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十二五”规划 > 专项规划

陕西省粮食流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2-07-10 00:00

  为进一步促进“十二五”期间陕西粮食流通健康发展,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陕西省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陕西省粮食应急预案》、《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等法规、文件,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粮食行业“十二五”四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成效显著
  ——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促进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的各项政策,采取了扶持粮食生产、加强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建立粮食应急机制、促进粮食产销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全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保持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市场化粮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随着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多元市场主体得到发展,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各经营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购销量逐年增加,经营日趋活跃,市场化粮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储备粮库存规模增加,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
  ——粮食应急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各项保障措施日益完善,并历经了两次较大应急救灾任务的检验,粮食应急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
  2、仓储物流设施得到改善和发展
  ——仓储设施不断改善。2009年末,全省粮食有效仓容129.23亿斤,有效罐容18万吨。有效仓容在2亿斤以上的大型仓储企业7个,仓容合计30.98亿斤,占全省有效仓容的24%。全省28.7%的仓容装配环流熏蒸系统、46.9%的仓容装配粮情测控系统、51.2%的仓容拥有机械通风设施。10个省级储备直属粮库和主要承储库点安装了粮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省粮食局对省级储备粮的动态监控、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网络自动化办公三大功能。全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逐步实施,截至2009年底,共为全省26730户农户配置了标准化储粮装具,实现农户科学储粮5346万斤,每年减少粮食损失约267万斤。
  ——物流设施不断发展。2009年末,全省有17个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线,总长14.27千米;散粮中转设施入库接收能力7176吨/时,发放能力6279吨/时。粮食跨省调运总量的7.9%共11.67亿斤,实现了散粮运输。省内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省粮食批发市场的网上交易、栈单交易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全面开展。
  ——物流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启动建设了杨凌粮油食品物流产业园区、西粮公司仓储物流加工基地和西瑞集团粮油仓储物流加工基地三大粮食物流园区(基地)项目。截至2010年8月,共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新增仓容7.2亿斤、油罐3.2万吨和日精炼260吨食用油产能。
  3、粮油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93.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5%、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7%。位于全国同行业第19位、西部地区第3位、西北地区第1位。米、面、油三项主要产品产量达到307万吨,比2006年增长29.5%,其中小麦粉产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
  ——多元化和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企业加工能力、产品产量和主要经济指标占据行业份额的比例明显增大,成为全省粮油加工业的支柱力量。全省加工企业向原料产区集中的趋势明显,80%以上的小麦粉加工能力集中在关中地区,60%以上的大米加工能力集中在陕南地区,90%以上的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集中在关中和陕南地区,小杂粮加工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
  ——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截至2009年,2个粮油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18个粮油品牌荣获“陕西名牌”称号,34家粮油企业的38个品牌119个产品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粮油”称号,21家粮油企业的86个产品被陕西省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粮油”称号。
  4、粮食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参与收购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零售市场稳步发展,各具特色。批发市场在竞争中向多元化发展。全省各类市场齐全,既有大型商流市场、区域性市场、原粮市场,又有中心城市成品粮油市场、城镇综合集贸市场,网上协商、公开竞价、网上交割、自由零售等多种交易方式并存。
  ——粮食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全省各类粮食市场功能日渐明晰,市场定位逐步明确,供给和保障作用日益显现。其中市级中心城市成品粮市场发挥了保证城市口粮供应的功能,尤其是销区成品粮市场组织的粮源已达到当地消费量的70-80%。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各类粮食批发市场粮油成交量140多万吨,成交金额约54亿元。
  ——粮食市场管理逐步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对规范粮食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省粮食批发市场被国家粮食局命名为“西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全省各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维护了正常的粮食市场秩序。
  5、粮食质检机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粮食质检机构逐步恢复。截至2009年底,全省隶属于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质检机构21个,其中省级机构1个、市级机构10个,县级机构10个。省粮油质检所分设独立,成为省粮食局下属事业单位;10个设区市均成立和恢复了市级粮食质检机构,实现了100%全覆盖,且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粮食质检机构也在逐步恢复建设。
  ——粮食检验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有9个省、市级粮食质检机构通过了计量认证,有7个机构被国家粮食局批准为“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省粮油质检所通过省质监局审查认可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粮食行业粮油质量检验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被国家粮油标准技术委员会确定为首批标准验证实验室。
  ——粮食质检机构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入近2000万元完成了省粮油质检所搬迁、仪器设备配置等,目前省粮油质检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质检机构前列。投入1300多万元为10个市级机构配备了300多台套先进的质检仪器设备,各地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解决了编制、人员、经费、场地等问题,整体实力和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存在问题
  1、粮食宏观调控方面
  一是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粮食产消缺口逐年扩大,粮食区域和品种结构的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需平衡难度加大。二是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和产销合作机制还不完善,地方各级储备之间以及与辖区内中央储备粮之间功能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衔接。三是粮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有效仓容、罐容总量不足,设施陈旧老化、技术装备落后,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均衡。二是粮食“四散”化水平低,粮食运输方式和散运设备落后。三是农户储粮设施简单,储粮知识不足,粮食损失较大。
  3、粮油加工业发展方面
  一是产业布局和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比重偏低。二是加工能力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产能过剩,一些边远地区加工能力欠缺。三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四是粮油食品加工发展缓慢,小杂粮加工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低。
