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宝鸡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 要)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五”规划>区域规划

宝鸡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 要)

时间: 2008-01-01 00:00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宝鸡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 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九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经济持续发展,总量迅速扩张。“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10.2%, 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1亿元(现价),增长10.5%,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水平达到3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18.2∶52∶29.8逐步调整为2000年的12∶53∶35。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基本完成了脱困目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1%,特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比“八五”累计增长1.8倍,年均增长20.7%,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基 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退耕还林(草)和天然林保护工作启动,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九五”期间,累计出口总额1.1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2.8倍;利用外资的规模继续增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九五”期间,建成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完成重大科技成果245项。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4元,“九五”期间分别年均增加120元和379元;完成了3.5万人口的脱贫任务;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5年10.09‰下降到2000年的4.66‰。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开放促开发、科教兴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狠调经济结构;农业稳粮促经,突出林果,强抓畜牧,推进产业化,富民富县;加大工业改革力度,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十大工程,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宝鸡。

  预期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6‰,努力把宝鸡建成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实现“十五”目标,赢得更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十五”期间必须坚持以西部大开发总揽全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规划,重点突破,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入,突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一区多园,尽快形成西宝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真正做到用西部大开发统缆全局,用抢抓机遇的精神推动全市各项工作。

  “十五”期间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缓慢仍然是我市最大的实际。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归根到底都必须依赖于加快自己的发展。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牢固树立后来居上、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十五”期间必须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十五”期间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下功夫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食品工业、装备工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尽快构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一、二、三产业比例力争达到12:48:40。因地制宜地调整生产力布局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加快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

  “十五”期间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开拓新思路,建立新机制,运用新办法,切实加大市场取向的体制创新力度。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千方百计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十五”期间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要着重在增加劳动者收入,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宝鸡建成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大发展需要大项目支撑。“十五”期间,我们将集中力量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经济园区、小城镇建设、旅游开发、工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等“十大新世纪起步工程”,包括168个项目,总投资526.2亿元,“十五”期间完成投资352.5亿元。要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

    进一步强化宝鸡交通枢纽地位。以市区为中心,以310国道为主轴,加快“三横五纵”公路网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完善的干线公路网络结构。重点抓好姜眉公路,东部旅游环线、眉麟公路、彬麟凤公路、宝平公路千阳至陕甘交界段、陇马公路等项目。到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050公里。过境“三横五纵”有三分之二建成高等级公路,市区至各县建成二级公路,县与中心城镇间建成二至三级公路;铁路贯通宝兰复线,协助完成宝鸡至徐州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调研规划工作。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建段家峡水库,新修高楼子水库、六川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抓好冯家山、宝鸡峡、石头河等灌区改造,建设9个县城及50个小城镇的供水设施,搞好渭河、千河、金陵河等河流的堤防建设及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防洪能力。

  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重点抓好渭河治理、千河流域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退耕还林示范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绿色通道等工程。到2005年,退耕还林(草)3.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林草覆盖率达到66%,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4%,使宝鸡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国内外资本聚集的理想高地。

     二、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设西部工业强市。

  改组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十五”期间,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全部实现民营化,上市公司达到15户以上。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着力培育职业经理人队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壮大支柱产业。围绕食品、电子、机械、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市场自主选择为原则,培育机床、卷烟、乳品、石油装备、特种汽车等企业集团,扶持长岭、秦川、宝光、宝钛、北照、秦明、西凤酒、毅武、东岭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营,在工业强市上实现新的突破。到200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10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5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2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

  振兴装备工业。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形成以工程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特种车辆及配件等为核心的工业优势,重振我市装备工业和军工企业雄风。

  做大食品工业。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大卷烟、白酒、啤酒、方便食品、乳制品、果汁饮料的改造开发力度,扩大规模效益,培育知名品牌,使宝烟成为全国一流企业,西凤酒在同行业名列前茅,啤酒保持“全国十强”,方便食品走向国际市场。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以嫁接改造为核心,以盘活存量为切入点,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实现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产业的二次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十五”期间,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项目193个,总投资112亿元,基本完成我市的工业升级和调整,巩固和提高宝鸡工业重镇地位。

