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最是丰收醉人心

首页>新闻>图片新闻

最是丰收醉人心

时间: 2022-09-23 08:43 来源: 陕西日报

9月13日,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新狄村村民陈传根在采摘葡萄。

9月6日,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安乐社区群众晏镇福向记者展示稻田里养的鱼。

九月五日航拍的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武营村丰收在望的优质晚熟水稻田。

最美九月收获季, 最是丰收醉人心。

金秋时节,清风送爽。三秦大地,瓜果飘香、鱼肥稻黄,遍地是丰收的景象;三秦父老,脚步匆匆、笑声爽朗,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手硬,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升,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农业生产硕果累累,乡村振兴迈出稳健步伐,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 节水增产好粮田

9月8日,靖边县海则滩镇大石砭村风轻云淡。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茂密的玉米在秋风中摇曳着健硕的身姿。

“现代化种地就是好,粮食年年丰产,还能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眼看着绿油油的玉米丰收在望,大石砭村党支部书记刘培杰高兴得合不拢嘴,“从现在玉米的长势来看,今年又是大丰收。”

刘培杰是土生土长的大石砭村人,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种地、养羊等农业生产他样样都是好把式。“过去生态环境差,靠天吃饭、广种薄收。那个年代,一年四季累死累活,也打不下多少粮食。”年过半百的刘培杰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劳动强度下降了,粮食产量却上去了。”

通过土地流转,刘培杰家共种了230多亩地,倒茬种植玉米土豆,还建起了存栏200多只的养羊场。作为产业发展带头人,2015年,他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后来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大石砭村现有耕地1.4万亩,长期以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今年县上提出节约地下水资源的倡议。为了实现粮食生产节水增效,村集体将2000亩农田流转给陕西汇丰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刘培杰说,流转后的土地,公司按照全省推广的玉米增密度种植技术,将原来的漫灌、喷灌改为“迷宫式”滴灌,每亩可节约用水20%以上。经测产预估,每亩可提高产量10%。

榆林市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措施,强化旱作农业的科技支撑,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全市启动实施节水改造滴灌面积24.73万亩;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统筹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新增补灌面积9.18万亩;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截至目前,全市共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5.5万亩。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盯粮食“稳面积、保产量”两大目标,注重区域统筹、完善应对机制、强化政策供给、加强指导服务,大力推广玉米增密度、小麦宽幅沟播种植技术,实现面积增加、产量稳定。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3万吨。面对去年强秋霖导致小麦晚播的不利局面,今年开春以来,我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通过促弱转壮等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实现了夏粮大丰收。据统计,2022年陕西夏粮总产达475.9万吨,较上年增长1.13%。其中小麦总产429.8万吨,较上年增加1.22%。

■ 葡萄架下话增收

“传根,给我发20箱户太8号。”“大哥,还有阳光玫瑰吗,再给我发10箱。”……9月13日上午,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新狄村村民陈传根的电话响个不停。

“我种的葡萄自然成熟、果大味美,不愁卖,客户大都是回头客。今年生产的葡萄已经收获三分之二,并且全部销售一空。”陈传根说。

2013年,陈传根注册成立西安市灞桥区成蹊家庭农场,栽植了60亩葡萄、20亩樱桃,全部按照标准化果园建设、生产。

刚开始没有经验,陈传根接连吃了几次亏。为了见效快,在建园之初,他直接引进10亩已有四五年树龄的成品葡萄树,在移栽的过程中葡萄树根系损伤严重,导致连续两年没有挂果,最后只能忍痛把树全部挖掉,重新栽植幼苗,损失了20多万元。有一年春天,大雪压坏了10多亩葡萄树,他又损失了20多万元。

“吃一堑长一智,就当交学费了。”陈传根对现代农业情有独钟,再大的困难他都能挺过去。他在探索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成熟的管理经验,共栽培阳光玫瑰、户太8号等20多个葡萄品种,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玉盘珠樱”。

在生产中,陈传根紧盯中高端市场,完全按照标准化生产,全部使用有机肥、植保用生物制剂。他家的葡萄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被认定为全国“特质农品”和“绿色食品”。

“好品质是咱用心种出来的。”陈传根说,今年樱桃和葡萄双丰收,价格也好,全部在周边销售,毛收入100多万元。

西安市把果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居民生活、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了果业提质增效。同时,该市加快休闲观光果园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42个省、市级现代果业园区;全市园林水果总面积73.85万亩,年产鲜果100万吨,总产值超过65亿元。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加快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立足“稳规模、提品质、增效益”,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全省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增强。苹果、猕猴桃、樱桃、冬枣、葡萄、石榴、柿子等特色水果成为产区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2021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1896.46万吨,其中苹果产量1242.46万吨,猕猴桃产量129.4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全省果业增加值660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

■ 稻花香里说丰年

9月6日,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安乐社区艳阳高照。青山环抱间,成熟的稻田像一块块金色的地毯,丰收的画卷美不胜收。

“好多鱼呀,一网兜下去就捞起七八条,这才3个多月就长这么大,一条鱼刚好做一盘菜,今天咱就尝尝鲜。”晏镇福站在稻田的排水沟里挥舞着渔具,向旁边的群众展示着活蹦乱跳的鲤鱼,“再过几天就能收稻子了,粮食、鱼儿双丰收。”

晏镇福本是地道的庄稼汉,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他家只有1.2亩水地、1亩多坡地。“单家独户种地的成本高,守着那点薄田养不活一家人。”晏镇福说,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常年以打工为生。

“传统的经营模式,农户各种各的一亩三分地,投入大、产出小,村民没有积极性。”安乐社区党支部书记毛锋说,“要让撂荒的土地重新种起来,必须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土地产值。”

2022年春天,安乐社区通过土地流转,把600多亩地流转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托管给恒口示范区绿川谷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托管后,合作社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每亩稻田增加收入3000多元。村民不仅有固定的收入,还可在合作社务工增收。

“每亩耕地每年稳定收入600元,我在合作社务工每天工资150元,今年仅务工收入就有1.8万多元。”晏镇福笑眯眯地说。

“安康市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粮食规模化经营三年行动,积极探索‘稻渔油’综合种养发展模式,聚焦亩产‘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目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扩渔、粮渔双赢’。”安康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李兆鹏说,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23万亩,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培育种养面积5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个,100亩以上经营主体23个。

近年来,我省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稳粮增效新模式,充分释放“增渔增收、节地节水、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叠加效应,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20万亩,新型种养主体达到450余家,形成稻虾、稻蟹、稻鱼等10多种适合我省种养环境的技术模式。按照全省目前近2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计算,年可稳产渔产品3万吨、大米6.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记者 :艾永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