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巴中扶贫攻坚考察报告
时间: 2008-06-26 00:00
 张继成
  1999年11月,笔者带领县、乡(镇)、村三级党政干部共47人考察团,赴四川省巴中地区对 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参观学习。期间,考察团参观了该区所辖的平昌、南江、巴中3县市的5个 乡镇,6个池园经济示范村和南江县黄羊养殖集团公司,听取了巴中地区扶贫办领导介绍的扶 贫攻坚经验。所见所闻,使我们深受启发,感慨万千,认为巴中不愧为“全国贫困地区扶贫 攻坚的一面旗帜”。
  一、巴中的基本情况
  巴中地区是1993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的。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临达川,南接南充,西 连广元,北抵陕西汉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条件比紫阳稍好。总面积12325平方公里, 总人口336万,其中农业人口295万。这里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其中巴中市、平昌县为省 定贫困县市,通江、南江属国定贫困县,也属世行项目县。
  巴中建区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够等级的公路很少,只有28公里三级油路,通讯仅有 4对50年代建成的长话线路,人均用电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人均纯收入497元,人均占 有粮食不到400公斤,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04%;还有3100多农户住窝棚或岩洞,近 20万人患有地方病。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建区后6年中,巴中地委、行署从区情出发,带领全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决战 贫困,扶贫攻坚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到1998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占有 粮食53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已有13万户、58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巴中、平昌两县市已于1997年和1998年越过温饱线,南江和通江两县也于1999年越线达标。 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对巴中作了如下批示:“四川巴中地区扶贫攻坚的成就说明, 只要找准路子,真抓实干,就能改变面貌。巴中的经验和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 苦干兴区,实干改变面貌,大干促进发展’的巴中精神,对全国扶贫工作具有普遍意义。”
  二、巴中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巴中经验作为特定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到诸多方面,其本质就是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国家扶贫办主任高鸿宾在巴中地区调研后,对巴中经验作了总结,他指出: “这个经验是以池园经济,劳务积累为主要特色的全面综合的扶贫经验。”巴中地委书记 周登全则将巴中经验概括为“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具体说来,巴中地区在组织实施扶 贫攻坚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1、因地制宜,找准路子。
  巴中提出在初期实行的扶贫攻坚,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战略重点,同时要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构建区域经济,使所有制形式更好地适合边 远山区的生产力水平。并坚持抓好“深度开发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促进第 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农户的池园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幅度增 长。
  2、突出修路,打破“瓶颈”制约。
  几年来,他们坚持的政策是:以国家投入为 引导,以农民投工为主体,以信贷投入为补充。集中人力物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自力 更生大兴公路。5年中共投资16亿元,改造干环线7635公里,新修水泥路2676公里, 油路4705公里。二级公路从无到有,达到348公里,三级公路达到704公里,全区公路干 线畅通,6个小时就能跑完4个县市环线,100%的乡镇和78%的村通了公路。实现了交通建 设的历史性跨越,带动了经济发展,为脱贫致富打开了方便之门。人流、物流、信息流空 前活跃,农村个体运输户比建区前增长21倍,不仅使农村生产的生姜、银耳、香菇、茶 叶、核桃、中药材等大巴山名优特产销得出去,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来了新观念、新 信息,扩大了招商引资数量,不少贫困农民由此找到了致富门路。
  3、主攻难点,治水为先,彻底解决“命脉”问题。
  针对巴中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实际,以治水、改土为重点,持之以恒地狠抓农田水 利建设,实行大中小微并举,发动千家万户打饮水井,并修建200—1000立方的微水池。大 力开展改水、改田、改土、改制(耕作制度),家家打井,户户建池,改土建园,井池园结 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农民有了“保命水”,农作物有了“保苗水”,生 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有效解决了干旱缺水的问题。
  4、狠抓以“池园经济”为特色的文明新村建设,扶贫攻坚到村入户。
  巴中新村建设,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把富民与培植财源结合 起来,把农村小康建设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把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 来,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力推行农户“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 、改圈和建池、建园、建家,实行“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结合”,把池园经济当“家 业”来建,当“企业”来管,当“产业”来办。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改善了生产 和生活条件,逐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5、转换优势,开发劳动力资源。
  巴中有165万个劳动力,剩余劳力达70万个。他们在劳动力资源转换上做文章。一方 面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每年输出55万人,劳务总收入超过50亿元。不少贫困村、贫困 户通过劳务输出积累资金,学到技术,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另一方面,用活农村“两工 ”(劳动积累工、义务建勤工)。每年每人投工30个,按10元一个工计算,每年全区自身劳 力投入就近5亿元。5年中,水利农田建设农民投工114亿个,折资9亿元;修公路农民投 工6245万个,折资62亿多元。再一方面是调整结构,就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收 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强大经济支撑。巴中的池园经济建 设、交通建设,都得益于劳务积累。
