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西部大开发中榆林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西部大开发中榆林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时间: 2008-06-26 00:00
 罗亚萍 张思锋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 比重下降到50%以下,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结构的 特点与人均GDP增长的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是以煤炭为第一能源 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榆林煤炭资源, 不仅对于西部大开发中榆林自身的发展、陕西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支持东部 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 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主体转换的原因
  1. 6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超乎寻常的低廉是能源消费结构主体转换的基础条件 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基准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上,很少超过2美 元;直到70年代中期,中东1吨原油的售价仍比欧洲1吨次煤的价格(平均16美元)低4-6美 元。从60年代起发达国家纷纷大规模弃煤用油,从而使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 1960年的29.6%上升到1970年的44.0%,煤炭的比重则由60.2%下降为33.6%(详见表1)。廉 价石油广泛而大量的使用,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反过来又促使 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2. 煤炭低热值高污染的物理特征是能源消费主体转换的直接原因 煤炭作为一次能源,一吨标准煤的热值仅相当于0.7吨石油的热值,相当于752立方米天然气 的热值;同时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环 境的污染程度高于石油与天然气。考虑到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成本,发达国家从60年代开始普 遍的采取了大规模进口石油而相对减少煤炭消费比重的战略。(详见表1) 表1 能源消费结构构成 (单位:%) 年份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电力 世界平均 196019701994 46.831.629.8 35.445.236.0 15.621.323.7 2.22.310.4 日本 196019701994 58.125.919.2 34.269.649.8 1.01.513.0 6.73.018.0 西德196019701994 77.540.727.7 20.851.337.4 0.76.821.6 1.01.213.3 英国196019701994 77.251.922.3 22.541.435.5 05.430.7 0.31.311.5 法国196019701994 61.228.27.0 31.061.433.0 3.46.614.4 4.43.845.7 印度196019701994 83.373.766.1 15.122.124.1 -0.76.6 1.63.53.4 中国196219701994 89.280.978.0 6.614.718.1 0.90.92.0 3.23.51.9 注:西德1994年的数据为德国的资料。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79—1997年。
  3. 人均GDP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是能源消费结构主体转换的根本原因  通过对英国、法国、原西德和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与人均GDP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能源 消费结构主体的转换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1) 实现一国能源消费结构主体转换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均GDP要达到一定水平。上述四 国都是在人均GDP2000—2500美元之间时实现了能源消费结构主体从煤炭向石油的转换。有 关国家的事实证明,即使一国具有较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如果人均GDP没有达到一定水平, 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也不会转换。70年代中期印度的人均石油储量为4.5吨,但至今煤炭仍 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1994年煤炭在印度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66.1%。而 7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石油储量只有2.6吨,仅相当于印度的57.8%,但是日本早在60年代就实 现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 (2) 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将止跌趋稳,与石油 、天然气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上述四国中,资源贫乏的日本和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英国(70 年代英国开发了北海石油),当人均GDP分别达到4400和4100美元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 占的比重趋于稳定;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法国和原西德在人均GDP分别达到6300和6900美元 时,煤炭所占的比重趋于稳定。尽管由于不同国家能源矿产资源的结构不同,因而进入能源 消费结构主体转换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趋于稳定所对应的人均GDP 水平不同。上述分析 证明,人均GDP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是能源消费结构主体转换的根本原因这一结论是毋庸质疑 的。
  二、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煤炭为第一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
  通过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主体转换与所对应的人均GDP水平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在人均GDP达到2000—2500美元之前,基本维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 费结构。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也将完成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但是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 中仍保持第一能源的地位,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不可能形成以石油为主体的消费结构。
  1. 我国必须坚持石油自给的原则。 从石油总储量上看我国属于石油大国,据美国《油气杂志》估计,截止1997年1月1日我国石 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2.87亿吨,美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30.6亿吨。但从人均占有 的石油储量来看,我国仅为2.7吨,而美国为11.64吨,是我国的4.3倍,我国仍属于石油小 国。从发展的角度讲,尽管我国未来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石油资源,但是在拥有世界第一人口 数量的情况下,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储量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如果我国模仿大部分发达国 家能源消费结构的模式,即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石油成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那么对进口 石油的严重依赖将不可避免。近几十年来,美国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其对进口石 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1985年美国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时,进口 石油为2.533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为33.4%;1989年人均GDP 达到20000美元时,石油 进口量达到4.010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达到48.4%(详见表2)。美国石油储量无论从 总量还是从人均占有量来看都位于世界前列,其石油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 远高于我国。1994年美国石油生产量在能源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为23.5%,高出我国5.5个百分 点。而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的生产一直占70%以上,原油的生产从来没有超过20%,由于 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结构的制约,原油生产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在今后也不会大幅度上 升(详见表3)。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严重地依赖进口,对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发 展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石油自给的原则。
