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
介绍陕西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首页>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
介绍陕西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时间: 2022-12-10 08:55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12月9日9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赵东,省工信厅科技处处长李江、中小企业服务处处长张勇出席,介绍陕西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工信厅副厅长赵东先生,省工信厅科技处处长李江先生、中小企业服务处处长张勇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我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赵厅长作介绍。

赵东: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就陕西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全省工信系统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作以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工信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企业创新支撑引领明显增强。近年来,全省工信系统坚持以创新优结构、以创新助升级、以创新促发展,全省工业经济呈现量质双升的良好态势。2012年至2021年,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制造业年均增长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6.1%上升到2021年的9.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8家、绿色产品11种、绿色园区4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企业4家、示范平台4个,198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2021年,陕西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12位。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坚持全方位谋划、系统性布局、多维度发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创新势能持续增强。争取全国第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落户陕西,成功揭牌,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0家、认定挂牌16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供给能力有效提高;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省级465家,119家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脱颖而出,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国家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10家、省级25家,培育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1家、省级84家,国家级质量标杆4家、省级71家,企业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三、企业创新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坚持综合施策,重点突破,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提升。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19.6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8倍,比上年增长19.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145.60亿元,比2012年增长1.63倍,投入强度3.61%,比规上工业高2.5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0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705个,企业办研发机构拥有硕士以上人员8682人,科研仪器设备原价162.94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55.6%、60.1%和152.3%,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20.6%。

四、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不断加大。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梯度培育、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构建 “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小巨人—领航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进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建立314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实施创新能力提升项目80个。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8家、“小巨人”1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0家,建设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5家、省级146家。全省上市企业69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拥有中国企业500强1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6家,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五、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多点开花”,近5年累计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新产品4659项,遴选“陕西工业精品”236项,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成果应用“上天入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原子钟、全海深超高清摄像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大型挖泥船疏浚装备等为我国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导航、深海探险、珠峰测量、南海造岛等“深空”“深海”“深地”重大工程贡献了“陕西力量”;产业带动“加码提速”,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第四,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10万辆以上,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六、企业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质量提升、金融支持等全链条政策体系。编制《陕西省“十四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制定《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强化技术创新 加快新产品研发 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新产品认定办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全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研发活动覆盖率仍然偏低,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全力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一个主体,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上下实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顶层设计,在统筹规划和政策保障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全要素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等“三高”人才队伍;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动。

二是聚焦两个重点,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出实招。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焦“项目、平台”两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增量项目”、推进“存量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改造、转型升级、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项目;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以产业创新平台为引领、企业创新平台为核心、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创新网络不断提速、提质、提效。

三是促进三个提升,在浓厚企业创新氛围上求实效。紧盯指标促发展,结合我省工业企业创新工作实际,着力提升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研发活动覆盖率”三项指标,打造重视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靶向施策,针对企业创新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加强落地见效,补齐短板弱项;强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平台、产品等创新活动支持力度;强化部门合作,多向发力,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市场带动的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实施四个工程,在推进两链融合上用实劲。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强化需求牵引,突出应用导向,组织开展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四大工程,推动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产业技术等方面实施一批强基项目,促进“一条龙”示范应用;实施“三首”工程,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商业化推广应用;实施“精品制造”工程,每年组织企业开发“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1000项,遴选“工业精品”100项,加快创新产品迭代升级。

最后,再次感谢媒体朋友、社会各界对陕西工业企业创新发展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大家!

李惠:感谢赵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陕西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请介绍一下,目前省工信厅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赵东: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省工信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的双平台体系。

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水平。自2016年启动创新中心建设以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意见,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创新中心分布在7个地市,涵盖光子、新型显示、数控机床、集成电路等26个重点领域,覆盖12条重点产业链,累计支持资金1.9亿元。

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一是资源整合持续加强。共吸引74家企业、63家高校院所参与建设,拥有高层次研发人员689人、院士14人,组建产业创新联盟20个,发展会员单位464家,汇聚国家级创新平台42个、省级92个。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资52亿元,建设创新平台73个,拥有重大科研设备576台(套),签订合同突破20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累计研发投入13.80亿元,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3项,自主研发项目突破200项,申请专利568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54件,制订修订标准114项。

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不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扩量提质。一是优化技术中心行业和区域布局。加快培育力度,推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全覆盖。在培育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市区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近400家,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提升技术中心建设质量。完善认定、评价、激励政策措施,发布《认定管理办法》,制定《评价工作指南》,实施动态管理,以评促建。2021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强度2.78%,比规上企业高1.7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16%,拥有各类研发平台778个,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581项。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布局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研发平台,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融入秦创原,强化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充分发挥它们在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公共服务、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凝聚高端人才、加强交流合作的核心功能,不断加强以创新中心为引领、技术中心为支撑的多节点、多层次创新体系建设。

谢谢。

李惠:请继续提问。

西北信息报:当前,我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请问,工信厅在加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将如何继续发力?

