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
“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谱写陕西
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二场)

首页>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
“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谱写陕西
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二场)

时间: 2021-09-28 14:28 来源: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9月28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周魁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出席,介绍“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谱写陕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二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了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先生、副局长周魁英先生,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先生,请他们围绕“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谱写陕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罗局长介绍情况。

罗文利: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我省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省引起热烈反响,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不断提高做好考古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借此机会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主要情况。

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一年来我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遵循,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持续加强考古及相关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谋划布局,规划事业发展方向。我省公布了《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设置了具有本省考古特点的9项课题,对“中国国家起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总体安排颁布了《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公布实施了秦雍城等6部文物保护规划,制定了10余项管理规范,为考古工作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融合科技,创新考古工作方式。通过建立片区基地和文保工作站,联合中外科研院校、机构采用古DNA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成为新模式。积极推广“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通过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等技术,使颜真卿薛绍等历史名人重回大众视野,也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筑牢防线,加强文物防护能力。根据全省文物保护大会部署要求我省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各市相继召开文物保护大会,制定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把文物安全纳入了责任考核负面清单。公安、消防及文物部门联合开展了田野文物和消防安全巡查,首创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10项工作机制,全省群众文保员数量突破8000人,文物管护力量和文物防护能力显著加强。

四是增强力量,壮大考古工作实力。全省大部分市和部分县区加挂了文物局牌子,增加了人员编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加挂陕西考古博物馆牌子,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考古机构;西安咸阳等市级考古机构也增加编制40余名。西安灞桥区和临潼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空港新城等地新建了一批国内一流考古工作基地,进一步提升考古工作保障条件。

五是优化结构,提高考古科研水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宝鸡市考古所等考古机构引进专业人员30余人,新增副高级及以上职称60余名整体科研素质全面提高。省内考古机构和西北大学等院校深化合作,考古工作者参与研究生培养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全省考古师资和人才培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北大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考古队伍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考古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二、陕西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成就

长期以来,我省不断加大考古科研力度。周原、秦雍城、秦咸阳城、汉唐帝陵等大遗址考古持续推进,栎阳城、天井岸遗址、唐华清宫、一带一路等主动性考古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仅“十三五”时期,全省就实施了考古项目691项,发掘出土文物3.7万余件(组); 7项考古成果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荣获“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2项荣获“田野考古奖”,石峁遗址被评为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一些重大考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获得重要证据。在陕北黄河沿岸、陕南秦岭地区考古调查工作基础上,发掘了距今10-1.5万年间、罕见丰富遗存的南郑疥疙洞洞穴遗址,为了解中国南北过渡秦岭地区旧石器晚期人类情况及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陕北地区发现了气势恢宏的宫室类建筑、布局规整的宗庙类遗迹和等级分明的大型墓地。通过对石峁、芦山峁、寨山等重要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距今4300年前的龙山时代,陕西北部已明确出现国家形态,聚落差异悬殊、人群分化明显、等级观念突出,呈现出中国国家起源的陕西模式和进程。

三是关中地区龙山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省、市考古机构和大学联合考古队通过对太平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环壕及玉器、卜骨、叶形陶牌饰等高等级文物,其中一件陶铃尤为罕见,仅在山西、河南的个别都邑性遗址中有所发现,基本可以确认太平遗址为一处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环壕中心聚落,距今约4600-4000年,进入代纪年时间范围

四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460余座墓葬开展的多学科研究,推测距今约5500至5000年前以男性为继承符号的男权社会已经确立;发现了关中地区乃至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厘清了杨官寨城址雏形,推进了西安城市演变和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发展研究。

五是民族融合和长城文化研究发现新资料。少陵原十六国大墓是目前所见该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完整的大型陵墓,既具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清平堡遗址考古第一次将长城营堡内名为“显应宫”的城隍庙遗址完整揭露,被纳入“考古中国”国家重大项目,也将助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六是石窟寺调查研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省率先摸清全省997处石窟寺资源家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12家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陕西省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协作开展石窟寺、石刻保护利用的科技攻关,着力提升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大局。

七是配合建设工程考古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全力配合做好高铁、地铁等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尤其是通过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考古发掘项目,建立了这一区域时代长达2200余年的完整中国古代墓葬序列。

