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陕西建设秦创原平台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厚植创新沃土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秦创原>媒体关注

陕西建设秦创原平台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厚植创新沃土

时间: 2024-04-02 12:19 来源: 人民日报

陕西省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完备。陕西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大潜能、最强动力和最紧迫任务,2021年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简称“秦创原平台”)。三年来,陕西省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重塑科创体系,培优科创生态,激活存量资源,集聚创新要素,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陕西路径。

深化机制改革,促进成果转化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沃土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问题,陕西省积极推广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举措。两年来,8.5万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1.8万余项存量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1232家,砺芯慧感、华晟复材、太合智能、天枢航空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

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分类举办重点产业链专场路演、高校院所专场路演、地市行专场路演,推动项目团队与企业、投融资机构精准对接,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三年来,全省常态化举办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活动2000余场次,帮助路演项目获得融资超过40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4.8万项、金额249.7亿元。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倍,居全国第8位。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6.72%上升至2023年的12.20%。

“三项改革”以小切口为突破口,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也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改革探索的热情,形成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推进“三项改革”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入选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壮大科技型企业,增强产业韧性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陕西省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扎实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2021年以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1189家增加至23940家,年均增长46.27%。高新技术企业从8397家增加至16754家,年均增长41.25%。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408家,新增“小升规”企业1500余家。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过会)企业分别达15家和5家,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埃恩束能、致知博约、氢易能源等一批创新属性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不断涌现。2022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上升至57.7%,较2020年增长5.02个百分点。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2023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挥秦创原总平台、总抓手作用,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力促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年来,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旱区农业、多能互补、新材料5个陕西实验室启动建设,20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性、前沿性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全球首个10皮秒级稳定度千公里光纤时间传递工程应用系统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2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0个创新联合体、4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5个“双百工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布局组建。编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对接图谱,梳理形成855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技术供给清单、523项重大技术需求清单,组织55家在陕科技力量承接275项国家研发任务,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54项,22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隆基绿能晶硅电池、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分别达27.09%、33.9%;奕斯伟大尺寸单晶硅片关键参数跻身国际一流水准;北极雄芯发布基于芯粒架构的智能处理芯片。

科技赋能引领产业发展,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2023年,榆林市成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前列,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领先,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氢能储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用产业闭环;智能网联产业快速布局,陕汽“天行健”车联网系统在线数据规模超过100万辆。全省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达9个。6条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太阳能光伏、乘用车(新能源)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两位数。

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

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新布局

三年来,陕西省各类创新主体、服务机构通力合作,共筑秦创原建设的“四梁八柱”,营造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

发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各级各部门围绕建平台、促转化、引人才、育企业、聚产业、强服务,制定配套政策160余项,形成了上下贯通、多级协同、整体联动的秦创原政策体系。搭建了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公司为骨架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汇集科技资源数据1000余万条,推动500余家科研机构、1.35万套仪器、709家创新服务机构,依托贯通省、市、区三级的67个分中心,服务创新主体12万余家。

搭建人才、金融、科技“三个市场”,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机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20人,其中,海外“高精尖缺”人才超过1/3。完善科技人才梯次培养机制,组建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4700余支,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揭榜挂帅”、“赛马制”,下放立项权,扩大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

提升金融服务效能。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落地29只子基金,投资项目208个,带动其他资本投资超500亿元,开发特色科技金融产品70余款,陕西省财政厅发放“秦科贷”“工信贷”风险补偿贷款417亿元,推出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证券化项目。

三年来,秦创原总窗口吸引落地科创类项目1073项,总投资4783亿元,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秦创原落地科创平台,三一重工、创维等省外知名企业在秦创原布局科创项目,国中创投、凯辉基金、英诺天使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在秦创原设立分支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2020年的10.9倍、8.1倍、2.8倍,有力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秦创原总窗口与陕西各市县共建6个“双向飞地”、25个协同创新基地,推动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在全省有序流动。各地市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秦创原先行区或示范区,“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布局逐步形成,加速推动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

2023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较2020年增加3.3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两年稳步提升,居全国第7。西安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创新能力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

聚焦国家所需、未来所向,陕西省将进一步建好用好秦创原平台,全方位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策源力,持续深化科技机制改革,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