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意见

时间: 2008-06-26 00:00
陕政办发[2001]68号2001年6月3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 为了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提高我省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我省建成西部的体育强省,根据国家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关规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 一、把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作为体育振兴的战略重点  90年代以来,我省县级体校萎缩,业余训练滑坡,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青少年体育既是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工作的重点,又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科技与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内外体育界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学校开始迅速恢复和发展,业余训练出现了良好势头。但必须看到,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基础还很脆弱,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体教结合不够规范,经费投入不足,教练员队伍素质不高,各级体校选材和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低等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 今后五到十年,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坚持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发挥举省体制优势,以增强我省竞技体育实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省情,充满活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体制与机制;建立和完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各级体校相结合,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相结合,各级体校相互衔接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坚持体教结合,办好各级体校,全面提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竞赛工作水平。加强重点项目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8所体育运动学校,60所县级体校,10所单项运动学校,750所传统项目学校和60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使全省业余训练人数达至35000人以上,其中:高级层次(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业余训练人数1800人,输送率达到12%以上;中级层次(县级体校及单项运动学校)业余训练人数3200人以上,输送率达到9%以上:初级层次(传统项目学校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业余训练人数达到30000人以上;全省基层每年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达到100人以上。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一、二、三线队伍结构合理,科学衔接,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 二、发挥举省优势,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 要不断提高我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努力实现“大翻身”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举全省之力,把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省齐抓共管的整体格局。  坚持体教结合体制,是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各级体育、教育部门必须把加强体校建设作为共同的责任和任务,把县级体校列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体育、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成立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领导小组及体教结合工作办公室,每年应召开两次会议,研究解决体教结合工作的有关问题。建立和完善体校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教练员和教师配置、文化学习、运动训练、思想教育、学员招生和输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体教结合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建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实现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的有效衔接是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关键。省级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运动项目的持续发展出发,把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承担起该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根据项目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确定若干重点县、区体校及单项运动学校,作为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实行对口衔接和指导,真正建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各级体校互相结合,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互为依托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体育多元功能,积极探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校和青少年俱乐部。  改革和完善省、市运动会的竞赛体制和办法,把对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形态、基本技术和基本素质的考核作为省、市运动会的重要内容;发挥竞赛的调节引导作用,把各级体校的选才和训练引导到科学化的轨道上来;进一步调动基层输送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健康发展。  三、科学布局,重点突破  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田径、游泳(跳水)、国际式摔跤;射击、射箭、赛艇、跆拳道、武术、体操等项目,从陕西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区域性特点出发,科学布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进一步发挥西安市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骨干带动作用,重点发展陕北的重竞技项目和关中、陕南的技术型、轻巧型项目。陕北的地域气候环境、饮食结构独具特色,人的体格状况和生理、心理特点优势突出,是我省体育人才资源的富集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并且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各级政府都要制定规划,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陕北建设成我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 四、巩固发展体校,提高办学质量  按照调整、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搞好体教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切实加强各级各类体校的建设。省、市体育运动学校要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运动班学生比例,加强训练,改进教学,争创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协作办学,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学校在后备人才建设中的带动示范作用。  办好县区体校和单项运动学校是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关键。要在搞好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和文化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办学质量,扬长避短,办出特色,不断提高成才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各类体育俱乐部要不断扩大和吸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兴趣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为进入中高级层次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 五、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 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我省教练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基层教练员远远不适应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要求,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教练员管理办法》,坚持教练员考核及评聘制度,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加大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组织各级教练员参加国家和省级岗位培训。省体育局及所属的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要选派基层教练员观摩全国大赛和省优秀运动队训练,及时掌握所从事项目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和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基层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和高水平教练员巡回讲学,帮助和指导基层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运动队富余教练员、离退休教练员以及退役优秀运动员到基层体校任教或开展短期培训。省人事厅、教育厅要与省体育局密切合作,切实解决基层教练员评职称难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广大基层教练员的积极性。  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教学训练  经费投入是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要坚持统筹规划,多渠道筹资,加大对体校的投入力度。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体校设施建设要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训练、伙食补贴等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落实。体校是培养特殊人才的学校,可以开展有偿训练,合理收费,物价部门要对各级各类体校有偿训练收费进行审批。  为把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省上将从每年500万元的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专项资金中划出300万元用于扶持市、县重点体校,其中200万元用于改善训练设施,确保2005年以前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按照效益投入原则,把输送人才评估、综合考核和周期内参加国内外大赛成绩相挂钩,对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实行以奖代补。同时,体育部门每年应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出适当比例资金,作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专款用于体育后备人才建设。  七、建立科学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 省体育局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考核、奖励机制,促进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 (一)建立年度人才输送奖。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工作的考核和管理,坚决杜绝不正之风,严格程序,公开选拔。凡经过科学选拔和规定程序进入省级优秀运动队二线队伍的青少年运动员,必须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建立运动员个人档案,并报省体育局审批备案,核准单位编制和经费预算。凡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的运动员,由省体育局根据运动员等级对输送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补助。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训练设施,奖励教练员以及其他有功人员。  (二)建立和完善运动周期人才质量追踪奖。继续按照省政府《决定》精神,对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金牌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输送单位实行重奖。由省体育局根据《决定》精神,制定对获得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第2至第3名的具体奖励办法。  (三)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年度目标考核评估制度。由省体育局、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每年对市、县体校和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抓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综合评估,对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由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授予陕西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并给予表彰奖励。  八、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为加强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省政府决定成立由主管副省长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体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地市、县区政府要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规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作用,切实解决体校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体育、教育、财政、人事、物价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为实现我省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