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从“三个转变”看陕西品牌升级之路

首页>新闻>陕西要闻

从“三个转变”看陕西品牌升级之路

时间: 2024-06-14 08:24 来源: 陕西日报

品牌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象征。近年来,我省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34条重点产业链,努力打造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推动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转变、陕西速度向陕西质量转变、陕西产品向陕西品牌转变。

我省品牌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17个,省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40个;获评“中华老字号”27家、“陕西老字号”101家,1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64个乡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35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西安市航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西安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宝鸡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咸阳市秦都区LCD面板显示产业集群、富平县羊乳制品产业集群等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陕西优势品牌逐步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金名片”。

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转变

6月3日,在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赛隆”)3D打印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装备上设置零件打印的工艺参数。“这些电子束金属3D打印设备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西安赛隆总经理向长淑介绍。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设备的高技术门槛和外资品牌的市场垄断,国内商业化电子束金属3D打印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西安赛隆作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孵化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电子束金属3D打印设备及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

从制造到创造,西安赛隆经历10年发展,推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粉末床电子束3D打印设备。该设备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2023年,公司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了搭载间热式电子枪的电子束金属3D打印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可控,实现复杂金属零部件的高精度制造。”向长淑说。

西安赛隆聚焦生物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三大应用领域场景需求,“标准化骨小梁髋臼杯批量制造”“汽车纯铜高频感应线圈批量生产”入选工信部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该公司建成我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粉末床电子束3D打印制品生产线,具备年产10万件的3D打印金属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形成了增材制造原料、装备和技术服务完整的产业链。

西安赛隆的发展是陕西品牌从制造走向创造的缩影。陕汽从生产传统燃油车到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车,延长石油从单一的石油工业起步发展到油气煤盐等多种资源高效开发,都标志着陕西制造业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我省围绕重点产业链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领域,出台《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10个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温志刚说。

陕西速度向陕西质量转变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成为陕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17年达到3318.39亿元,其后6年里,依次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1.44亿元,成为中西部首个迈过7000亿元大关的非省会城市。

榆林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速度”的背后是该市扎实推进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不断追求能源发展的质效齐升。

榆林市是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煤制芳烃、煤油共炼、煤气油综合利用等一批全球首(台)套装置建成投运,全球规模最大的年产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建成投产,煤间接液化、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煤焦油加氢等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技术实现产业化,陕北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试验在榆林取得成功……榆林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治沙”的“榆林速度”让榆林从黄沙围城成为全国“森林城市”。经过70多年艰苦奋斗,全市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36%,年入黄河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如今,榆林“人进沙退”,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范,“治沙”成为榆林的生态名片。

“榆林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氢能、空域、能源化工优势,积极培育氢能产业集群,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建设未来之城。”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崔渊说。

近年来,为推动全省各地品牌建设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举行“陕西质量奖”评选活动,建成34家省级商标品牌指导站,组织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千企百城”商标品牌提升工程等。我省品牌效益不断彰显,品牌建设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陕西产品向陕西品牌转变

“清爽好喝,爱上了这个味道!”“一直喝,好喝。”“第二次回购了,家人很喜欢。”……6月2日,记者在淘宝搜索米酒,花田巷子的各种口味的米酒销量靠前,得到消费者的肯定。花田巷子米酒是陕西移民搬迁农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商科技”)推广的我省2500余款特色农副产品之一。

作为农业大省,陕西农业产业资源雄厚,农副产品种类丰富。

为提升省内县域农副产品流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农商科技优先选取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同时吸纳非遗、中华老字号等认定的产品,搭建、优化供应链平台,制定供应链管理体系,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我省还新建1个、建成2个省级地理标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品牌发展搭建平台。

“我们通过‘秦物志’线上平台和‘1+N’模式线下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也为企业团购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农商科技总经理宋科说,“节假日,我们以‘主会场+分会场+帮扶直播+特色活动’的方式展示陕西本土特色产品;通过‘合作+联营’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个分馆和几个展示区,让陕西农特产品走出去;研发生产自有产品,精心筛选陕西省特有优质原材料,逐步搭建完整生产销售链条。”

2020年以来,我省建成6419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鲜活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降至17%,农产品贮藏期平均延长1个月,苹果、猕猴桃实现了周年供应。同时,我省成立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意见、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组建省级农业品牌专家服务团队,不断完善品牌创建、认定、运行、监测、管理、服务等工作机制;组织省内生产经营主体“走出去”开拓市场,近3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年均组织或参加品牌营销活动200余场次。(记者:李欣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