  4、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缺少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的粮食企业集团。二是各类粮食市场发展不够完善。三是市场发展环境不够理想,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指导。四是市场信息对粮食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5、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市级粮食质检机构的检验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机构尚未取得计量认证。二是粮食质检机构的装备水平还需进一步改善。三是部分检验机构检验项目缺项,尤其是原粮卫生和成品粮检验项目。四是县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还不完善,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和布局的问题。
  (三)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政策支持、规划引导、产业发展、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为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规划的实施,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将快速推进,城镇人口、粮食流通量、商品量将大大增加,将给粮食市场、现代物流、粮油加工、粮食质检等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我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亿斤,我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也即将出台和实施,这将给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总量平衡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质保障。四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粮食流通工作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全省粮食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尤其是近年来以积极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和化解企业债务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粮食企业轻装上阵,活力明显增强;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并开始实施《陕西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2010-2020年)》,连续6年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在全省建设35亿斤粮食仓容和20万吨油罐罐容,将极大改善全省仓储设施现状,这些都为“十二五”粮食流通产业提供了发展潜能。
  同时,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罕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和流通,粮食生产、供求形势、价格走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日益复杂,加大了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压力。二是粮食市场和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资本和央企加速布局,逐步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各个环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处于夹缝之中的地方粮食企业经营压力和经营风险增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三是国家惠农政策、防止通货膨胀政策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政策方针,对粮食企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价格稳定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从我省粮食流通形式看,近年来,我省粮食自给率仅为80%左右,产需缺口和对外依存度有逐年增大的态势,小麦30%、大米50%、食用油70%需要从省外采购或通过国际市场进口,实现粮食供需平衡的困难和压力不断增大。
  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我省粮食流通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期,也将是一个筑牢基础、释放潜能、全面提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重大机遇,按照《陕西省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要求,以确保全省粮食安全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基础设施、粮食市场、粮油加工和粮食质检五大体系,着力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改善粮食流通方式、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努力构建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有效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粮食安全原则
  继续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责任制,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这一中心目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重视粮食市场体系、加工体系、仓储物流设施体系、质检体系建设,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健康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考虑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基础设施体系、粮油加工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质检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坚持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分步实施,注重规划实施的可行性。
  3、坚持资源整合原则
  对全省粮食系统资产、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现有园区、仓储、物流设施作用,实现储备、应急、市场、仓储、物流、加工、质检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紧密结合。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加强粮油资源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推广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倡导科学储粮和绿色储粮,依托科技创新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三)发展目标
  1、粮食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目标
  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立足于基本靠省内保障粮食供给,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抓好粮食储备、粮食应急、产销合作、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与统计信息工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持全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种结构平衡、区域平衡,加快构建符合我省省情的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1:粮食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分类目标
1、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十二五”末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生产能力达到89.3亿斤,玉米生产能力达到112.3亿斤,稻谷生产能力达到16.3亿斤。
2、粮食消费需求。全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粮食不低于300亿斤,销售粮食不低于350亿斤,其中,年均收购粮食不低于60亿斤、销售粮食不低于70亿斤。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粮食125亿斤,销售150亿斤,其中,年均收购粮食25亿斤,销售粮食30亿斤。粮食消费需求量保持在290亿斤,其中:谷物消费需求270亿斤。
3、粮食购销网络。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以经济利益关系为纽带,通过改制重组,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地组建完成1~2个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全省建立1000个规范的农村粮油购销站(店、点)和2000个规范统一的城市粮油供应网点。其中,产粮大县(市、区)每个乡镇建立1个规范的粮油购销站(店、点),关中地区其他县(市、区)每个镇建立1个规范的粮油购销站(店、点),陕南和陕北地区其他县(市、区)应在交通便利经济繁华的乡镇建立若干个粮油经销点。大中城市和县城应建立分布合理、规范统一、满足调控需要的粮油供应网点。
4、粮食储备规模。粮食库存消费比保持在30%以上。全省地方储备粮油规模全部落实到位,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粮食加工、供应、运输等应急网络建设适应粮食应急工作需要,应急成品储备粮油规模基本落实到位。

