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
“改革创新、再接再励,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有关情况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首页>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
“改革创新、再接再励,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有关情况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时间: 2022-03-31 08:18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3月30日14时30分,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科技厅厅长孙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孝出席,介绍“改革创新、再接再励,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单红主持。

单红: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总书记在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具体实践。目前,秦创原平台也已经成为陕西创新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举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先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先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孝先生,请他们围绕“改革创新、再接再励,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孙科先生介绍情况。

孙科: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与媒体朋友们见面,衷心感谢大家对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推进情况的关心和支持!

去年的3月30日,为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科教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一年来,我们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各项工作,“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平台框架基本建立,聚焦两链融合的平台支撑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深化,举办各类路演活动130余场次,总窗口新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0家,各类金融机构在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65家,发行科技金融产品42款。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下,2021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总数达到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在各位媒体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央视新闻联播先后4次对陕西建设秦创原进行了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给予广泛报道,各类媒体报道超过4000次。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2021年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多维度、多层次、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省委省政府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政府相继出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省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制定配套政策20余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5大类70条总窗口《政策包》,全省10个设区市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举措和推进方案。

二是“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的平台框架基本建立。成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桥梁,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开设5大类18个服务窗口,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省市区三级通过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兑现奖补1.92亿元,其中西咸新区兑现1.01亿元。秦创原网络平台建立成果、项目、企业等7个数据库,梳理数据300余万条,与各地市创新资源对接联通。秦创原运营平台公司组建运行,设立了总规模约30亿元的创投基金,完成了秦创原LOGO设计和商标注册申请,全链条、一站式、定制化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积极推进“两链”融合不断深入。围绕我省23条重点产业链,梳理建立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张清单”,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揭榜挂帅”等4个工作指引,新建7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9个创新联合体和4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发挥重大国家创新平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作用,承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40余项。采取技术总师制部署实施10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发布19个“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接续实施6个科技重大专项和272个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支持西北有色院先行先试打造“新型科研机构”,授权有色院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西北有色院MCZ超导磁体实现批产,彻底打破“卡脖子”局面;支持西安光机所实施追光计划,完成全球唯一基于硅基改性材料的光子集成平台开发;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五轴增减材复合制造加工中心实现批量化生产。

四是推进各类创新主体与总窗口加快对接。深入11个地市对接近百家单位(高校、院所、企业),开展精神宣贯、政策宣讲和项目对接活动。组织召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地市(区)参与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推动与总窗口对接合作,实现各主体、各平台、各要素的立体联动相互支撑加快发展。加强科技金融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发行科技金融产品,为30家企业投放贷款1.5亿元;2021年新设立基金10支,总规模突破32亿元,其中春种基金项目注册公司202家;陕投集团牵头成立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设立秦创原分中心、沪深交易所工作站,建立陕股交“西咸新区企业专区”,18家省属国有企业入驻总窗口,建设项目40个。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人才活力持续激发。优化科研项目组织模式,与3所高校实施联合资助项目并下放立项权,在重大科技项目中探索实施领衔专家制(技术总师制)、“揭榜挂帅”“赛马制”,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制定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方案》。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纳入我省工程系列职称评审范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委组织部增设了秦创原人才引进项目和产业领军人才专项,支持西咸新区、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实验区。组织实施4批次秦创原引用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6人。建设2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支持高校科学家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攻关融通创新。

六是多措并举转化成果落地项目。着力打造常态化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品牌,按照秦创驿站、每周发布、月度专场3个层级举办各类路演活动130余场,推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0余项,辅导路演680余项,300余家(次)投资机构参与,125个项目和团队完成融资,规模超13亿元。西安交通大学梳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00项,成功转化108项。举办全省科技企业培育大会暨秦创原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81家获奖企业,涌现出指纹芯片、诊疗机器人、新冠解毒颗粒等一批“硬核”科创项目。

七是加快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发布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6个方面32条的政策包,建成农业板块综合服务中心,入驻服务机构58家。组建陕西省作物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新增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集聚12名院士、100多名科研骨干人才,构建“院士+技术委员会+专家工作室”的高层次人才体系。

二、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安排,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加力加速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见效成势。

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引领带动,力争2022年组织指导路演活动200场次以上,推介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不少于200个;支持建设200支左右“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为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名左右;新建40个省级研发平台、30个创新创业载体;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00亿元;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0家、认定瞪羚企业200家以上,遴选入库培育30家拟上市后备科技企业。重点抓好以下任务落实。

一是加快推进“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制定出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及分中心建设评价方案,拟订支持政策和评价体系,以“评”促建提效。加快网络平台建设,扩充完善数据库,加速产品开发,加大应用推广,支持各地市、高新区与总平台互联共享,构建“1+N”网络平台体系。加速秦创原发展公司实质化运营,进一步优化平台公司运营方案,完善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围绕产业培育发展,在科技金融结合、股权资本投资、知识产权运作等方面探索创新。

二是着力打造“三器”建设示范样板。支持沣东孵化基地、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西安硬科技社区、西高新电子谷、咸阳创新湾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样板。支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光子先导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西工大大学科技园、陕西煤业化工研究院等建设成果转化“加速器”样板。围绕传感器、新型显示、增材制造、氢能等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打造两链融合“促进器”样板集群。