三、新时代考古事业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

一是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我省充分发挥精神标识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秦始皇陵内城垣保护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等重大文化标识项目顺利实施;今天,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铜车马修复保护、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珍贵文化遗产重焕活力。全国首座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主体已经竣工,展陈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不久将对外开放,作为我省考古成果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充分阐释展现陕西考古的精彩魅力

二是考古成就增强文化自信为进一步用好考古研究成果,我省已建成基于考古成果的博物馆及遗址公园100余家,“十三五”期间,我省新建了铜川渭南等文物类博物馆及梁带村等考古遗址博物馆,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4处、立项8处,5处长城点段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建设了首批25处“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全省年均举办各类展览400余项,接待观众近亿人次,开发推广文创产品上千种,不断发挥考古成果的公共服务功能,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灿烂文明的“金色名片”。

三是考古发展推动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对外考古合作持续推进,省内考古机构、院校“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40余次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省文物局和西北大合作成立“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深入推进丝路沿线国家考古、文物保护等人文交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已吸纳17个国家54家单位,“一带一路”考古及文物保护合作更加紧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持续加强考古能力和学科建设,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科学阐释做好保护,谱写陕西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罗局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开始提问。

中国新闻社提问:您好,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罗局长,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文物系统在学习贯彻落实中有什么新的理念或认识?

罗文利: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28日关于考古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为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指明了发展方向。陕西是文物大省,考古资源非常丰厚,被誉为考古圣地。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问题,党组认真研究,提出回眸百年考古史,立足新时代考古事业发展,提出考古工作“四化”原则。具体是:考古研究科学化、考古工作标准化、考古管理规范化及考古方法系统化。

一是考古研究科学化。考古工作本质目的是还原历史,实证文明,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挖宝找器物。对考古工作来讲,首先要坚持科学研究方向。我们也鼓励考古学者和专业人员扎实做好历史文献研究,加强文化比较研究,扩大科研学术视野,运用科学新技术,不断提升考古学科发展水平,真正使考古工作发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文明、启迪未来”的作用,实证陕西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考古工作标准化。按照国家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科学制定发掘方法、记录手段、样本筛选、信息收集分析等方面考古工作标准,不断提升考古工地标准化水平,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将考古工地努力建设成为杰出人才的聚集地、重大成果的孵化地、智慧考古的示范地。

三是考古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明确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及考古发掘的操作规程,细化管理流程,同时加大相关部门监督力度,强化考古工地精细化管理,严格制度、预防风险,堵塞漏洞,确保考古工地出土文物及考古作业绝对安全,不断提升行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考古方法系统化。因为考古研究涉及领域非常宽泛,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息息相关,更是和化学、物理、生物、材料、计算机等学科密不可分,特别需要树立系统的思维,要融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补,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文物保护新技术,开拓考古研究新领域。目的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新模式。

李惠:请继续提问。

中国城市报提问:您好,我是中国城市报记者。陕西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能否具体介绍几项周代的考古新发现?

种建荣:谢谢您的提问。

(一)、周人所都——周原遗址。近年来周原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集中在三个方面。

1.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凤雏甲组建筑东侧,是由五座夯土基址围绕中间庭院组成一座四合院式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废弃。单体建筑F6的建筑风格、方向、时代与凤雏甲组建筑及F3一致,推测三者应为周原遗址内西周早期遗存中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群。

2.周原水系。通过考古勘探、发掘共发现大型水池遗存4个,壕沟40余条。云塘水池面积约3.2万平方米,由该池向东的沟渠长约1700米,向南的沟渠长约1500米。根据勘探和试掘情况,可以初步认为周原遗址内存在着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引水渠、干渠与支渠等不同层次的水系遗存,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的水网系统。发掘资料和研究表明,这些池渠是周原西周时期聚落的给排水系统,其背后应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这个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以往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3.发现了城墙遗迹线索。2015-2016年在凤雏建筑区北确认北城墙800米。2020年又在多处地点勘探发现墙体遗存。这对进一步探索周原城址布局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周代封国——陶渠

