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榆林】迈出高质量发展更大步伐

首页>新闻>联动>地市

榆林】迈出高质量发展更大步伐

时间: 2021-09-23 07:24 来源: 陕西日报

初秋的榆林已有阵阵凉意,可在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却能看到一个个火热的施工场景,让人们感受到榆林市抓项目、抓产业、促发展的强劲势头。9月1日上午,在榆林市2021年第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随着现场作业机械的齐声鸣笛,榆林市以重点项目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科技赋能

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去年底,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用时37小时产出合格MTO级甲醇,创造了国内从投料到产出甲醇用时最短的纪录。该项目采用目前成熟可靠的煤气化制甲醇工艺技术路线,打造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由黑到白”完整产业链条。

“在煤化工产业转型方面,我们采用能源转化效率更高的技术,既降低能耗,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先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将下功夫做好新技术的研发,解决白色污染和一些特殊材料‘卡脖子’的问题。”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不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榆林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走出一条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

在300多米的地层深处,矿工通过手机网约车APP发出用车申请,地面指挥中心根据系统人员定位接单派车,载人升井。在陕煤榆北煤业小保当公司一号煤矿,这样的井下“网约车”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让煤炭开采这一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转型为“高精尖”技术密集型行业。

有如此变化,得益于陕煤榆北煤业与华为基于华为云构建的智慧矿山。“井下‘网约车’是智慧矿山建设的前沿性探索,随着更多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应用,打造绿色高效智慧能源企业将成为我们的使命和目标。”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增武说。

近年来,榆林能化企业正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十四五”时期是榆林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窗口期,也是布局新兴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的关键期。“我们要严格控制能耗的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强度,通过能耗的双控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进步及技术进步。”榆林市市长张胜利说。

动能转换

加速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4月18日,载有香瓜等榆林特色农产品的顺丰大型物流无人机自跑道起飞,飞往直线距离180公里外的宁夏盐池县。与此同时,一双特殊的“眼睛”在严密监控着无人机的整个飞行过程,这就是榆林马合通用机场的数字塔台系统。

随着这架无人机在盐池顺利降落,标志着榆林数字塔台首次投入实际运行。而这,也是榆林大力发展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榆林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突破点,加速培育智能无人、通航、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体系,旨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今年丝博会上,榆林展馆内与以往有所不同。最显眼的展品不是从井下采出的原煤,也不是成套化工装置的微缩模型,展馆“C位”的主角,换成了榆林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轻纺产业展品。

这样的变化,昭示着榆林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和可期未来。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表示,“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仍是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要按照“三转三补”思路,以更少能源消耗、更小环境代价获取更多高质量的产出,建设富有榆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榆林将坚持多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布局,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能化主导、集群发展、多极支撑、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李春临说。

集约高效

让高质量发展“底色更绿”

高质量项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榆林谋划和推动了一批带动性强、可持续性好、综合效益高的高质量项目,以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

在位于神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国能锦界公司,国内规模最大(15万吨/年)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已全面进入生产阶段。这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能捕捉到工业排放中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海底封存。

在榆林靖边,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为工业废水的去向找到了“出路”。该企业建设了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解决了能化企业高浓盐水处理的瓶颈问题,将浓盐水处理成氯化钠产品和再生水产品,每年回收工业废水400万吨至500万吨。

环保先行已成为榆林各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共识。神华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的神华陕西甲醇下游加工项目投产5年来,甲醇下游加工项目始终保持污水零排放。如今,正在建设的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产业链条更完整、技术路线更成熟,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实现了完美变身,节能节水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越走越宽。(记者:周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