李江:谢谢您的提问。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700.6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其中,企业研发经费385.17亿元,同比增长16.1%,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的55.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比2018年提高5.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省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近几年,为加强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活力,省工信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方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实现创新主体培育壮大与研发投入提升“双螺旋”的上升路径。

二是加大政策宣贯。持续开展惠企政策系列宣讲活动,通过专题培训、入企服务、精准帮扶等行动,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知晓率。仅2022年,培训企业1000余户,重点帮扶企业400余户,推进创新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上门审核、资金切块下达等方式,优化申报程序,压缩兑现周期,推进政策直达快享。

三是实施研发奖补。每年拿出1个亿资金,对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年度新增部分给予不超过5%最高500万元资金奖补。以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建立普惠机制,坚持增量带动,以点带面,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企业创新。为提升研发奖补效率,我们强化上下联动,建立省级部门紧盯重点龙头骨干、市区部门负责广大中小企业的工作体系。近两年共安排资金1.84亿元,奖补企业794户,带动研发投入增量50.9亿元。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继续把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作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强化企业服务,联合科技、统计等部门开展分类指导,确保企业研发项目早立项、研发费用早入库、研发数据应报尽报。坚持多维发力,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攻关、新品开发、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陕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李惠: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近年来,我省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请介绍一下我省“揭榜挂帅”工作开展情况,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江: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2021年以来,省工信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扎实稳步推进,发挥企业创新“主帅”作用,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推进企业从竞争拿项目向竞争出结果转变,机制模式逐步成熟,企业创新活力加快释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重点产业“卡脖子”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推广项目“揭榜挂帅”实施方案》,确定“揭榜挂帅”基本思路、组织管理、条件要求、工作流程等内容,明确任务分工,建立推进机制,确保“揭榜挂帅”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二是编制技术清单。以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为重点,围绕对产业有重要影响和瓶颈制约的关键环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卡脖子” 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要技术问题、核心指标、产权归属、揭榜方条件等内容。组织专家论证,重点遴选出影响力大、应用前景广、具备产业化条件、符合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对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大的技术需求。目前,已筛选形成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清单343项。

三是组织“揭榜挂帅”。分批次分链条对关键核心技术予以“张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成联合体进行“揭榜”,明确合作方式、任务分工、经费投入及收益分配,形成合力协同攻关。组织专家论证揭榜项目方案,对符合条件项目予以“定帅”。目前,已开展四批次共313项核心技术发榜工作,118个项目成功揭榜落地建设。

四是强化项目支持。统筹“揭榜”项目产业化条件、立项手续、建设进度等因素,按照投资额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加强跟踪服务,推进项目加快实施、落地见效。目前,对118个揭榜项目,支持资金2.6亿元,实现重卡、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钛及钛合金等23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进一步深化“揭榜挂帅”工作,常态化征集重点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每年支持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推进技术成果在陕落地生根,打通产业链“难点”“堵点”,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谢谢。

李惠:再提一个问题。

西部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请问,我省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将如何推进?

张勇:近年来,省工信厅以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目标,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2家。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是夯实培育基础。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入库培育、遴选认定、择优推荐”的培育模式。重点打造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迈入专精特新企业奠定基础。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从2020年起,省财政每年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每户5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2020-2022年共有16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我省奖励资金共计20160万元。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21、2022年,我省共有61家“小巨人”企业获得国家支持资金14155万元。

三是加强技改支持。2019年,我省通过财政预算新增设立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关键核心设备更新给予不超过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的奖补,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截至目前,累计支持中小企业项目5459个,安排资金20.8亿元,带动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以上。

四是强化产融合作。近年来,省工信厅不断深化政银合作,与多家银行签署协议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1000万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000万元的信用贷款,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制订我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不断完善我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和培育,全力推动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李惠:感谢赵东副厅长和两位处长,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