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推广农业创新技术的初步实践

推广农业创新技术的初步实践

——从地膜小麦的推广想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时间: 2008-06-26 00:00
□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史志诚
  编者按:陕西是一个农业省份,同时又是一个干旱缺水的省份。在这种特定环境下, 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大课题。最近,程安东省长对史志诚同志的《推 广农业创新技术的初步实践——从地膜小麦的推广想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文作 了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县、乡的领导认真阅读。并指出旱原地膜小麦技术应不断创新、 规范,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为陕西粮果再一个翻番贡献力量。本期全文刊登这篇文章, 供大家学习参考。 
  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防旱避旱、抗旱保墒等一系 列措施,走出了一条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之路。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我省试种地膜小麦 1195亩取得成功之后,到1998年就推广到2589万亩,据初步测产,每亩增产80—90公 斤,可增产小麦2亿公斤。推广面积之大,速度之快,增幅之高,效益之好,在我省农 技推广史上前所未有,为旱地粮食再上台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回顾我省推广小麦地膜 覆盖技术的初步实践,不仅对农业创新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引发人们对农业创新技 术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的主导地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对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的再认识
  陕西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旱作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采用了“代田法”和 “区田法”等旱作技术。我省渭北旱农区的劳动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推广了“提早 深翻早蓄墒,合口过伏保底墒,冬春巧管防跑墒,雨后耙耱少耗墒,播前整地保口墒” 等传统旱作农业技术。80年代以来,李立科等旱作农业专家提出“氮磷配合一炮轰”、 “以磷促根,以肥调水”以及川地大垄沟、山地水平沟等“两法种田”技术,旱地小麦 从平均1mm降水只生产025公斤提高到05公斤。随后又提出了“小麦高留茬,少耕翻, 全程覆盖”技术,使自然降水的保蓄率由传统的25—30%,提高到50—65%,每亩多蓄水 40—60方,小麦生产由1mm降水生产05公斤提高08到1公斤。使旱作节水农业跨越到 一个新水平。1996年,在农业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省在18个县多点示范种植地膜 小麦1195亩,平均亩增产738公斤,增幅438%。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的试种成功,打 破了旱作技术推广工作徘徊不前的局面。1997年全省推广面积达到2602万亩,平均亩 增产915公斤,增幅448%。合阳县从1996年的52亩示范田起步,1997年推广种植 108万亩,平均亩增产988公斤,增幅451%。地膜小麦大幅度增产,为开发渭北旱 原,发展旱作农业,挖掘我省夏粮增产潜力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 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建国同志在1997—1999年两个小麦生产年度先后六次深入合 阳县进行调查研究,并和干部群众一起观察长势、反复对比、现场收获,验证了地膜小 麦的增产效果。指出大力推广地膜小麦是我省粮食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在渭 北陕北旱原地区大力推广。由省委、省政府发专门通知,安排这项技术的推广工作。 1998年秋播前,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地膜小麦的通知》,在 《陕西日报》上全文刊登,并配题为《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的社论, 省长程安东、副省长王寿森亲自部署,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全省种 植地膜小麦由1997年的2602万亩,一举发展到了2489万亩,超过计划200万亩的 245%,是1997年的94倍。合阳县由1997年的10万亩扩大到315万亩,占到该县小麦 播种面积的629%,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县。为什么小麦地膜覆盖技术能够如此迅 速大面积推广?