三是加快复制推广“三种模式”。深化“一院一所”模式,加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先行先试“新型科研机构”改革试点,进一步支持有色院股权激励、中试研发、熟化催化创办企业;支持西安光机所追光计划实施,鼓励光机所深化开放办所、基金导入孵化企业。支持西工大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结余科研经费出资成果转化改革,总结复制“三项改革”成果。总结秦川机床在校外、陕建集团在校内,与西交大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着眼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催化转化和中小企业孵化,探索建立校(院)企合作新模式。

四是加速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数“倍增”行动,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推动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常态化推进路演活动,打造秦创驿站、每周发布、月度专场3个层级“永不落幕”路演品牌。建设一批区域承载型、高校孵化型、院所支撑型、企业主导型孵化服务平台,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实现理工综合类全覆盖。

五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完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工作机制,深化“高校聘用、企业使用、政府补贴”模式,支持为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支持科研人员加快成长为企业家。

六是发挥“总窗口”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各地市与总窗口对接,加快招引兼具秦创原特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国企创新中心孵化一批优秀项目,推动在陕央企、地方国企与高校深度合作布局各类项目。推动建设地市科创中心、离岸研发中心、飞地孵化园等,深化地市协同共享。

七是扎实做好考核引导和政策落地。加强对秦创原建设情况监测,对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监测指标体系》,做好对地市的考核评估工作;结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实施,加强对县(市)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绩效考核。推动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和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三、近期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几项工作

一是抓好模式经验推广示范,联合发改、教育等部门,推广西工大“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印发试点推广《实施方案》,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与推广动员会,实现全省理工、综合类高校试点全覆盖。

二是推动总窗口率先打造样板示范,围绕总窗口高质量项目集中签约、示范样板揭牌,推动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加快实质化运营,打造首个示范样板,推动其他“三器”样板加力加速推进。

三是聚焦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以《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制订实施为契机,加大政策宣传推介,抓好《倍增计划》及其相关政策的兑现落实,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为抓手,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发展态势。

四是加大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合作,加强与中关村、张江高新区、苏南自创区等对接,围绕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怀柔实验室煤炭清洁利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建立沟通联系通道,加强开放合作。

五是拟定在2022年第六届丝博会期间,组织以“创新开放·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秦创原发展高端论坛,协同发挥政产学研用金要素聚合效应。

六是聚焦落实《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协调各地市、高校、企业进一步融入秦创原建设,开展对接行动,由委厅领导带队,组织11个专项小组深入地市、高校、院所、企业等,查找问题、征集需求,建立需求、成果、项目清单,形成秦创原重点项目清单,推动精准施策、扎实落地。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单红:谢谢孙厅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经济日报提问:您好,我是经济日报记者。刚才,发布辞中提到,近期我省将出台《“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请介绍一下这个《方案》的具体情况。

孙科:今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重点是抓典型示范、抓政策引领、抓项目孵化。我们最近在总结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联合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审计厅等单位共同制定了《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涉及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三项改革”。

第一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这项改革要求各高等院校制定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将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部门方面,明确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再管理职务科技成果,由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在处置方式方面,明确了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有资产处置方式,由高校自主决定,不审批、不备案,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在免责方面,明确了各高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在科技成果定价中的免责条款,切实解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敢转”问题。

第二项,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改革。主要是鼓励各高校建立符合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特点的专门人才评价制度,以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切实破除“四唯”倾向。我们在与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有关职能部门沟通的基础上,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成长路径:一是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高校教师,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对论文不做强制规定;二是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推广本单位科技成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过程中所作贡献。鼓励各高等院校组建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的,优先予以支持,重点解决“晋升难”的问题。

第三项,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这项改革举措主要是鼓励高等院校探索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一是将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所形成的国有股权纳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范围,相关资产处置等事项由高校自主决定。二是对科研人员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与学校约定一定分配比例,其中科研人员占比不低于90%,重点解决“缺钱转”与“风险共担”的问题。三是鼓励高校探索多种方式支持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投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允许成果完成人(团队)采取“现金入股+技术入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还允许拥有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教师和拥有科技成果的教师,联合采取“现金入股+技术入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团队)按“同股同价”方式收购单位持有的“技术股”;高校设立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资金池”(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金池”可委托专业第三方经营管理。

最近省政府将召开“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动员大会,推动《方案》尽快在高校和院所全面实施。

谢谢!