  表2 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
  19851986198719881989 消费量(亿吨)7.5857.8358.0188.2638.293 进口量(亿吨)2.5333.0233.1233.6204.010 依赖程度(%)33.438.638.943.248.4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1年。 表3 美国和中国能源生产构成(单位:%) 年份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电力 美国1990199437.536.128.823.528.528.45.212.0 中国1990199474.274.619.017.62.01.94.85.9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7。 2. 相对较低的煤炭价格使煤炭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仍然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燃料。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电力成为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形式。当前世界电力的50%以上依靠燃煤 发电。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目前,经合组织(OECD)的发电构成中,煤电居第一位,占 全部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的32%。在美国尽管198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仅占23.3%,但 是其发电燃料的55.8%却来自煤炭。可以预见煤炭在我国未来电力工业发展中仍将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这一点也决定了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位居第一能源。
  3. 煤炭利用与环保技术的日臻完善,使煤炭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断降低,治理成本 逐步下降。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致力于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的技术开发以及立法和管理, 并卓有成效。很多国家开发并应用了高效洁净煤技术,如美国等国已制定了洁净煤技术和示 范计划,欧共体制定了“兆卡计划”,日本在“新能源综合开发计划”内成立了“洁净煤技 术中心”,并取得不少成果。各国也加强了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立法与严格管理,如很多国家 对烟雾、粉尘、噪音、污水等的排放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美国颁布了《煤矿矿区采后复田 法》,日本把矿区和矿井改建成旅游景点等。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一定的进展,如在洁净煤 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加强了对煤炭开采与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因此,随 着煤炭利用与环保技术与立法的日臻完善,煤炭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将不断降低,煤炭开采和 利用在这方面的障碍将逐步减少。
  三、大规模地开发榆林煤炭资源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东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
  1. 煤炭及其相关产业是未来长时期内榆林的支柱产业。 榆林是世界罕见的资源富集地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 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1460亿吨,占陕西省煤炭保有储量的90.2%,占 全国煤炭储量的14.6%,是世界7大煤田之一。根据榆林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榆林具有发 展潜力的产业有特色农牧业、油气化工业、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其中煤炭及其 相关产业在榆林未来产业结构中,无论是增长速度或对GDP总量的贡献,还是对整个区内经 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都是其他产业所不可比拟的。近年来,榆林地区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 ,北部6县(市)人均收入的迅速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当然, 榆林发展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从一开始就必须高度重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的利 用效率和增加原煤的附加值,注意煤炭开采技术和方式的现代化,发展煤气化、煤液化、煤 发电及其高效洁净的原煤输出。可以预见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将在今后相 当长的时期内是榆林的支柱产业。
  2. 榆林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从根本上改变陕西经济的区域格局。
  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陕西省形成了“(关)中部高,(陕) 南(陕)北低”的区域经济格局。1998年陕西省人均GDP为3984元(人民币),其中关中为 4695元,陕北为2848元,陕南为3969元。陕南、陕北经济的落后,直接制约着陕西省经济社 会的全面进步。榆林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必将带动榆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榆林地区 经济的迅速发展,必将改变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煤炭是奠定陕西省作为资源大 省的主要优势矿产,而榆林煤炭的已探明储量占到陕西省煤炭保有储量的90.2%,因此,大 规模开发榆林煤炭资源是西部大开发中陕西实现经济跨越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3. 榆林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将对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1997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8848元人民币,是西部的2.3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能源及原材料将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 一。而我国煤炭资源布局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以及华东、东北、京津冀等东部地区 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的现状,形成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的严重依赖。前不久国家 作出了“西气东输”的战略决策,即把新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输向东部以支持东部地区经济 的发展。与新疆相比,榆林具有区位优势,更靠近东部;榆林的能源结构更加多样化;榆林 煤炭具有的“三低一高”特征,使其既是优质的燃料,又是优质的化工原料,可以满足东部 地区对燃料与原料的双重需求。因此,榆林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于东部地区经济的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