够在科技前沿从事独创性研究与开发,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达到 或接近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由于这些城市拥有巨大的知识资源,完全可以采用最先进 的技 术,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形成带动西部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这些地区 经济中传统产业又占很大比重,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握紧拳头,利用高 新技术的优势,倾全力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突破,以巩固和扩大西部 的产业高地。  三是在经济布局上实现从均衡布局到非均衡布局的转变。 西部各省区自然经济社 会条件千差万别 ,发展很不均衡,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不 可能的。目前,国家提出的布局思路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 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 ,长江上游,南、贵、昆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对西部每一个省区来说,也不宜平均使用 力量,“撒胡椒面”、“遍地开花”,只能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区域、城市,实 施重点开发,特别是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然后发挥其开发的关 联、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  四是培育发展特色经济。 从总体上讲,西部经济发展滞后,但是,各省区在 某些领域、某些 行业,都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我们应该短中取长,弱中树强,在结构调整中着 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主导力量。比如陕西、四川的高新技术产业、 旅游业和军工产业,青海、内蒙的农牧业,新疆、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等,均有 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应该在资金、技术、政策和领导力量等方面予以倾斜,将这些产业做 大做强。   五是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 西部经济增长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非公有 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短腿。2000年,东部一些省区非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达到60—80%,而西部省区仅占20—30%,有些省区甚至更低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继续给非公有制经济予以足够的重视,为其创造大力发展的空间。 比如给非国有经济同国有经济,外商同内商同等的国民待遇,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人才整合创新,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动力基础  创新需要社会精英的睿智,也需要有广大高素质劳动者的参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经 济区域的开发中,开发人力资源,具有先导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整合各方面的人才 力量,汇成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宏大队伍。   一是制定相应对策,减少人才配置中的回波效应。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人才资源的配 置和流动向着实现人才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地区、行业转移。特别是当一些地区、 行业为人才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时,对人才的吸引力几乎是不 可抗拒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各类人才由西部及边远地区向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 回波潮”。近年来,西部各省区科技人才外流每年以数万人计,而从西部考取外地的硕士、 博士研究生,回西部工作的仅有10%左右。造成了西部人才的严重流失,在某些行业中甚至 出现了人才的枯竭。这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回波效应”。目前,要大 幅度减少“回波效应”的影响和作用范围,改变人才流失的状况,还比较困难。但是,应当 重视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制定出积极的适合当地人才的使用的激励机制,以“事业留 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为各类人才施展自己的才能 ,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以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美好前景来吸引人才;以对人才的关心爱 护和支持理解为感情纽带,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情感氛 围,这是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环;努力改善人才的待遇,为其 提供满意的物质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是留住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基础工作。   二是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精品的塑造。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区 域的开发中,优 先投资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总体讲,可以使物质投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部地区具有 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所以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不仅仅只是现在人 们普遍看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问题。因此,西部的大开发,必须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到优先的位置。目前,西部地 区大多数县、乡两级政府比较贫穷,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所以,中央政 府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特别是“普九”中应扮演主角,从整体上抓好教育培训。另外,西 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企业管理、营销及科技等方面的人才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 、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因此,西部地方政府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则重点抓好自 己的“人才精品工程”,把培养、引进优秀人才放在优先位置。   三是推进智力流动和吸引国内外知识流入。 吸引人才向西部流动,这是促进 西部大开发取得 成效的关键一环,而推进智力向西部流动也不失为一可行的选择。对一些有影响的专家来说 , 需要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地方很多,为西部做贡献,人不一定非要到西部定居,现代通信的 发达和交通的便捷,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为西部开发做贡献变成了现实可能。一些省提出 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只求所用”,就是推进智力流动的全新理念。另外,知识经济时 代,知识资源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全球领先者,其跨国经营 活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技术转移,会给投资所在地带来可观的知识溢出效应。西部地区要 注意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创新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的直接投资。特别要吸引跨国公司在 西部中心城市建立研究与发展机构,以获取知识。   四、工作方式创新,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保证  确定了开发思路、战略重点,还必须打破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招数,创新工作方式方 法,去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阶段,按照一些后发地区成 功的经验,必须 构建符合西部地区特点、决策科学、功能强大、工作效率高的政府。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就 是这个政府能在正确认识区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 政策措施;有精干高效的机构以及一支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确保政策措施得以贯彻实施。 特别在目前,政府要通过营造市场化环境,改变要素及利益流动的途径,促进本地资本的形 成和外部资本的流入。陕西省就把去年作为全省投资环境治理整顿年,主要从整顿和改善“ 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入手,创新资本积累的制度,为经 济起飞奠定基础。   二是转变工作指导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型领导已失去市场, 不受欢迎,企业 和农民最需要的是能引导和带领他们闯市场的干部。因为示范、引带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 和工作方法,它不同于行政命令,而是用现身的、直观的事件感召带动他人,具有较强的传 播性和服务性。示范、引带的一个现实载体就是不同层面的各种典型。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中,要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热点、难点问题,坚持高标准,实事求是,有针对 性地培育不同层面的典型,起示范、引带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  三是转变考核办法。 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激励约束的方法,即通过对 某种思想、行为 的客观评价,从而使正确的得到弘扬和推广,使不正确的得到否定和制约。首先,实行严格 的责任制。对每项工作任务都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规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完成时限和奖 惩办法。其次,坚持经常性的检查监督,适时对工作运行情况进行通报,发现问题,及时纠 正,以促进目标责任的落实。第三,严格兑现奖惩。工作任务完成后,要组织人员对责任制 提出的内容进行认真考核,并根据结果奖优罚劣,使勇于创新、严格程序、认真工作成为西 部大开发的主流,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作者系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