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把贫困群众“镶嵌”在致富产业链上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1-14 10:33

“国庆假期,我家住满了游客,洋芋擦擦、油糕、炖羊肉等特色小吃,让客人吃得十分满意。农家乐办起来才半年时间,已经收入了两万多元,这好日子算是有盼头了。”11月6日,和记者聊起自家的农家乐,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张家沟村的贫困户习小兵信心满满。

  张家沟村是去雨岔大峡谷的必经之地,习小兵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有了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延安市甘泉县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把产业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来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符合甘泉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

 全域旅游带动产业多元发展

  雨岔大峡谷是甘泉县境内的地质奇观,受到游客热捧。在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甘泉县按照“旅游+扶贫”模式,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增收致富平台。

  桦树沟奇峡是雨岔大峡谷中最具特色的一处景点,是外来游客的必去之地。为了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更好的旅游体验,桦树沟村推选出尽职尽责的村民,负责旅游车辆停放和雨鞋租赁等服务。所有收入除去工作人员工资外,全部计入村集体,按人口给村民分红,使全村人都成为旅游环境的建设者、维护者和旅游产业的受益者。

  据了解,围绕雨岔峡谷群旅游景区,已有37户贫困户办起了农家乐,39户贫困户在景区周边提供旅游向导等相关服务,88户贫困户参与销售土特产,实现了人人都参与、户户有收入。

  甘泉县旅游资源丰富。为了让旅游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县上给下寺湾镇的4个贫困村注入1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入股甘泉县旅游集团,扶持带动贫困户增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甘泉豆腐干、黄酒、土鸡蛋等特色产品销量大增,腌猪肉、黄米馍、油饸饹等当地小吃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旅游业带动全县102户贫困户发展相关产业,69户贫困户实现就业,125户贫困户享受到集体经济分红。”甘泉县外宣办主任高振华说。

 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宋利学是甘泉县下寺湾镇龙咀沟村村民。3年前,因妻子生病,宋利学欠下了几万元外债。在家养病的妻子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全靠他打工赚钱养活,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7年,甘泉县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大棚产业,并解决用水用电和产业技术指导等一系列生产问题。“政府的支持这么大,自己再不努力就永远摘不掉穷帽子了。”宋利学下定决心发展大棚产业。他建了10座弓棚,全部种成西瓜和香瓜,瓜熟全部卖完后赚了4万多元。到了秋季,宋利学又种了一茬蔬菜,赚了2万多元。这一年他就赚了6万多元。宋利学不仅顺利甩掉了贫困帽子,还被评为“脱贫之星”。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甘泉县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及时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服务。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蔬菜、畜牧、果树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余次,受训群众超过一万人次,并聘请专家和产业带头人,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

  同时,甘泉县通过选树致富带头人、“脱贫之星”等激励措施,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村组开展“我的脱贫故事”宣讲活动,大大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甘泉县今年新建日光温室214座428亩,新建大棚892座,覆盖贫困户439户,其中种植的西瓜、香瓜、草莓、葡萄、樱桃等优质水果成为畅销产品,不少贫困户成为产业大户、“脱贫之星”。

 特色产业架起脱贫致富桥梁

  王家湾是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有贫困户21户46人。村民以前基本靠种玉米为生,收入微薄,脱贫难度大。

  2017年,王家湾确立了以奶山羊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注入专项扶贫资金120万元,同时,把附近村组贫困户的土地、饲草、人力、闲散资金等整合,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资建设了全县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甘泉县王家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入股贫困户已从最初的11户增加到145户,投资总额达170多万元,饲养的500多只奶山羊已经稳定产奶。从今年4月至今,已实现销售收入12万元。

  赵明军是王家湾村民小组的贫困群众,他投入7000元成为养殖合作社的股东,同时又被雇用到养殖基地打工。“今年我已获得分红2400多元,加上每月6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收入近万元。”赵明军笑着说。

  为了建立长期稳定的产业基础,甘泉县按照“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思路,制定出台了《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列支20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蔬菜、山地苹果、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农业产业。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按照“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甘泉县为39个贫困村注入1000多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引导各村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让贫困户有红利、村集体有收益。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省政府办公厅主管 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