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榆林】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榆林】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时间: 2021-11-08 08:14 来源: 榆林市政府网站

深秋时节是陕北养殖户最繁忙的时节。
  10月20日,记者在子洲县林场村集体经济养牛场看到,养牛场采购了大量玉米秸秆,员工们忙着青储草料,饲养员在给健壮的牛儿打防疫针,到处都是一派忙碌喜悦的景象。
  “今年,我们养了170多头牛,是最开始的3倍还多!过年前计划卖39头牛,村集体预计能收入30多万元。”该养牛场场长李明海感慨地说,养牛场就是村子发展振兴的新引擎。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的林场村就是最好的例子。2021年,榆林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聚焦“产业就业”两个重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有效衔接不断档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榆林市始终坚持政治站位,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工作,对标定向转机制,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系。
  创新建立“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组建由24个成员单位业务骨干参加的政策研讨行业专家库,举办五期有效衔接政策学习研讨班。
  突出重点抓衔接,全市落实各级衔接资金22.85亿元,按照不低于上年投入水平落实市级衔接资金9亿元。抓牢易地搬迁后扶衔接,持续完善搬迁安置点产业、就业、社区管理等配套设施。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社区工厂吸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市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13.97万人。持续抓好专项扶贫,2021年,全市光伏电站收益开发安置公益性岗位9399个,全市互助资金发放借款4.1亿元,发放小额贷款4490户2亿元。
  今年以来,中省市县四级派驻956支驻村队伍、2909名驻村干部到村帮扶,坚持因村精准派人,将农业农村等部门的队伍派驻到农业基础薄弱的村,抽调多个单位精兵强将组建13支工作队派驻到13个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强驻村队伍管理,成立由8个部门组成的驻村队伍管理领导小组,明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职责任务,设置1个月的“传帮带”交接期,确保干部“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同时开展第一书记、工作队、驻村干部培训,成立市级乡村振兴宣讲团,进一步提升驻村干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强化队伍促振兴。
  守住底线织密网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需要各级各地不断巩固。今年以来,榆林市以“五个坚持”为抓手,织就严密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网,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坚持完善监测体系,建立收支核算、联席会议、数据共享制度工作提示、定期研判等制度,建成“镇村为主、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合力牵引”的监测新格局。拓宽监测渠道,采取农户自主申报、平台预警监测、摸排走访发现、信访渠道掌握等多种渠道,形成以干部入户摸排为主、信息监测预警为补充的快速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开展市县镇村四级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培训会,通过系统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坚持调度通报,市乡村振兴局充分利用全国防返贫监测平台,督促各县市区常态化完善修正系统内信息,不定期对各县市区数据质量排名。市县两级为所有监测对象确定监测联系人,制定帮扶计划“路线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制定帮扶计划,做到精准帮扶。
  截至10月11日,全市累计收到反馈风险消息7万余条,新纳入“三类户”231户665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58户163人、边缘易致贫户74户21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99户287人。
  乡村幸福再提升
  产业兴旺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强有力引擎。
  以林场村为例,最初养牛场里只有不到50头牛,如今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养牛场步入正轨,当地饲养员技术大幅度提高,牛崽成活率达到90%,2021年是收益最好的一年。
  依托养牛场,今年该村采用“借牛下崽”的方式,将养牛场母牛免费借给村民,待生产后小牛归村民所有,母牛归还村集体,“一年下2个小牛崽,这么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做梦都没想到啊!”村民李平赞叹地说。目前该村已经借出母牛27头,仍有很多村民跃跃欲试。
  昔日贫困村,今朝成样板,林场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人人想干事,个个干劲足,乡亲们捧上了“金饭碗”。
  乡村治理也更上一层楼。行走在榆阳区大河塔镇,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与道路、绿树、鲜花相互映衬,显得格外雅致。
  近两年,大河塔镇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步,深化积分制运用,建立“拴正人家”治理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两大方面16类行为精确赋分,并坚持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积极作为,村民们纷纷向“拴正人家”看齐,家家户户爱干净、讲文明,涌现出一批好公婆、好媳妇和文明家庭,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持续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