  1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是工业技术成果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项综合 性创新技术。小麦地膜覆盖技术不是单一的复膜技术,而是在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地 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把含有生物技术的抗旱品种和含有高新技术的种子包衣与 多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巧妙结合的一项创新技术。实现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 工业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各项抗旱技术与农业信息指导的综合配套。一次机播带动 了地膜覆盖、垄沟种植、良种包衣、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多项旱作节水技术, 起到保墒、增温的作用,与过去单一抗旱技术的推广相比,提高了综合抗旱能力。在大 旱之年发挥了明显的抗旱优势,出现了小旱不显旱,大旱变小旱的奇迹。据测定,小麦 生育期地膜小麦在100厘米以内土壤含水量较露地小麦增加08—39个百分点,相当 每亩多保水40—60方。从播种到越冬期,地膜小麦耕层土壤温度比露地日均高2245度 ,累计增加积温190—210度,使小麦生产发育提前,有效分蘖增加,平均亩穗数增加约1 万穗,穗粒数增加53粒,千粒重增加3克左右。小麦地膜覆盖栽培作为一项非工程技 术,投资少,见效快,节水抗旱,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容易操作,群众在短期内可以掌 握,能够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实施,具有大范围推广应用的价值。
  2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实现了农业科技转化与部门产业革新的有效结合,是干旱地 区粮食开发的一项主导技术。主导技术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打破原有技术体系的平衡, 从而引起其它部门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直至产业革命的连锁反应的技术。有关专家 指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正是如此,其推广涉及到许多产业部门。农业机械部门要研制 新型覆膜配套机具;化学工业部门要生产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薄膜和肥料;农业部门要打 破陈规开展各项新的技术服务,推进种子工程;扶贫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增加投入,尽 快实现温饱目标;农行等金融机构看准这项技术的增产效益,确定为重点投资项目;干 旱地区政府看准这一创新技术异常活跃,更是以行政推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 而,在旱农区推广地膜小麦成为政府迅速决策、部门联合行动、农科教示范培训、农民 群众自觉应用的一项旱作农业主导技术,从而带动了农业机械、农技推广和农村工作。 一些农民群众反映说,政府抓地膜小麦是为农民办了一件好事、实事。从战略意义上来 说,这项主导技术,将为建设“陕北渭北新粮仓”提供一项新的技术保障。
  3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大幅度的增产能力使旱地小麦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小 麦生产跨上新台阶的希望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传统的耕、犁、耙、耱措施, 只能保住天然降水的25—30%,而地膜覆盖保墒可把天然降水的保蓄率提高到55—65%。 过去的旱作农业技术一般增产20—30%,而地膜小麦增产幅度达40—50%。根据陕西的推 广经验,一般亩增产100公斤小麦,亩增收100元。除此之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地膜 小麦,可以推迟小麦播期10天左右,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提高旱地复种 指数,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实行地膜覆盖,为我省渭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 提供了可能。地膜小麦达到了少种高产、稀植高产,不仅为旱地粮食生产的集约经营创 造了条件,为农村多种经营腾出发展空间,而且将为提高小麦品质,大面积生产专用小 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渭北、陕北地区农民收入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结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的新经验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在农业上推广了许多适用增产技术,包括列入丰收计划 的小麦规范化栽培技术,规模一般几十万亩到百万余亩,旱地亩产200公斤,水地400公 斤,很难有超常规的突破,从来没有像地膜小麦推广,速度如此之快,面积如此之大, 出乎人们预料。这究竟是为什么?回顾三年来从千亩示范到两百多万亩推广的面积初步 实践,有许多新经验值得总结。这些新的经验主要是:
  1小麦创新技术的推广转化为政府决策。干旱突出的陕西,一遇大旱要么夏粮大 减产,要么秋粮大起大落。“九五”开局,按照“粮食上台阶,玉米挑重担”的思路, 省政府连续三年推广玉米“三项技术”,使粮食“八五”期间徘徊在103亿公斤,一下 子提高到“九五”前三年的1188亿公斤,其中两年秋粮总产突破75亿公斤大关。1996 年,夏粮遇旱大减产,仅4339亿公斤,掉进历史谷低,靠什么旱作技术稳定和提高夏 粮总产?1996年9月在大荔视察农业的程安东省长,把注意力放在陕北渭北这块黄土地上。 之后王寿森副省长提出“稳定陕南,提高关中,开发渭北、陕北”的粮食发展战略思路。 1997年10月,刚刚到任的李建国书记,来到渭北合阳县视察工作。发现该县推广的 108万亩地膜小麦长势良好,当听到县农业局局长王稼林介绍每亩可增加100公斤时说: 别说亩增产100公斤,就是50公斤也干。1998年3月28日,李建国书记第二次来合阳,听 到省农业厅汇报渭北有800万亩适宜推广区,全省1998年计划扩大推广60万亩时问道: 为什么不再扩大一点?一年搞200万亩,到2000年搞600万亩,仅此一项就可增产6亿公斤 粮食。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将推广地膜小麦列入1998年省委、省政府工作要点,进入决 策。两年的示范推广,进而转化为政府决策,变为小麦旱作地区各地市、县区的政府行 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行思想动员,制定政策,开展技术培训。省秋播会议 期间,咸阳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市长与各县长签订合同,明确任 务,责任到人,并制定了奖罚措施。
  2培训农民,把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技术推广工作实质上是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合阳县1997年推广10万亩的一条重要经 验:采用新的培训方式,乡镇干部率几千农民去山西实地考察。这与过去派几个领导考 察,抓一批基层技术干部的学习培训方法不同,效果也截然不一样。1998年为完成200 万亩推广任务,省农业厅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了技术规范,编印了《地膜小麦高产技术》 培训教材1万册,印发了面向农民的图文并茂的《地膜小麦高产指南》宣传材料4万份。 与省科委举办了两期地膜小麦师资培训班,受训干部400多人次。各地积极采取多种形 式开展培训宣传,先后有56个县,5000多农民和技术干部赴合阳观摩学习,仅洛川县就 有1600多农民下关中、学合阳。使种植农户至少受训一次,有一张技术“明白纸”。科 学技术只有让农民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一次“白色革命”带来一次观念更 新,以往老陕那种“醒得早,起得迟,出门难”的等靠保守观念不见了,农民群众在事 实面前折服了,对地膜小麦很快热起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3部门配合,形成合力。
  一项创新技术,主导技术,涉及多产业、多部门的配合。各部门以推广地膜技术为 契机,掀起了各行各业齐抓农业的热潮。省财政拿出200万元,全省地县财政投入1560 万元,用于机具补助和技术培训工作;银行落实贷款7580万元支援推广;省扶贫办将地 膜小麦列入“温饱工程”项目,对贫困县的贫困户每亩补助8元,再提供扶贫贷款30元 ;农业部门全力以赴抓组织协调和宣传培训工作,省农业、农机部门的负责同志跨出行 业界限,亲自出马,当“红娘”,主动架起了农机、农膜生产厂家与银行之间的桥梁, 协调资金800多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农机化工部门积极研制生产适合我省实 际的机具、地膜,保证及时供应,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广农业创新技术必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 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 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技 术这一农业创新技术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农业增 产、农民增收,务必推广更多的农业创新技术,而推广农业创新技术,必须建立农业科 技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传统农业追赶上世界现代农业的步伐。
  我省地膜小麦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推广的任务还很重,今年要推广400万亩, 明年要达到600万亩。就地膜小麦这一创新技术而言,也还需要不断完善,如:播种模 式、播期播量、机具改进、地力配肥等需要进一步改进,白色污染的问题需要尽快攻关 研究,加以解决。地膜小麦推广仍须政府支持,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和推动。纵观 我国农业不同时期在种子、化肥、灌溉和创新技术几次大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历程,之所 以取得成功,都是和政府的引导推动、大力支持密切相关的。要积极推广先进地、县的 经验,实行责任制,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做到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面积、指标 、措施三落实,行政、技术、物资三到位,使推广工作再上新水平。  面向21世纪,陕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呼唤更多的农业创新技术。我们有责任在认真 总结地膜小麦、玉米“三项技术”推广经验的同时,坚持农业科技体制和农业技术服务 体系的改革,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应用相 结合,农用机械、农用工业与农艺措施的应用相结合,农技推广与信息服务相结合。在 农作物生产、畜牧业、果业、蔬菜及区域农业的特色产业开发上,推广农民欢迎、操作 简便、效益明显的创新技术。在继续抓好种子工程、优果工程、沃土工程、农机节本增 效技术的实施和广泛应用的同时,还要引进和研制新的生物覆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 地膜降解技术、薯类脱毒技术、果品的无病毒苗木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与 基因工程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繁荣,为我省人民依靠更少的耕地而过 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