单红:请继续提问。

中国报道杂志提问: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刚才,发布辞中介绍,我省初步构建了“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框架体系,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框架的具体情况。谢谢。

王军:好的,非常感谢您的提问,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以介绍。

一、“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分别指: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主要职能是推动“政产学研金”结合,建设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促进政策兑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由各地市组织建设,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秦创原网络平台,功能定位是贯通省、市(区)创新资源,统筹各类创新要素,打造秦创原“一张网”,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供给需求高效对接、数据分析支撑决策,由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建设;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构建创新要素全方位运营服务、创投基金全周期布局和科技金融全链条协同“三个体系”,发挥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的连接器、科技活动与经济成果的转化器、面向科技前沿的传感器“三个作用”,由陕投集团、西咸新区共同发起设立,实行市场化运营。

二、“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情况。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目前,我们指导总窗口、各地市建设了11家创新促进中心。其中总窗口创新促进中心设有商事服务等5大类18个服务窗口,整合链接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知识产权局等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秦创原网络平台。目前,聚焦“三器”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信息互联互通三大任务,完成“七大功能模块”开发工作,梳理汇总数据300余万条。其中,两链融合“促进器”模块,围绕我省实施的23条产业链,逐链条梳理形成了6张清单,开发了关联图谱,为促进强链补链科学配置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注册企业7710家、研发机构448家,推动全省5480台仪器设备(单台20万元以上)的开放共享,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了一站式找技术、找成果、找人才、找仪器、找场地等线上服务功能。据统计,网络平台应用以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41个,研发服务交易金额超过2.8亿元。秦创原发展股份公司,自去年10月组建以来,投资省内科技创新项目15个,推动50余家优选服务机构入原,建立了约30亿元规模的全周期股权产品集群,并首批上线以“链”定贷、以“智”定贷、以“补”定贷等债权产品共20个。

三、“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下步怎么建。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省、市、区(县)三级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体系,出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体系建设操作指引及评价方案,不断拓展创新促进中心功能业务。将进一步扩充网络平台各类科技资源数据库,加速PC客户端和分级管理、数据安全开发,开发基于便利化、面向需求的客户端小程序,促进网络总平台与各地市分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秦创原发展股份公司“平台+公司”的运营模式,建设转化孵化加速的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年内股权基金规模突破50亿元,围绕光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秦创原平台建设的示范产业项目。

以上是我的介绍,谢谢。

单红: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秦创原平台启动以来,西咸新区作为总窗口之一,是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 

赵孝:2021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面启动以来,西咸新区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平台相继落地,科创资源加速聚集,总窗口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2021新区通过评审高新技术企业227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7亿元,13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新区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综合排名居全国65个试点单位第一名,这些都离不开总窗口的优质服务。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形成了秦创原政策服务体系。省市和新区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省政府70条政策包(总窗口),省级金融支持10条、人才工作10条;西安市支持总窗口建设42条,专项政策9条;西咸新区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优化营商环境18条、宜居环境10,形成了“1+N”的秦创原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覆盖了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中介机构等4类主体,包括配套奖励、场地补贴、人才补贴、研发奖励、金融支持、住房保障、投资奖励、活动资助等42个支持方向,形成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再到成长为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至上市的全阶段政策覆盖,打通了省、市、新区三级政策兑现通道,目前已兑现政策资金26938.02万元,惠及总窗口科技企业1087

二是建设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功能。通过线下专业服务与线上信息化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融合全链条的各类资源要素,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站式的全流程服务体验。目前,已整合省、市、新区三级业务20余项,42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秦创原线上平台注册用户13056户,线上线下累计为用户服务5228次。

三是强化金融支撑,助力科创企业。设立14支基金,总规模近60亿元,形成涵盖种子期到成长期的企业全链条全周期投资体系。长安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共发行42款科技金融产品,为46家科技企业投放贷款2.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载体、政策、资本等方面系统发力,今年内新建成投用科创载体500万平米以上、兑现政策资金3亿元以上,基金规模突破10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速“三器”建设。紧盯全省重点产业链和新区12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三器示范区,今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0个以上、落户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50个以上。三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抓好17项秦创原改革任务,特别是依托省级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切实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力度,探索秦创原机制、形成秦创原模式。四是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加强与省直部门、各地市、省属国企、高校院所的对接,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产业合作,加速创新资源向总窗口聚集。

单红: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科技日报提问:您好,我是科技日报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关情况。

王军:首先感谢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提问。实际上,3月27日,我们刚刚公布了首次遴选的2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下面,我把有关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的概念,是我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后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项创举。主要是指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科学家)为核心,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工程师)协作为基础,以企业或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攻克产业重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为目的,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科研(产业)创新团队。这种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各类人才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跨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有利于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通道,有利于促进智力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技术需求,加速先进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

去年11月,我们发布了第一批项目征集通知后,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极大反响,首次申请达到了659项。队伍遴选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加大对总窗口的支持,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形成创新示范效应;加大对23条重点产业链上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形成创新支撑效应;加大对新型研发平台的支持,一体化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融合效应;加大对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的支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形成创新辐射效应。目前公开发布了第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入选名单共200支,每支队伍将给予30万元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

我们对200支初建队伍进行统计分析,从领域分布看,主要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农业等,与我省组织实施的23条产业链关联度达77%。从区域分布看,各个地市均有入选队伍,与各地市科技资源分布情况和申报情况基本一致。从申报主体看,企业牵头占比达到了78%,加大了对省属国有企业、拟上市企业的支持。从政策导向看,加强对秦川、陕建、陕汽等与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探索校(院)企合作新模式的支持,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支持科研人员加快成长为企业家。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库,积极跟踪,加强调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支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单红:感谢今天的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