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专项规划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五”规划>专项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专项规划

时间: 2008-01-01 00:00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序言

  固定资产投资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保持一个适当的投资力度和合理的投资方向,是实现"十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努力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的重要保证。为了充分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激活投资市场,引导投资行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十五"时期我省投资领域的思路性意见,包括投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投资方向和重点,以及刺激投资活动、培育投资市场的政策措施等宏观投资层面内容。

  一、"九五"回顾

  "九五"前两年,我省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中后期又紧紧抓住了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促使投资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690亿元,年均递增18%。投资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改变了我省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对"九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保证了GDP年均递增9%,为"十五"乃至以后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投资多元化、社会化格局基本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现代设施农业、房地产及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以及市场商贸、咨询中介、城乡客货运输等领域都主要是由社会投资主体来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造的加强,使股份制企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激活了我省投资市场。到2000年,非国有和其它经济成份投资占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达到35%左右,虽然与东部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但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二)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面对社会投资主体形成,但投资市场不发育、不规范,缺乏有效约束和投资指向不明等问题,我省注重将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我省实际需要相结合,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引导和刺激社会投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办成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又没有条件办成的大事,如建成了西安至安康铁路等重大骨干项目等。

  (三)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消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内容,提高了投资计划的科学性。除国家重大项目和有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凡是企业用自有资金或利用银行贷款投资于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合并按一道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从1997年开始取消了对银行贷款的规模控制,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独立审贷,贷款自主性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工程咨询等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开始与政府脱钩,逐步实现自主评审,提高了投资咨询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投资立法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和《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提出了我省实施细则与管理办法,规范了投融资领域的招标投标活动,提高了投资效益,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在加强立法的同时,加大了执法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筹建了稽察办,并配合国家稽察办对国家出资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投资概算等,进行监督检查,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力有所增强,市场需求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日益明显。随着市场需求环境的逐步改变、法制建设的进展和约束力的提高,政府和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对一般性的加工工业项目尤其慎重。通过积极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提高了自我约束能力。集体、个体企业管理趋于规范,自我约束能力增强,投资决策水平有所提高,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与投资决策之间的良性循环开始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趋明显。在机制创新方面,我省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基础设施项目打捆实行统贷、统还,利用经营权进行融资,用成熟的项目前期工作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等。

  二、"十五"投资领域所面临的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与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相比,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突出表现在前期工作视野不够开阔,政策的敏感性不够,预测性不强,不能完全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变化,造成某些项目与国家宏观政策不合拍,难以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适时、有效地支持,直接影响了吸引资金和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二)市场利益机制制约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过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省和全国一样,一直存在内在"投资饥渴症"。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总体上不仅成功地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出现了产品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在这样的供需环境下,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趋于下降,企业家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有效需求不足。据有关部门进行的投资意向调查显示,1999年不愿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中,将投资回报率太低或产品没有市场列为主要原因的企业占46.1%,居各原因之首。

  (三)建设资金总量不足,资金使用结构不尽合理。省内各种资金多头管理,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重点项目资本金和建设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并且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了重大项目的审批和建设进度,也增加了争取中央投资,吸引外资和东资的难度。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受到限制。企业的后续发展首先要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企业的积累与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密切相关。目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5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后续发展。

  (四)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对现代投融资管理办法研究和使用不够。

  (1)银行商业化改革强化了金融部门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际执行中,一是贷款权限上收过多。二是贷款的责任与利益不配套,有的银行宁愿将资金上缴,也不愿意贷出去。

  (2)资本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改革开放以来,部门之间的资金余缺状况为:政府由资金结余部门转变为资金短缺部门,企业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且资金短缺状况不断扩大;居民一直是资金结余部门,且结余份额越来越高。没有形成对不同投资主体间的资金进行合理调剂的有效机制,将相对次要投资主体即居民的闲置资金转化为主要投资主体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使用的资金。

  (五)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投资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宽过细,抑制了企业自主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对社会投资环境监管、服务不力,投资者负担过重。具体表现在:①投资项目报批时间长,收费多。②行业准入方面还存在限制,尤其是对中小企业限制较多。一些垄断或半垄断行业,长期以来不允许或限制一般投资的进入。许多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却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某些法律和政府的一些部门,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营业注册设置了种种障碍。而且,注册手续繁杂、费用高,令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③缺乏一套完整、权威的投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三、"十五"投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五"是我省为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针对我省经济总量偏小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必须通过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高速度的增长,激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以支撑经济总量的扩张,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不断增大投资力度和规模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调整总的思路是适应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需要,服从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着力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市政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培育和建设高技术产业、旅游、果业、国防科技和能源五大特色产业,扶持优势产业,配套安排好公、检、法等政权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

  为确保全省GDP年均递增10%,经测算,在出口和消费平稳增长的前提下,"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16%左右的增长幅度比较主动。按这个速度计算,"十五"期间约需投资5700亿元。