2、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以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政府规划为先导,以企业为实施主体,按照我省区域粮食经济、粮食流通基本格局和粮油仓储、物流设施的特点,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通过加强仓储设施体系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我省实际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

专栏2: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目标
1、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目标。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储粮条件的大中型粮食储备仓储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一批适应我省粮食流通、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中小型储备、中转、收纳、供应的综合性粮食仓储设施。加快省市级重点骨干粮库“四散化”发展进程,完善储备仓容,增加收储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切实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规划期内在全省建设35亿斤粮食仓容,其中省、市级以储备仓容为主,县级以中转、收纳仓容为主,兼顾储备仓容。
2、粮食物流设施建设目标。建设10套火车、汽车联合散粮接发系统,加强关中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基地)、各节点中转储备粮库、批发市场和加工转化企业的物流设施建设,完成省内十字形粮食物流主通道建设,实现与国家跨省粮食物流主要通道的无缝化链接,实现“十二五”末省内原粮流通量中散粮流通份额达到20%、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四散化”作业程度达到50%的目标。
3、食用油储存设施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新增油罐罐容20万吨,建立食用植物油仓储物流体系,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使国家在调节供求平衡、平抑物价、调节丰欠、调控季节性消费、应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供应等方面形成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顺畅的物流通道。
4、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推广目标。为20万农户配置标准储粮装具,使项目点农户减少储粮损失5%,同时带动全省农户改善粮食收获后的储藏和处理条件,使全省农户减少粮食产后损失2%左右。

  3、粮油加工业发展目标
  以保障全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和粮食供给安全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集聚做大、提升水平为总要求,进一步完善粮油加工体系,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与我省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粮油加工业体系。

专栏3:粮油加工业分类目标
1、粮油加工业的规模和效益较快增长。到2015年,努力实现粮油加工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46亿元、利润达到18亿元。
2、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日处理原料400吨以上的企业达到25%以上,其中日处理原料1000吨以上的企业达到4%,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家。
3、园区基地项目取得突破。到2015年,目前在建的杨凌粮油食品物流产业园区等园区基地项目的大部分设施投入生产运行,辐射、带动粮油加工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4、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整体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市场供给和应急加工能力显著增强。

  4、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目标
  继续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市场,健全粮食零售市场网络,完善和提升省粮食批发市场 (西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功能,重点建设和发展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和榆林5大区域性骨干市场,引领重点县区原粮、成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规范发展,推动城镇摊位市场和综合交易市场提升服务、完善功能。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粮食市场体系。

专栏4: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分类目标
1.粮食收购市场建设。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以加强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主渠道作用与地位为重点,以建设多元主体规范经营的粮食收购网络为目标,加强对现有收购主体的监管,积极培育粮食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收购市场体系, 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2.粮食零售市场建设。因地制宜,推广“放心粮油”和“放心馒头”、“ 群众厨房”等成功模式。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粮食零售市场和网点建设,配套建设“放心馒头”店、“群众厨房”、“应急粮油供应网点”等粮油熟食品、半成品便民店。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质量安全、惠民方便、环境良好、诚信规范覆盖全省主要城镇的粮食零售市场网络体系。
    3.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一是以省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完善、服务提升和物流基地建设为核心;二是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重点在西安建设以大米、大豆交易为主、在渭南建设以小麦交易为主、在宝鸡建设以玉米交易为主、在汉中建设以大米和菜籽油等食用油脂油料交易为主、在榆林建设以陕北小杂粮交易为主的5大区域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在各设区市中心城市,重点建设成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四是以我省列入国家1000亿斤粮食增产能力规划的16个县区为重点,建设若干以原粮交易为主的县(区)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五是积极关注粮油期货市场动态,培养粮油期货交易人才,指导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稳妥地参与粮食期货套期保值等粮油期货业务。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西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省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和龙头,5大区域性特色粮油批发市场为骨干,设区市成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支撑,以16个主产县(区)为主的重点县级粮食批发市场为补充,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作规范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体系。

