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分享:

陕西省民生工程年度报告(2010)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省统计公报
[索引号] 116100000160002917/2011-91447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省政府办公厅 [ 成文日期 ] 2011-04-01 00:00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陕西省民生工程年度报告(2010)

陕西省民生工程年度报告(2010)

时间: 2011-04-01 17:56

  2010年是我省实施民生工程的第三年,也是投入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全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1720亿元,其中民生工程投入420.29亿元。全年民生工程实施呈现出实施方案确定快、投资计划下达快、资金拨付速度快、前期工作进展快、基建项目开工快的良好态势,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城乡生活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第一章    社会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末全省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4个县(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581万,参合率达到95%。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再次提高,由80元提高到120元。共筹集资金3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15亿元,省级补助11亿元,保证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城镇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47.2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474.1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73.0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8.59万人,增加13.7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0.08万人,增加15.68万人。积极推进大学生参保,参保人数达到92.2万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

  城乡居民养老。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492.62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57.38万人、离退休人员人数135.24万人;扩面新增参保人员31.0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9年的1206元提高到138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2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扩大,全省共有58个县区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占农业人口县区总数的55%以上,(其中国家试点县区37个,省级试点县区13个,自行试点县区8个),全省约109.88万人享受中央财政每人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补助政策,567.27万人享受省财政缴费补贴政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省共有27个县区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8.45万人,约4.72万人享受养老保险政策。

  最低生活保障。全省先后2次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最高已达到360元/人月、最低290元/人月,平均为305元/人月,年末纳入城市低保38.5万户、86.4万人,支出22.56亿元。纳入农村低保81.4万户、212.7万人,支出资金19.67亿元。并安排专项资金,向城市低保户每户发放取暖费260元,农村低保户每户100元。

  生活补助补贴。为九类对象发放或提高生活补助补贴。一是两次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一类地区提高到860元/人月、二类地区780元/人月、三类地区730元/人月、四类地区680元/人月。二是两次提高失业金标准,一类地区提高到645元/人月、二类地区585元/人月、三类地区547元/人月、四类地区510元/人月。对企业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对象、残疾人发放每人100元的一次性物价补贴,受益人群705万人。三是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从省级奖励资金的筹集、政策制定、社保关系衔接、农民工进城税收优惠政策、宅基地、建筑物的处置和补贴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四是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年最高5400元,最低3200元,惠及全省14.27万名农村五保对象。五是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水平。从2010年10月1日起,再次提高了全省25万名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同时为2527名在乡抗日老战士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费。对抗美援朝老战士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惠及全省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26049人。六是调整六十年代精减职工生活补助费及丧葬费标准,7474人受益。七是按照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将去世离休人员无工作配偶生活补助标准每月提高到500-700元。八是按照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将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提高到每月600-1200元。九是发放高龄补贴。从2010年10月起,对全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补贴,其中:80-89周岁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保健补贴、90-99周岁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保健补贴、10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保健补贴。受益老人达60.45万人。

  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加大扶助残疾人工作力度,从2004年起为残疾人做好“十件实事”,全省249万残疾人在就业、康复、教育、生活、文体、维权、综合服务和“两个体系”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

  第二章  城乡就业

  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全省市、县(区)已安排8个县级和32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17个劳动力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市场92个,占79%,正在建设的市场25个,占21%。

  就业培训。2010年实施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职业培训战略,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培训新技师10100人,预备技师6110人,支持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7个。以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开展特别职业培训,全年用于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资金达2.8亿元。一年来,开展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81.8万人,农村“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培训7.8万人,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4.1万人,困难企业职工培训3.6万人,登记求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1.4万人。全年开展创业培训5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2010年中省下达就业资金24.9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96万人,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22%、141%和155%,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低于控制目标0.7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95元和4105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1:1缩小为3.82:1。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

  农民安居工程。2010年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民安居工程统筹实施扩大到全省所有涉农县区。中、省共投入21亿多元,安置住房困难群众9.48万户、34.46万人,其中: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1.19万户、5万人,农村危房改造6.73万户、安置22.7万人,移民扶贫搬迁1.56万户、安置6.73万人,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廉租房建设。制定了《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意见》,在资金、土地、税费等政策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省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廉租房省级补助标准由每平方米200元提高到400元。全年共安排廉租住房新建项目110个,总建筑面积205.22万平方米、4.1万套,总投资28.4亿元,其中中央安排补助投资10.26亿元,省级安排补助投资8.15亿元,截至年底,110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8个项目已完工,其余102个项目在建。廉租住房租赁补贴项目共争取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6.09亿元,省级配套资金0.96亿元,使11万户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得到应保尽保。