  5700亿元投资要重点围绕生态环境和农业建设、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投融资体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利用外资和东资规模,为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和项目建设创造更加宽松、健康的投资氛围。通过机制创新,促进投资增长方式的转变。着重激发企业内在投资潜力,活跃投资市场,扩大投资需求,使企业自筹资金比例保持在投资总规模的50%以上,利用外资比例达到10%以上,银行贷款比例等达到30%以上。非国有和其它经济成份的投资比重达到45%左右。

  四、"十五"投资的重点领域

  结合国家政策投向和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省"十五"投资的重点领域是:

  (一)生态环境和农业。

  以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陕西为目标,坚持"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基本措施,大力开展防沙治沙、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十五"期末,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4%,林草覆盖率达到56%。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3%,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十五"前期,建成黑河金盆枢纽等在建项目,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建设东庄水库等骨干项目,加快古贤水库前期工作进度。到"十五"末,全省新增灌溉面积2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0万亩。

  (二)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

  重点加快"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及"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的新建改建,完善农村公路配套设施,提高通达深度。建成西安至汉中、黄陵至延安等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770公里、公路里程4000公里。

  围绕"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干线网构架,新建、改造并举,着重打通干线通道,建好铁路枢纽,提高运输能力。建成神延等铁路,开工建设太原至中卫铁路。到2005年,全省新增铁路营业里程751公里,总营业里程达到3500多公里。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迁、扩建汉中、榆林机场,完善延安、安康机场设施。

  建设西安三环路、高架快速干道和城市二级道路网络,争取启动建设西安地铁项目和铁路新客站工程。加快城市环保工程建设,"十五"末,全省主要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60%左右。

  (三)高新技术、旅游、果业、国防科技和能源五大特色产业。

  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为重点,依托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加速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十五"末,我省高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31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

  以陕西旅游大环线建设为核心,以周、秦、汉、唐四大文化旅游区为重点,以秦岭和黄河、长江水系自然景观开发为依托,全面开发国际、国内和省内三个层面的旅游市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富有陕西特色的支柱产业,把陕西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首选地之一。2005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1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亿美元。加强贮运设施建设,提高鲜果现代化贮运能力,优化布局和品种结构,全面实施优果工程,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步伐。2005年,全省水果年总产量达到800万吨左右,果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以飞机、电力机械、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信息和通讯设备、机床工具、航天产品等为重点,实施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争取"十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2%。

  以煤、电、气、油等能源开发为重点,加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建设优质环保煤基地和煤液化基地为目标,继续扩大神府、黄陵矿区规模,建设榆神矿区。"十五"末期,陕北能源基地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5000万吨。

  重点建设蒲城电厂二期、韩城二电厂和汉江喜河水电站等工程,适时启动陕北火电基地和西电东输工程。2005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强化陕北气田生产能力,"十五"末期,年开采气量达到50亿立方米。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增加储量,保持原油稳定开采,扩大原油产量。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800万吨。

  (四)科教文卫和公检司法。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加强科技文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强化公、检、法等政权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五、保证"十五"投资高速增长的措施

  (一)继续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和建设连续性。从未来几年尤其是"十五"前期经济发展趋势看,必须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回升的良好态势。由于社会投资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十五"前期,即2001、2002年,国家已经明确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使在建国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同时,从2001年起,每年发行部分西部开发建设债券,集中建设一批重大骨干工程。我们要继续做好项目前期准备等各项工作,争取国家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加大资本市场对投资增长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取消行业垄断,扩大行业准入,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投资者增加对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电信、城建,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加强对社会投资信息服务,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创新投融资方式。研究建立政府贴息等银行信贷激励机制和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系统,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三)积极扩大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投向。随着我国加入WTO,要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积极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大力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十五"期间,利用外资总规模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要达到2/3以上。加快研究制定外商以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国企业改组、改造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BOT、TOT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提高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努力拓宽贷款使用领域。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着重激活各类投资主体的内在动力,加速投资机制创新。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政策,培育和保护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的积极性。除事关国计民生和必须由国家垄断投资的项目、产品外,在项目布局、定点、土地使用、行政审批和收费等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强各类企业融资能力。加快企业股票上市步伐,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使各类投资主体都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措建设资金。积极进行西部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五)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突破口,创造一个吸引国内外投资的良好氛围,树立陕西新形象。在项目前期审批程序简化后,各相关部门也应相应减少环节,共同为投资者减负,防止出现程序不配套,甚至一边减一边增的现象。优化服务意识,定期发布投资信息。发展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建立和提供充足完备的项目支持。为保证"十五"经济增长和投资的需要,必须在加大在建项目建设力度的同时,储备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十五"期间,初步提出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等方面重大建设项目316个,作为我省新世纪的起步工程,建设总投资4300多亿元。要围绕我省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以316个重大项目为重点,超前、准确和高效地开展工作,使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国家规定环节,达到规范要求,为投资快速增长提供切实可靠的项目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