  5、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以规范检验行为、提高检验水平为重点,稳固省粮油质检所在全国和西北地区的技术优势和影响,加强市级粮食质检机构检验能力建设,努力实现所有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具备原粮、成品粮质量、品质和主要卫生指标的检验能力,帮助和支持一批县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逐步形成能够覆盖重点地区、辐射全省大部,管理规范、设施完备、能力全面、技术先进的粮食质检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1、合理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00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3215万亩。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扩大优质品种生产,积极促进大豆和油料生产发展。建立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省内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水平不降低。合理引导粮食消费。在全社会开展爱惜粮食、节约用粮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粮食在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损失浪费现象,节约粮食资源。
  2、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通过完善各项粮食调控政策措施,加强粮食流通产业建设,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合理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充分利国际国内粮食资源,确保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3、完善新型粮食购销网络。不断完善粮食购销政策措施,培育发展多元市场主体,指导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提高粮食流通规模和流通效率,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加快推进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方式,增强经济实力。鼓励大型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兼并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推广连锁、配送、超市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扩大服务范围。以骨干粮食企业为主体,结合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和“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购销服务体系和城市粮油供应体系建设,完善新型粮食购销网络。
  4、健全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落实地方储备粮油规模,优化储备粮油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机制,及时修订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加快储备粮油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储备粮油数量质量安全。根据形势变化和宏观调控需要,积极探索储备粮管理运作新机制,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粮库存规模。
  5、加快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粮食应急组织体系,完善各级粮食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成品粮油储备,进一步加强粮食加工、供应和运输等应急网络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粮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6、积极推进粮食产销合作。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合作的长效机制,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粮食市场资源,调节省内粮食余缺,促进粮食区域供求平衡。
  7、健全粮食统计调查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统计和调查方法制度,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做好统计数据报送工作,开展统计调查分析,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完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
  1、加强仓储设施建设
  建设粮食仓容35亿斤,其中储备仓容25.52亿斤,以新建、重建、扩建为主;中转、收纳仓容7.97亿斤,采取新建、重建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11个设区市,建设改造成品应急、应战储备仓容1.51亿斤。按照省级直属粮库、市级1-2个骨干粮库、重点县1个中心粮库进行布局,统筹考虑储备、中转、收纳等各种不同功能的仓容布局。建设油罐罐容20万吨。重点布局在油料主产区的关中、陕南地区和油料加工集中区、缺油市区和中心城市。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烘干设施,积极推进仓储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储粮(油)设备设施,推广绿色储粮技术。
  2、加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陕西作为我国中西部衔接枢纽的区位优势,按照陕西三大区域粮食经济的特点,依托贯穿省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构建以西安特大城市为中心,横贯关中东西、纵穿陕西南北的省内十字形粮食物流主通道。发展11个设区市作为粮食物流节点,改造和提升物流节点仓储设施,配套建设铁路专线5条约9公里,配备散粮运输及接发设施,提升物流平台功能。对位于重要交通枢纽、具有铁路专用线或专线建设条件、仓容在1亿斤以上的条件较好的库点,完善其粮食物流散化设施,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铁路、公路散粮接发设施,并加强浅圆仓、立筒库等中转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散粮运输方式,逐步实现省内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化联接。最终形成以各物流节点中转储备粮库、加工转化企业为主要散化物流平台和以新型粮食批发市场为主要商流枢纽有机统一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实现与国家粮食物流体系的无缝化衔接。

图4  陕西粮食物流主通道和节点示意图

  3、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
  在全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为农户配置标准储粮装具,并进行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减少农户储粮损失。专项工程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4万户左右,连续5年共安排20万户。重点安排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等产粮地区。规划期内要完善农户储粮新仓型,加快农户储粮清杂、烘干、检测、运输等技术和设备的研究。

