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扶贫动态 > 市县动态

澄城:老侯炫出精彩人生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8-28 10:00

侯建奇自称老侯,制作旋面是他的看家手艺。但老侯从不担心手艺外露。“谁想学都行,我免费教。”7月22日,老侯拍着胸脯说。

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老侯不该这么做。因为这门手艺每年给老侯带来五六十万元的收入。这是个保守的估算。老侯依靠这门手艺在澄城县投资了6家店。其中2家是他自己购置商铺开设的店铺,另外4家是帮扶别人开设的。腿部有残疾的贫困户侯建友,就是老侯的帮扶对象之一。

2017年6月开店之前,侯建友在老侯那儿学习了3年。征得老侯的同意,并在他的支持下,侯建友开了家店。开店两年,侯建友花了24万元给自己买了一个商铺,还在县城给女儿按揭买了一套123平方米的新房。“6家店的生意都好得很。”老侯说。

把自己的独门手艺教授给其他人,自己的利润被摊薄,老侯反而很高兴,“收入减少了,但我的人生价值提高了。”老侯认真地说。

老侯的这门手艺是老侯用35年时间摸索出来的。1985年18岁的老侯因家贫辍学,走出农村到城里打工。去戏剧团当学徒学秦腔、在街上摆摊卖老鼠药、捡啤酒瓶、当装卸工……一年时间里,老侯换了很多个行当,但都不挣钱。1986年,老侯决定推着三轮车,在街上摆摊卖旋面。“以前我爷爷出门,一走好多天,家里给带的干粮就是旋面,这东西放进开水里烫一下就可以吃。”老侯说,“也算一门家传的手艺。”

旋面是在煎饼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烙面。因为制作全程都需要有旋转的动作,所以被叫作旋面,这是澄城县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老侯的同代人中,会做旋面的大有人在。但老侯能成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澄城旋面代表性传承人,靠的是不怕吃苦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有一件事让老侯记忆犹新。“有一次收摊晚了,我就在摊位跟前搭了一个简易帐篷睡了。第二天一早我妈来送饭,看见我身上盖着一层雪睡着,哭着把我拉起来。”老侯笑着说。

在街上摆摊,一碗旋面卖0.3元,每到刮风、下雨天气就得收摊。1988年,老侯大着胆子,借了800元在县城租了一间60平方米的门面房卖旋面。在澄城县,从来没有一道特色小吃有过这样的“待遇”。“我是第一个开店卖特色小吃的人。”老侯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当地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证实。

店铺刚开张时,老侯白天做旋面、卖旋面,晚上拆炉子、盘炉子,4天3夜没睡觉。那时,店铺没有换气扇更没有抽油烟机,所以炉子盘在哪儿、怎么盘很重要。直到开店第4天,炉子的事解决了,老侯卖了300碗旋面,挣了150元,晚上才睡了一个踏实觉。

1991年,全国各地争创万元户,老侯一年收入10050元。 “县上组织大型会议,都会叫我去做旋面。当时我的旋面一斤卖1.7元。”老侯很得意。

挣了钱的老侯也投资过其他行业。2006年,他花了20多万元购买了两辆翻斗车,到陕北搞运输,结果不到2个月就赔了钱。2011年,老侯又跟风投资了一个厂,结果也赔了。此后,老侯就收起了再创业的想法,一心一意研究旋面。水和面的比例、烙面的厚度、底料怎么做才好吃……带着这些问题,老侯到过山东,购买做山东大饼的机器进行改良,还在一家重庆火锅底料厂当学徒“偷技”。

2012年,老侯凭借独门手艺,注册了商标“建奇旋面”。2013年,老侯把旋面做成预包装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老侯的名声和财富实现双增长。“有一次去参加非遗项目展销会,600袋半斤装的旋面,4个小时就都卖完了。”老侯的话不假。采访当天中午时分,记者走进老侯的一家旋面店,用餐和打包的客人络绎不绝,40平方米的店里,4个店员应接不暇。

既是独门手艺,那就应该是一个“秘密”,但老侯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这个“秘密”。有了微信后,老侯就给自己注册了一个账号,起名叫“老侯旋面”,时不时分享做旋面的视频。

2017年,老侯培训了4个贫困群众,并帮扶他们在县城开了旋面店。县里想学习这门手艺的人,都能到老侯那儿去。

和面、摊面、烙面、切面……走进老侯的旋面加工厂,挂在墙上的旋面制作流程一目了然。老侯说,他希望做旋面的手艺能传承下去。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