  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区棚户区改造投资5.19亿元、4482套、29万平方米,到年底,除一个项目因建设地址变更正在办理有关手续外,其余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国有重点林区棚户区改造投资2.97亿元、4000户,国有林场危房改造投资4.48亿元、7465户,两类项目已全面实施。

  第四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全省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药品“三统一”、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看病费用明显下降。印发了《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暂行办法》,省财政经费补偿基数由2008年决算数调整为2009年决算数,并及时下达中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资金1.84亿元,使基本药物制度在我省能够顺利推行,药价与国家基本药物指导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46%以上。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0年我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年人均21.5元,比中央要求年人均15元的标准高6.5元。在实施国家9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为270万名城乡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27.2万名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1.94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对32.4万例农村妇女进行了“两癌”检查,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3年任务两年完成,108.4万名儿童受益。全年累计实施城乡医疗救助68万人次内均救助1110元。农村改厕项目加快推进,改厕22.6万户。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县(区)不同的医改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公立医院各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省、市、县共下达公立医院改革资金4.76亿元,主要用于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和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做好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我省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08年起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以县中医院为主体的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2010年省级下达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641万元,为28个县级中医院配备设备,到2010年底,已全面完成规划要求的74所县级中医院的设备配备任务。下达宝鸡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200万元,专项用于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其他改革试点工作。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93个、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3个、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项目5个等,使我省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省本级按照每个村卫生室1万元的补助标准,完成了11049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两年共完成26049个。继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为最后一批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设备,并培训社区医护人员2910人。截至2010年底,已全面完成全省178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5所卫生服务站的设备配备工作,共培训3198名全科医生和2986名护士。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培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万名医生培训计划,5年培养全科医生1万余人,省财政按照每人1万元补助, 2010年共培训2000人。

  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为解决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住宿问题,省政府决定实施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项目,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计划为全省每个乡镇卫生院建设15间医务人员“周转房”,每间30平方米,同时建设一间50平方米左右食堂。

  2010年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投入600万元,在全省3个县进行试点,安排项目15个,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目前试点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

  人口计划生育。重点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四类项目。一是对8.23万名农村实行计划生育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0元奖励扶助金, 对6467名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或死亡的父母给予扶助,对12238名55-59周岁的独女户父母每人每月发放60元奖励金,对2043个农村自愿放弃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一次性奖励,对271.59万名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的夫妻及其子女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给予补助。二是对全省500多万农村育龄妇女给予免费体检和简单妇科病治疗,对试点的4个县农村准备怀孕的夫妇免费提供孕前检查;向广大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免费发放避孕药具。三是按照计划生育服务站规范化建设要求,对160多个县乡服务站给予补助,提高服务站服务能力;为商洛等四市200个中心镇配备小型流动服务车;支持全省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建设,对陕南受灾县乡给予补助。四是支持开展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对完成人口计划生育目标任务的地区、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先进县给予奖励,支持基层技术人员培训。

  食品药品监管。下达中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经费5951万元,主要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队伍能力建设、药品检验能力建设、基本药物质量信息建设平台建设、食品药品抽验和食品安全县建设经费补助,有力的支持了各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开展。

  第五章    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顺利进行,已在旬阳县、镇安县、富平县、洋县、延长县、子洲县和长武县七个县进行幼儿园建设、办园体制等试点,安排试点项目52个,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购置玩教具、生活用品等5万多个(套、件),目前进展顺利。

  义务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持了全省107个县中小学校对8130栋1033万平方米校舍安全改造;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支持全省869所农村中小学取暖、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改造和完善;新建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8所,全省投入使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达到82所;实施“蛋奶工程”,受益学生263万人;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高中教育。支持全省20所普通高中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支持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建设;对31.3万名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人每年1000元和2000元两个档次给予资助。

  职业教育。安排了9个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了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10所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30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和63个精品示范专业建设;支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对10万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近32万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对16.7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

