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彬州市“五个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经验做法

彬州市“五个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时间: 2021-05-31 16:54 来源: 省乡村振兴局

今年以来,彬州市紧扣“四个不摘”要求,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主线,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突出“五围绕”“五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防返贫”,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实做细有效衔接。继续落实全市52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及104个非贫困村工作队、驻村干部派驻工作,有效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将脱贫攻坚人员队伍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做好工作机制衔接,将巩固成果任务纳入10个镇办、20个牵头部门实绩考核与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健全督导考核、审计监督、第三方评估和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机制;做好政策体系衔接,继续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及兜底救助政策,确保帮扶政策不断档;做好项目资金的衔接,用好中央已下达的项目资金,大力支持发展1.38万户脱贫户发展种养业,加强“一村一园”建设和规范管理,争取早日收益见效。二是优化防返贫预警机制,做好即时监测帮扶。依托市级信息监测中心全盘动态监测中枢平台,切实发挥各行业部门职能监测、镇村一线主体监测职能,紧盯因突发意外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收入骤减或刚性支出较大的低收入人口3类重点人群,定期随访,长期监测,对确有发生致贫返贫的立即启动帮扶机制,达到早发现、早跟进、早帮扶。三是摸清家底落实责任,抓好扶贫资产的运营管护。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三种类型的扶贫资产的不同性质,分类指导,强化后续运营管护,杜绝出现撂荒、闲置的现象。四是动态调整全面覆盖,织紧织密兜底保障网。民政部门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认定标准,牵头建立健全核查比对、动态调整、联动处置等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严格落实低保救助、专项救助、特困救助供养,以及残疾人护理补贴、托养照护、康复服务等制度。人社、养老经办部门按照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及返贫致贫人口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等相关制度,确保做到应救尽救、应兜尽兜。

围绕“农业强”,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方面,将按照“稳粮、优果、增药、兴畜、扩菜”发展思路,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韩家、水口、太峪部分村为彬州粮仓,龙高、新民、永乐、北极、义门部分村为彬州果业发展带,太峪河、闫家河、泾河川道为彬州菜园子的产业格局。一是产业支持路径上由支持到村到户产业为主向到镇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在持续落实“一户一业”长效产业基础上,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骨干龙头企业、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实施“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向纵深发展。二是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40万亩。三是做强果业支柱,加快实施中林集团苹果自主品牌及全产业链、陕果万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彩州梨谷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每个镇办建成高标准产业示范园300-500亩,全市新增高标准产业示范园3000-5000亩;扩大“一村一园”,建成村级集体产业园67个,新增面积4090亩,“一村一园”覆盖至144个行政村。四是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小杂粮、樱桃、中药材特色产业,支持发展农产品包装储存、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五是探索推广“减肥、减药、节水”和“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提升和农产品品质提升”生态种植模式,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效率,逐渐形成高质量可持续产业发展模式。六是壮大经营主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流转经营性土地2000亩,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业方面,对脱贫攻坚期内落实就业的2.69万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要持续稳定就业,确保脱贫户“一户一工”不断档。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十四五”期间实施各类就业技能培训10000人以上。二是坚持就业实名制台账管理,用好用工信息平台,推动人岗对接,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家庭中至少1人稳定就业。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以及护林、护路、保洁等公益岗位带动作用,促进弱劳力、半劳力就近就地务工就业,在市域内各企业安排我市农村群众就业占用工人数10%以上,每年鼓励支持100人以上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士返乡创业。

围绕“村庄美”,着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新彬州。一是以创建“四好农村路”为抓手,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有序实施较大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项目,加大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156个行政村全部通客车。二是统筹推进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物流配送网点100%全覆盖。三是持续加强农村防洪安全、水土保持、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加大农网建设改造力度,实现偏远农村地区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全覆盖,充分保障农业灌溉、清洁取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需求。四是加快推进网络通信设施建设,镇村宽带和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五是不断提升农村健身广场、图书室等文体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文体活动需求。六是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村庄保洁制度。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5年,全市卫生厕所全面普及,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基础设施项目在充分保障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力量推进15-20个贫困面较大的原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围绕“机制活”,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激活资源要素,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落实土地承包延长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建成投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改革。二是健全支农惠农体系,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规范运营禾茂农业投资公司平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推动惠农政策落实。三是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加强与杨凌职院、西农大等院校合作交流,举办专题讲座10场以上,委托开展农业人才技能培训300人左右,激活新民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引进试验示范名优农作物品种,农产品加工园区招引入驻企业3户,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四是加快乡村数字化信息建设,整合养老统筹、医疗卫生、兜底保障、教育培训、文化宣传、风险防控等便民服务项目平台,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提升为民服务效率,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围绕“强带动”,着力建成一批示范镇村。一是积极争取将我市纳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二是全市每年增加确定2-3个示范镇(街道)、每镇(街道)确定1-2个示范村,五年过渡期内力争打造20个示范村,重点从资金、土地、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和各类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每年安排4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其中10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已建成的“一村一园”;3000万元用于3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园建设。每个示范村必须建成规模千亩以上,当年栽植第二年见效的产业园。四是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途径,逐步总结形成全市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全市156个行政村按时、高标准实现全面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