韩城陶渠遗址考古启动于2020年5月,根据调查、勘探,基本确定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由大中型墓地、中小型墓地、高等级建筑区、普通居址区等部分组成,遗址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壕沟为遗址的北界。西侧为墓葬区,部分存在居葬一体或居葬有重合现象。

目前,已完成2座“甲”字形大墓(M16、M28)、2座中型墓竖穴土坑墓(M20、M23)的发掘。墓葬均为东西向,“甲”字形大墓的墓道内皆埋有整车马,出土“京”字铭文铜戈,根据文献记载“京”为嬴姓,对陶渠墓地的年代、性质、族属等判断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在以陶渠遗址为中心的芝水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两周时期聚落遗址多处,其中距离陶渠遗址约5公里发现与其同时期的墓地一处,等级略低,对探索周代封邑的聚落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区域两周时期聚落演变情况提供了基础资料。

李惠: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陕西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陕西考古工作对呈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期间我省对考古研究阐释工作有什么具体安排?

周魁英:谢谢这位记者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陕西考古在中国考古学的地位和作用。陕西是文物大省,也是考古大省,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辉煌都在陕西,陕西考古为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陕西有旧石器时代考古,有蓝田猿人、大荔人、洛南旧石器遗址、南郑疥疙洞遗址,这些遗址证明陕西是整个中国也是亚洲东亚地区人类的起源地。第二方面,陕西有石峁遗址、杨官寨遗址、半坡遗址等,这些遗址也说明陕西是中华民族起源地之一。第三方面,陕西是周秦汉唐集中的地方,我们有夏文化、商文化和周秦汉唐,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段都在陕西,这些考古工作将来一定会为整个中华文明研究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陕西考古将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十四五”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同时“十四五”也是陕西考古高质量发展的五年。在未来五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陕西考古。

一、进一步做好学术性考古工作。

也就是主动性考古。学术性考古工作是两个层面,一是国家考古项目。国家考古项目叫“考古中国”,“考古中国”涉及陕西考古学术方向是两方面,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进程。陕西承担国家考古项目也是两个大课题,一个课题是以石峁遗址、芦山峁遗址等为依托的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河套地区是黄河的几字湾地区。一个课题是以西安杨官寨遗址、澄城刘家洼遗址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这个项目涉及陕西、河南、山东。

二是考古陕西,大力推动考古陕西项目。学术目标有三个方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围绕这三个学术方向,开展四个方面的考古研究:一方面是夏商考古研究。夏文化研究,一般概念来讲都在山西、河南,陕西夏文化遗址分布也很多,陕西是我国夏文化分布重要区域。第二个方面是陕西大遗址考古研究。周秦汉唐文明主要体现是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和陵墓,作为一个文明,都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陵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文明最主要的载体。陕西有周秦汉唐九大遗址,周原遗址、雍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咸阳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还有秦始皇陵、西汉11座帝陵、唐代18座帝陵,这些陵园遗址的考古将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推进的考古工作。第三个方面是长城考古。长城是陕西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长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陕西处于长城遗址中部,对长城的考古也是“十四五”着力推进的重要方面。第四个方面是石窟寺考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研究和考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大力推进陕西石窟寺考古。这四个方面是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做好的考古营造。

二、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工作。

陕西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一定会有很多大型的基本建设工程,同时陕西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分布非常多,所有建设工程都会涉及到地下考古工作。“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先考古、后出让”的指示要求,做好陕西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机场三期建设考古,今年以来,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考古成了网红项目,同时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延安到西安的高铁,西安到十堰的高铁,这些大型基础建设的考古是下一步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进一步做好“十四五”期间的考古学研究和阐释工作。

去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内容要求我们要做好考古学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考古学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发现的遗址,城墙、墓葬、建筑遗址,这些是什么?这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我们要解决考古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二是考古学研究的阐释工作,要解决为什么,这个遗址、墓葬、道路、水利工程是什么?它承载的文化内容是什么?表达的当代的文化价值是什么?三是做好考古文化传播工作,解决好是什么事,这个考古学文化、考古学遗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程做了什么贡献,有什么作用,这是要解决是什么事,使考古学文化从专家走向大众,从考古学文化、研究史走向社会,走向全体老百姓,增强老百姓文化自信。

李惠:感谢罗局长、周局长和种院长,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