  高等教育。继续实施“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支持了西北大学等省属高校的建设;对普通高校25.6万余人发放国家助、奖学金;应对食品价格上涨,给高校发放了食品补贴。

  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重点支持我省35个市、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建筑面积12.49平方米,并购置相关康复、教学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六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饮水。加大对农村饮水工程的支持力度,建设各类农村供水工程4000多处,解决了3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沼气建设。统筹各级各类资金,切实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全年新建沼气池19.6万口,“一池三改”率达到85%以上,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8万口的目标任务。

  村庄道路。年初计划建设村庄道路400公里, 343个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实际建设村庄道路450.1公里,超额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

  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10095.9公里,其中:通乡油路1368.6公里、县乡油路1672.6公里、通达工程3854.7公里、通村公路3200公里。“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实现了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83.7%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解决了农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使2.4万个建制村的1900万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田建设。投资近12亿元,建设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130万亩。

  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以“三个确保”为重点,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新启动114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和206个宁强、略阳、勉县、陈仓等4个汶川地震重灾县(区)受灾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我省商南、岚皋、略阳、陇县、耀州、淳化等6个县(区)又被列入国家连片开发试点县范围,对10个以上集中连片贫困村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同时,省本级选择彬县、合阳、西乡、汉滨、丹凤等5个县(区)开展省级连片开发试点,目前试点项目已经全部启动实施。稳步推进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搬迁贫困人口1.8万户、7.8万人,建设移民新村284个。

  第七章   公益性文化体育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了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3505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了我省建设9078个行政村广播室。支持了2500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解决了这些行政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建设64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省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基本普及的建设目标。
农村信息化建设。2010年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7995个,累计共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27914个,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广播、电视、电话100%覆盖,通信光缆延伸到100%乡镇,行政村有线宽带覆盖率由35%提高到80%,无线宽带覆盖75%农村地区。

  文化体育器材配送。为全省356个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73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1743个行政村配备了文化活动器材,为全省23259个村配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镇、村四级数字化服务体系。对全省11个地市250个城市社区配备了全民健身器材。支持农村舞台艺术繁荣,为基层21个艺术表演团体购置流动舞台车、配置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评选奖励优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和深入农村演出的剧团。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支持48家博物馆、纪念馆继续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向农村免费放映公益电影34.06万场,实现了1村1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支持开展“科技之春”大型宣传、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城市社区科普等宣传培训活动2200多项,科技报告和研讨会770多场次,科技下乡服务450多次,科普展览270多场次,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11.7万人次。

  第八章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支持各地做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级按照每个社区服务站8万元,街道中心26万元,县级中心120万元,市级信息平台40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建设资金按照省、市、县三级1:1:1比例配套。城市社区服务体系项目4大类243个项目,其中改扩建社区服务站181个,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1个,新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28个,新建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3个。

  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每个行政村200平方米的标准,安排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500个,各地正在有序实施。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9个,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也取得了新进展。

  第九章  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抗洪救灾。2010年陕南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后,省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及时下拨中、省救灾补助资金15.62亿元,帮助受灾市县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因灾死亡人员家属抚慰金发放和灾后重建工作,截至年底,全省因灾倒塌需重建的房屋已开工74123户222441间,开工率99.89%,已竣工68269户187747间,竣工率92%。同时,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及时下拨寒潮冰雪及冬春期间灾民生活救济资金,帮助各地解决好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制定下发了洪涝灾害救灾资金管理办法,将救灾资金纳入特设专户管理,直接拨付到受灾县,保证了救灾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2010年4月,天津对口援建项目全部建成并完成集中移交,9月底前4个重灾县灾后重建所有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已完工项目占总项目数的88.4%,完成规划总投资的92.7%,基本完成了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任务,实现了“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目标,夺取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富民强省的重点,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好“富民强省十大民生工程”,重点抓好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民生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支持体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以县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平安陕西建设等七件实事。同时,原来实施的扶贫脱困、安全饮水、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民增收工程等民生项目还要继续抓好。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将会同各有关部门抓紧做好衔接,制定具体的民生工程年度实施方案,确保2011年民生工程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期间,将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着力构建符合省情、能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10大领域的100类基本建设项目和政策性补助项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