专栏5: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
投资测算
粮食仓储设施
储备、中转、成品应急等仓房,总仓容35亿斤
10.5亿元
现代物流设施
散粮中转设施、接发设施、运输工具等
4.09亿元
食用油储存设施
20万吨油罐罐容
1亿元
农户科学储粮装具
20万户农户储粮装具
1亿元
配套设施
铁路专线、玉米烘干设备、新技术推广应用、检验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等
1.84亿元
合 计
 
18.43亿元

  (三)完善粮油加工体系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要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集聚做大、提升水平为总体要求,加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小麦粉、大米、玉米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积极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和小杂粮加工业,鼓励发展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业。在产品结构上,在保障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精加工产品,适度发展深加工产品;鼓励提高产品出品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产品多样化和多元化;加强粮油副产物的深度开发,延伸粮油加工产业链,提高粮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综合考虑产销空间距离、辐射半径、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偏远地区、灾害频发地区应急加工需要等实际情况,关中地区以大中城市群和园区基地为布局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陕南、陕北要与各级储备布局、现代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有效结合,保证市场供应和应急供应。

专栏6:粮油加工业产业布局
小麦粉加工业:小麦是我省主要粮种,小麦粉加工业在我省粮食加工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小麦粉加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做大做强小麦粉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和提高我省小麦粉加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增强小麦粉加工业的市场供给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在关中小麦主产地区,控制小麦粉加工业的总体规模,尤其是日处理原料150吨以下的新增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结构调整,优化现有产能,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资源优化重组,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集团,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入驻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引导行业集聚发展。加大陕南陕北地区小麦粉加工业的扶持力度,综合考虑销售半径、市场需求等因素,与各级储备布局尤其是成品粮储备布局有效结合,在城市周边和物流结点新增中等规模以上的产能。鼓励发展馒头粉、面条粉、饺子粉、“7+1营养面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预混合面粉、薄力粉、发酵速冻面粉、非发酵速冻面粉;综合利用小麦淀粉、小麦变性淀粉及小麦蛋白、小麦胚芽等。
大米加工业:大米是我省城乡居民的日常主食之一,需求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十二五”期间,大米加工业以保障市场供给为目标,在适度发展中调整和优化现有加工资源,做大做强大米加工企业,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发展优质、安全的精、深加工产品和主食品工业化为重点。在陕南稻谷产区,优化整合现有大米加工产能,引导企业进行品牌的开发、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在保障本地市场供给的情况下,加强对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场的开拓;在关中和陕北地区,尤其是关中的大中城市,扩大适合城乡居民食用习惯的大米品种,积极推进大米产品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丰富产品规格档次和花色品种,保障和满足市场对大米产品的需求。鼓励发展发芽糙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富硒米等特色品种;开发大米蛋白、米糠蛋白、大米淀粉、米糠营养素和米糠营养纤维健康食品以及籼米多孔淀粉、大米分离蛋白等。
小杂粮(薯类)加工业:小杂粮(薯类)是我省特色、优质的粮食资源,“十二五”期间,要将小杂粮加工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小杂粮加工业,争取将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并以此作为带动我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省小杂粮加工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要加大对小杂粮(薯类)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整合和做大、做强小杂粮生产企业,努力培育小杂粮(薯类)龙头企业集团。要完善小杂粮加工手段,对销往城市特别是用于出口的杂粮进行精加工并提高包装质量,积极用国际质量标准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我省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鼓励发展豆类、杂粮类精选、营养组合小包装产品和荞麦、燕麦、豌豆、红豆等为原料的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开发马铃薯颗粒全粉、马铃薯改性淀粉、普通薯类淀粉;推广膨化薯条、薯片、马铃薯全粉生产技术。
粮油食品加工业:近年来,粮油食品加工业在我省发展较为缓慢。“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具有陕西及北方特色的主食工业化,满足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活对传统主食品的需求,并将此作为促进我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粮油食品加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油制品,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需求和消费趋向膳食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的需要,加快发展米、面制品的工业化进程。推广西安市“百姓厨房”工程的模式和经验,弘扬有陕西特色的小麦主食文化,加快推进以蒸煮面制品和方便米饭为代表的主食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发挥陕北特色杂粮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杂粮方便食品工业化。鼓励发展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及速冻发酵、非发酵预制面团和馒头、花卷以及适合陕西饮食习惯和具有特色的食品;推广速煮米、米线、方便营养米饭等;推广各种食品营养配餐与物流配送技术。