  三、突出结构调整,构筑宝鸡特色经济新格局。

  “十五”期间全市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特色经济。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食品工业、装备工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同时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信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建立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经济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畜牧大市。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把畜牧、果业和蔬菜培育成支撑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以布尔肉羊、秦川牛、莎能奶羊3个省级繁育中心为依托,抓好“奶畜、肉牛羊、生猪、禽蛋”四大产品开发,建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畜牧良种繁育和生产加工基地。到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5%。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力争在优果、销售、储藏、加工四个产业化环节上取得突破。到“十五”末,果品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优果率60%,果品收入达到10亿元。蔬菜生产以设施化栽培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日光温室、大中型拱棚覆盖和辣椒种植,到200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70万亩,产值15亿元。

  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建成旅游名市。依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巩固提高东线,开发建设西线,重点建设法门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旅游区、周原周文化园区和关山草原五大精品景区,使之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名牌产品。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运作方式,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东联西安、西接兰州、北通银川、南达成都的旅游圈和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到200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商品经营与资本运作并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550工程”,重点抓好50户私营企业集团、50个名牌产品、50户高新技术私营企业、50户创汇私营企业大户、50户私营纳税大户,到“十五”末,争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

  积极培育信息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十五”期间,要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推进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市的信息传输主网架。大力发展数字化家电、微波通信、网络应用等信息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技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服务。到2005年,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全方位的大开放为前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宝鸡大开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坚持传统利用外资方式的基础上,探索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等招商引资新方式,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外商购买基础设施经营权,支持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参与旅游区成片开发,争取东部知名大企业和世界500强来我市投资办厂或建立分支机构。“十五”期间,力争利用外资5亿美元。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扩大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农产品的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强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的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开展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到“十五”末,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7%。

  努力推进东西合作。按照市场原则,建立双赢利益机制,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东企业西进、东资西进、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实现联动发展。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按照建设现代化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加快市区建设步伐。坚持展现历史文化与突出时代精神高度统一,大手笔、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积极推进市区东扩,加快撤县(宝鸡县)设区(陈仓)步伐,抓好高新大道,宝虢路和代家湾渭河大桥等骨干工程建设,吸引人流、物流、产业流、信息流在东区聚集。完善市中心商贸流通功能,石坝河文化体育中心功能,上马营行政中心功能,陈仓、西虢区城市副中心功能,形成大城市骨架。到2005年,争取市区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2010年达到百万人,成为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工业、金融、商贸中心。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载体功能。“十五”期间,完成太白路、广元路、清姜路、群众路、宝平路、新建路、中山路、川陕路、公园路、宝福路等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开工建设北环线、新宝路和高新区东区道路,建设改造广元路、代家湾、卧龙寺渭河大桥,构建城市的大外环和东西五个串环的干线道路网。实施冯家山水库二期和石头河水库引水工程,建设卧龙寺、石咀头污水处理厂,建成陵原垃圾处理厂,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积极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市政广场、文化广场、世纪广场。完成北坡和秦岭北麓绿化、渭河市区段防洪暨生态治理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经过5至10年努力,使宝鸡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基本建成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和林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城镇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以陇海铁路和西宝公路沿线城镇带为主轴,以宝中铁路、宝平公路和宝成铁路、宝凤公路沿线城镇带为次轴,有重点地发展中心城镇。重点加快8个县城和12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创造条件,多方争取,到2005年力争建成1~2个县级市,10~15个中心城镇,形成以宝鸡为中心的关中西部城市群,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高新区建成关中开发带的西部龙头。

  加快科技进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第一增长点。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优先发展宝鸡高新区,着力引进大项目,寻求大合作,培育大企业,加快西区科技创新园建设,抓好东区新兴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区多园、梯次推进的思路,加快陇海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及国内知名企业入区合作。到200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

  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改善广大农村的办学条件,发展幼儿教育,保障贫困地区及边远山区少年儿童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市区及县城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十五”期间,支持宝鸡文理学院发展成为具有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建成一至两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八所高标准职教中心。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和继续教育,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素质,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向我市流动,使宝鸡成为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地。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要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障制度的并轨,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保障制度,形成完善的养老和失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强城市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保障事业。逐步建立和形成市场化就业机制,发展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新的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中介组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十五”期间,力争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五”期间,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干部和人民。坚持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活动;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要求,认真解决城乡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以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为重点,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用江总书记“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的题词精神,激发和调动全市人民热爱宝鸡、建设宝鸡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重视预备役部队工作,加强我市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加大民主法制建设力度,促使我市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进一步走向民主化、法治化轨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政务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作用,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保持社会稳定。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市,搞好“四五”普法,加强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强化司法监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格执法,公正执法,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依法加强对婚姻、殡葬、地名、区划等行政事务的管理。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单位,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和丑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