  6、抓好基层,夯实“基础”。
  为了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解决温饱。巴 中地区首先推行了“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具体办法:一是确定村干部任期工作目标, 公开报名,乡镇党委进行资格审查;召开村民大会和党员大会,让符合条件的竞选者在会 上发表治村演说,接受群众和党员当场的提问并答辩,然后按照选举法和党章规定,村主 任由村民当场选举产生,支部书记由党员选举产生。二是实行兼职减员,精干队伍。他们 提出了村支书兼村主任、村干部兼村民组长的兼职减员改革办法。目前,村支书、村主任 “一肩挑”的占53%,村干部兼小组长的占61%,村组干部总数减少了316%。三是推行绩 效挂钩,提高报酬。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允许村干部报酬达到或超过乡镇干部工 资水平,按照“兼职兼薪,绩效挂钩”的原则,实行“基础职务工资+绩效工资”的结构 工资制。改革后的村干部月工资达到250—350元。四是建立村级财政,实行村务公开,民 主管理。采取以上措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以强化,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得以发挥,村 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初步形成,为扶贫攻坚和农村发展提 供了有力保证。五是推行“板块运行”的工作方法。乡镇工作由过去的分片包村联社(组) 改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乡镇领导干部负责,所有乡镇工作人员按“板块 ”分工组合。乡镇党委书记率领一批干部负责农村各项工作,重点抓好扶贫攻坚;乡镇长 率领一批干部负责村镇建设和财源建设,重点抓好二、三产业;一名副书记负责日常事务 工作,协调各方关系,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一名副乡长负责富余人员分流,主要负责农副 产品流通贩运工作。这种“板块运行”的工作方法,做到了重点突出,力量集中,任务明 确,整体效益大大提高。
  7、做到“三苦”,真抓实干。
  一是领导苦抓。从地到县到乡镇,各级干部都把 “解决群众温饱,责任重于泰山”作为座右铭,地县领导干部每年定点联系一个贫困村, 包扶两户贫困户,不脱贫不为官。地直部门重点联系61个村,地委组织力量每月进行检查 ,每季度开展评比。二是部门苦帮,不脱贫不脱钩。县直部门帮扶贫困村“一把手”是责 任人,年终将帮扶效果好坏,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首要条件。三是群众苦干,不脱贫不罢 休。巴中群众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1993年以来,全社会基本建 设投入45亿元,农户投劳折资达27亿元,占64%。同时,巴中重视面对市场,依靠科技, 走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  总之,“初级时期”的定位是巴中经验产生的基石,正确的思路是巴中经验形成的关 键,劳务积累是巴中经验的核心,池园经济是巴中经验的重要特色,村级建设是巴中经验 的组织保障,苦干大干是巴中经验的实质。加快脱贫步伐,发展农村经济,找准路子是关 键,干部真抓是保证,群众苦干是根本。
  三、几点启示
  1、巴中的区情,可以用“老、少、山、穷、新”来概括,一无可形成规模开采的矿 产资源,二无大工业基地。但是建区以来,巴中地委、行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大力发展“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结合”的池园经 济脱贫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巴中的实践证明,贫困地区只要走对路子,真抓实干, 靠农业是能实现脱贫致富的。  2、“两非”经济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两非”经济即非公有制经济、非耕地经 济。考察巴中使我们认识到,要以非公有制为主构建县域经济结构,使所有制形式更好地 适合山区生产力水平,把千家万户的“庭园经济”当作个体经济来办,跳出抓农业就是抓 粮食的思维定势,引导干部充分看到深度开发第一产业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走“深度开发 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促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路子。开发农家房前屋后 非耕地是发展庭园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3、用足用活“两工”是大力开发农村劳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县现有劳动力126万 个,除每年有7万个劳力外出务工外,60%劳力基本空闲着,即“山荒着,水流着,人闲着 ,家穷着”。如果每个农村劳力每年出义务工、积累工30个,每个工日按10元折算,每年 就有37亿元的人力资本投入。因此要树立劳动力也是资本的观念,用足用活“两工”, 大力推行劳动力的换工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干难事,促使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缓 解全县基础建设和发展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4、村干部“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绩效挂钩”是进一步加强村班子建设的突破口。 巴中允许村干部工资高于乡镇干部工资。他们把村干部的工资30%作为基础工资,70%作为 绩效工资,即把各项任务与分工相互挂钩,年终考核,硬对照,硬检查,硬算帐,兑现工 资,既公平,干部无怨言,也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基层组织建设 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干部靠任命、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 。要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推行“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绩效挂 钩”办法,让农民推选出能为自己办事、又放心的干部,实行庸者下,能者上,允许村干 部工资高于乡镇干部工资。还应进行村级财政改革,建立村级财政体制。最终达到“有人 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5、乡镇“板块运行”管理办法是市场农业条件下乡镇机关改革的重要措施。巴中地 区人均出售商品猪2头、鸡鸭20只,销往哪里?由谁来销?平昌县张公乡奇乡长介绍说,他 们的猪、鸡、鸭大多销往重庆、成都、西昌、攀枝花等城市,靠的是全乡有一百多个农副 产品贩运合作社和公司,乡上推行“板块运行”管理办法,有18名乡干部,一名副职领导 挂帅,成立生猪、禽蛋两个经销公司,干部工资照发,把工资与年推销任务挂钩,并允许 在公司另拿一份奖励工资,做到了既把农副产品卖出去,干部又得到实惠。巴中是把干部 放出去创市场,而我们是把大家捆在一起受穷。如果我们都按巴中的做法,将现在干部分 流去搞农副产品推销工作,工资拿上80%,并允许从中分得利益,岂不是既搞活了流通, 销售了农产品,又解决了干部工资问题。所以,推行“板块运行”的管理办法,是乡镇机 关改革的重要途径。它促进了乡镇机关的人员分流,减轻财政负担,使广大技术人员和富 余干部直接参与农户的生产、销售,从而促进“双非”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紫阳县副县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