玉米加工业:“十二五”期间,我省玉米加工业要把握“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基本原则,未经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一律不得新建和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要首先满足饲料加工的需求,重点发展玉米食品加工,丰富玉米食品的系列品种,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在发展玉米糁、玉米粉、玉米胚、玉米油等初级产品的同时,鼓励用玉米粉和面粉搭配制成面条、面包、馒头、饼干等日常食品;开发早餐谷物食品、挤压食品、休闲食品等新型玉米食品和高纯度淀粉糖、高品质果葡糖浆、结晶糖浆、全糖粉、糠醛、木糖醇等产品,以及有机酸、聚乳酸、变性淀粉、多元醇等深加工产品;推行干法玉米粉(低脂玉米粉)生产技术。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用油脂的摄取量也在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满足省内市场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要进一步重视食用油的安全和营养,积极开发绿色、无公害的食用油产品。在产业布局上,关中地区重点发展菜籽、大豆、花生、棉籽等植物油厂;陕南主要引导菜籽油厂的精深加工,兼顾米糠及木本油料的开发;陕北主要发展菜籽和葵花籽油厂。鼓励发展“双低”菜籽油、调和油、强化VA食用油、核桃仁油、沙棘油、橄榄油等;开发功能性蛋白(如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等)、大豆低聚糖、异黄酮、大豆卵磷脂、皂甙、皂角、馏出物、天然维生素E、大豆蛋白肽、膳食纤维等;推行利用混合溶剂“一步法”脱毒技术开发油料饼粕。
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粮油加工装备制造业,提升粮油加工关键设备自主化水平。在粮油机械产品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字测试技术、系统集成等技术,提高机械产品性能和质量,改造和提高行业整体装备水平。
饲料加工业:我省玉米生产首先满足饲料需求。同时,提高粮油资源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粮油加工副产品作为饲料原料。大力开发合理用秸秆资源,缓解饲料对粮食需求的压力。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支持具有一定基础、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各门类排位前十名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到2015年,使全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家。充分发挥现有和在建粮油物流加工园区的仓储物流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优势,引导粮油加工集聚发展,建成一批集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粮油加工基地,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3、提高总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大投入,开展技术、产品研发。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改进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先进的粮机设备,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技术工艺水平。继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强化粮油加工企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引导企业做好相关管理认证工作,支持企业申报名牌产品和“放心粮油”,不断提高粮油产品的质量水平。鼓励企业加快建立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建设,扶持应急加工定点企业的加工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在省内外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原料供给合作机制。
  (四)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规范和发展粮食收购市场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继续完善和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更多的粮食经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直接收购农民粮食,鼓励各类具有粮食收购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培育、发展和规范粮食经纪人,发挥其服务农民售粮和企业收粮、活跃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规范收购市场行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渠道稳定、运行规范的粮食收购网络。
  2、健全粮食零售市场
  健全全省粮油零售市场供应网络,结合地方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在城镇大力发展便民连锁店等形式的“放心粮油”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粮油连锁配送经营,促进农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发展,积极探索将农村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兑换等需求和业务有机联系起来的经营模式。规范粮食零售市场管理,建立粮食零售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继续开展和规范“放心粮油”“六进”活动。
  3、完善多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
  着力完善省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重点建设西安、宝鸡、渭南、汉中、榆林等5个辐射广泛的大型区域性粮食综合批发交易市场。结合人口构成、口粮消费习惯、需求量等因素,在每个设区市中心城市发展1~2个品种齐全、质量可靠、规模适中、管理规范的成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作为当地粮食供应的主要渠道。以我省列入国家1000亿斤粮食增产能力规划的16个县区为重点,建设若干以原粮交易为主的县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图5  主要批发交易市场示意图

  以西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省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和龙头,通过参股等形式,整合粮食市场体系的优质资源,将5大区域性特色粮油批发市场与省粮食批发市场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促进粮食市场发展。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省级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5大区域性特色粮油批发市场为骨干,设区市成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支撑,重点县级粮食批发市场为补充,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作规范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体系。
  4、引导参与粮食期货市场
  引导符合条件的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期货交易,积极稳妥地开展粮食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业务。加强粮食企业进入期货市场的监管,指导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引进期货人才,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管理和规避经营风险。
  5、发挥粮食市场信息作用
  继续加强粮油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开展粮油市场商流、物流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预测和预报工作。发展粮食市场信息专业人员队伍,提高粮食市场信息采集、分析、预测水平。提升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立粮食市场信息会商发布制度,逐步完善市场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布机制,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粮油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善粮食质检体系
  1、省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
  以装备建设和技术建设为重点,巩固和提高省粮油质检所在全国和西北地区的技术优势和影响。装备建设以国际先进设备、食品安全项目检验设备以及快速、流动检验设备等为主;技术建设以国内领先标准技术为发展方向,在杨凌粮食物流园区建设质检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标准质量研发中心,达到粮食全品种、全项目均能检验,具有承担国家粮油标准制修订的能力,国家粮油标准和粮食品质研究能力及省内粮食行业检验权威的目标。
  2、市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
  以检验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比对等方式,促进和指导检验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检验行为、提高检验水平,鼓励和支持检验机构申请各类资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积极争取中、省对检验机构设施设备方面的资金支持,努力改善装备水平。“十二五”末,所有市级机构要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具备原粮、成品粮质量、品质和部分卫生指标的检验能力。
  3、县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
  积极争取中、省对县级机构的资金投入,综合考虑粮食产量、辐射半径等因素,选择40个基础条件好的县级粮食质检机构予以扶持,对于机构、场地、人员已到位的机构优先支持。重点以仪器设备建设为主,配置检验原粮、成品粮质量、品质指标的仪器设备。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有2-4个县级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
  四、重点项目及资金估算
  为实现粮食行业各项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将安排建设粮食基础设施、粮油加工业、粮食批发市场、粮食质检体系四大类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76.33亿元,需申请中央投资2.1亿元、申请省级财政资金9.1亿元。
  1、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粮油仓储设施、现代物流设施、农户科学储粮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总投资18.43亿元。资金来源由省级财政资金、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构成,其中省级财政资金每年1亿元,以资本金注入和补助方式投入建设项目。
  2、粮油加工业项目。主要包括5个粮食物流园区中的加工项目和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粮油食品、小杂粮、饲料加工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物流配送等九大类57个项目,总投资37.8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争取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对粮油加工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给予补助。
  3、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省级粮食批发市场、5大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和市、县级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四大类2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7.4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争取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对粮食批发市场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给予补助。
  4、粮食质检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省级粮油质检机构建设、杨凌物流园区质检中心建设和市县级粮食质检机构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配置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改造,总投资2.7亿元,资金来源以申请中央投资和省级财政配套为主,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1亿元,申请省级财政配套6030万元。

项目单位
建设内容
总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
省级粮食质检机构
配置仪器设备
1500*1=1500
申请中央投资
基础设施改造
200*1=200
申请省级财政配套
杨凌物流园区质检(研发)中心
配置仪器设备
1250*1=1250
申请中央投资
基础设施改造
1750*1=1750
申请省级财政配套
国家挂牌市级粮食质检机构(6个)
配置仪器设备
800*6=4800
申请中央投资
基础设施改造
80*6=480
申请省级财政配套
其他市级粮食质检机构(5个)
配置仪器设备
300*5=1500
申请中央投资
基础设施改造
80*5=400
申请省级财政配套
县级粮食质检机构(40个)
配置仪器设备
300*40=12000
申请中央投资
基础设施改造
80*40=3200
申请省级财政配套
合计
 
27080
申请中央投资21050万,省级配套603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和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在项目、资金和税收、信贷、土地、环保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认真梳理、汇总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出台的与粮食流通工作相关的政策措施。对于尚未落实的,积极争取落实,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二)抓好重点项目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等方面的检查和指导,将项目阶段性评估作为进一步安排项目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全面实施工程招投标管理制、项目监理制、建设资金专项管理等制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设立扶持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采取不同方式对粮食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规划和政府投入为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带动其他资本进入粮食流通建设领域。
  (四)加强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发布指导行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促进行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健全和完善粮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粮食经营和交易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科技支撑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粮食流通产业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活动,积极为粮食流通产业提供科技服务。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和产业化。
  (六)重视人才培养
  围绕和服从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从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提出重点政策和重要工程,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创新,以工程实施引领人才培养,加快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培养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现代物流、粮油加工、质检等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推进粮食从业人员职业继续教育,加强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适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六、规划编制依据
  1、《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2、《陕西省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
  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4、《陕西省粮食应急预案》;
  5、《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6、《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粮食行业“十二五”四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7、省粮食局有关统计资料。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